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779084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6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书院建筑的文化意向浅谈卢 山摘 要 本文从书院的选址,群体布局,空间组织以及装饰等方面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书院的影响,以期借此说明书院乃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审美价值的直接产物。 关键词 书院建筑 中国传统文化 天人合一礼乐相承一、 书院与书院建筑书院的肇始可上溯至公元718年唐朝设立的丽正书院,至南唐,书院作为学校方得以确立。宋代书 院多私办,元代则各路州府皆设书院,明清书院兴盛而官办私办皆混称书院,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书院正式改为学堂。虽然作为一种传统的办学方式,书院已经随着历史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但是作为一 种独具特色教育场所,“书院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几乎反映了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后

2、期的文化走向”1,从其形成时期对我国古代的修书,编书,藏书,传书的文化传统的承继,到其发展时期同佛,道 的抗衡和诸子百家的融合,乃至晚期在西方文化冲击下的蜕变,无一不与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甚至于中国社会的演变休戚相关。文化作为一种整体现象,其各个组成部分应是 相互联系的,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关注于书院精神的历史传统时,有必要将视线也投向它的物质文化层面。在这一层面上,作 为物化的精神空间 书院建筑,虽然就建筑类型而言,同民居、 寺观、 宗祠等建筑间通用性较大,有时甚至可以互换(如不少书院就是由寺观改建或直接 征用而来,或复归于寺观中) ,但作为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最为紧密的士

3、人的集中的主要的活动场所 读书,讲学 研究探讨,传延传统文化,书院 建筑较之其他的民间或官式建筑,则更为集中地反映出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从而使建筑本身 “具有了官式建筑和民间建筑都难以达到的深刻的文化艺术价值”2。对书院建筑的研究,为我们追索和探究中国文化提供了新的独特的视角。二、 书院的选址一般认为,真正具有讲学性质的书院的出现是 始于宋代,即我国理学创始形成的重要时期。当时, 作为对官学的一种补充,大多属于社会私人办学性 质的书院遍布全国各地,目的主要是聚众讲学。许 多理学大师都以书院为阵地,来传播自己的理学思想和学术主张。如周敦颐筑濂溪书堂,杨时创东林 书院,吕祖谦办丽泽书院,湖湘学派兴

4、岳麓书院、 碧 泉书院,文定书堂,道山书院等。由于是以讲学为中 心的教育机构,书院建筑的一个显要特点便是在空 间,光影,色彩的艺术表现的同时,还多了一项声音 的艺术表现,“文人们朗朗的读书声,优美的琴声与大自然的风声,雨声,潺潺流水之声交织在一起,形 成一幅幅有声有色,动人心魄的建筑画面”3,所谓图1 嵩阳书院图版“风声,雨声, 读书声,声声 入 耳 ”即 是也。要 构 成 这 样的一幅 画面,除了读 书声和琴声 等人为因素外,来自大自 然的声音的 烘托和陪衬 作用也是必 不可少的,所以书院的选 址十分讲究, 除了注重自 然环境中的山水特征外,还要强调和表现历史文化 古迹,名士遗踪等人文环境,

5、以便 “远尘俗之嚣,聆清幽之胜,踵名贤之迹,兴尚友之思”4。著名的宋代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设在江西庐山,嵩阳书院(图1)设在河南太室山,岳麓书院设在湖南岳麓山(图2) ,湖南衡阳石鼓书院则设在湖水之滨。此外,有相 当数量的书院的分布直接同名儒大师的学术活动乃28图2 岳麓书院(修复后)透视至生平有关,表现出因人而设的 特点。如应天山精舍和象山书 院应陆九渊的名望而设,丽泽书院则托吕祖谦之名,成都墨池书 院则原为杨雄著书处。而湖南 道州人氏周敦颐因世称濂溪先 生,以濂溪命名的书院就比比皆 是(图3) ,仅湖南就多达十所。 影响书院选址的还有一个风水观念,一些书院志中多有 形胜 篇,论述如何依据风

6、水来 选择书院的位置。从现成的资 料来看,书院的所在地大多依山 傍水,所谓 “山屏水障,藏精聚气,钟灵汇秀”,为风水中的最佳 “吉形” 。典型的如湖南的岳麓 书院,山东的民山书院,广西的 培元书院等均属此类。其他如义宁至城书院则背枕山丘,面向河流,象山缨溪书院则山水分列两侧,义宁仁义书院则三面环水,一面背山,均符合风水说中的 “吉形” 要求。倘若基地的自然环境未能达到 “吉形” 的要求,则通过构筑人工环境来弥补其不足,如在书院前院挖塘蓄水,以补水脉,或在书院后植树造桥,以培补龙背砂山等。此外,书院建筑大都坐北朝南,书院的大门大多居中向南或向东南,西南方向,也是为了符合 “居阳背阴,谓之大吉”

7、的风水之说。书院之所以如此重视营建环境,究其原因,乃源于同中国传统的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思想的同构性。远在先古时,我国古人即用阴阳,八卦和五行组合而成的系统来代表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生生不息,提出 “天人合一” 的观点,所谓 “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5汉代的董仲舒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又提出了 “天人感应” 说,这种思想同彼时业已成熟的“三纲五常” 的封建伦理规范相结合后,凡事 “究天人之际” 就成为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准则。在经历了儒家在伦理学意义上的充实和道家在本体论上的论证后,天道,地道,人道三道相合的思维方式便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中

8、。风水说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影响下,也比附三纲五常把风水与天人关系相糅合,如风水中的 “三纲” 分别为气脉(富贵贫贱之纲) ,明堂(砂水美恶之纲)和水口(生旺死绝之纲) ,“五堂” 则归纳为 “一曰龙”,龙要真;二曰穴,穴要的;三曰砂,砂要秀;四曰水,水要抱;五曰向,向要吉。 ”6由此可见,风水说之所以能影响到书院的选址,其深层原因仍在于同 “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思 想的同构性。与三道相合的思想相对应的,便是 “比德” 的审 美理想。 “比德” 说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认为自然 山水具有某种与人的精神品质相类似的形式结构, 可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感应和共鸣,因而有助于人 自身的完善。孔子所说的

9、“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以及老子所谈到的 “上善若水,上德若谷” 等均是这种 “比德” 的审美观念。风水说中提倡的以 “背山面水” 为佳地的通则亦与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的思想相 契合。图3 江西赣县濂溪书院图版 “山以人重,人以道传”7,作为传统文化的 “载 道者” 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 “士” 自然也会对其 身处的环境提出 “一耳目”,“肃心志”8的清净要38求,清朝的张之洞为兴建广雅书院,就自称曾亲自踏 勘过不下八处地方。在书院的学习是士子们获得关 于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在书院举行的会讲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和传播作用也是不容忽视 的,这一点,在宋明理学兴盛时犹为明显。宋儒创办 书

10、院的主要目的就是期望通过讲学的方式从学术上 传延传统文化。为求创造一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 的境地,以达到 “重人”,“传道” 的目的,书院必然会 在选址上强调与环境的感应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宇宙观,人格观,审美观的高度结合,是书院文 化的理想追求和特有气质。重地故择胜,这恐怕也 是大多数书院都建在名山佳水之处的主要原因吧。 巴陵金鹗书院记 中就曾明确指出书院的选址要能 满足士人对净心和悦情境界的追求:“今士子足不出户庭,而山高水清,举与目会,含纳万象,游心于伊 仞,灵淑之气,必有所钟。 ”9更有甚者还将书院所处的自然环境与书院的士气文风联系在一起,所谓 “山水自然之奇秀,与文章自然之奇秀

11、,一而已矣。 山水之体骨形式不一,求其畅适人情而止;文章之体骨形势不一,求共恰肖题神而止,两者理相同而机亦 助。 ”10到了封建社会晚期,书院也曾因官学化影响而 出现由山林逐渐向城镇靠拢的趋势,但由于城镇环 境的嘈杂和用地的限制,设于城内的书院离净心,悦情的境界已相去甚远,“是以实学潜修之士虽入院课 而不居业其中,甚不足储育英贤,兴崇文教”,11所 以最后许多书院遂采取 “半依城市半郊原” 的折衷方 式以设在城乡交界处来缓解同喧嚣的市镇环境的矛 盾。至清代,城郊型的书院已占主导地位。可见书院自始自终不放弃对清净的环境的追求。 “书院办 在山上,包含着学术文化的传递和研究所必需的某 种独立精神和

12、超逸情怀;但又必须是名山,使这些书 院显示出自身的重要性。与风水相接,与名师相称, 在超逸中追求着社会的知名度和号召力。 ”12三、 书院的空间布局 由于讲学,藏书和供祀先贤圣达被视为书院的 “三大事业”,与之相应的,讲堂,祠堂和藏书楼即成 为书院的主体建筑。但书院并非与世隔绝的封闭之所,身处书院的士子们对国家政治生活多是抱着积 极参与的态度,“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最 著名的莫过于由东林书院而起的东林党的诸多事迹 了。所以书院除了具备讲学,藏书和祭祀三大主要 功能外,也同时兼有生活,游息以及面向社会的文化学术交流等多项功能,从而使书院成为一个开放的多功能的综合体。若按功能划分,书院

13、建筑大体上 可分为讲堂(和大堂) ,祠堂(或祭殿) ,藏书楼,斋舍(宿舍)和园景等五大部分。其中,讲堂,祠堂和藏书楼作为书院的主体建筑,三者的空间排列则是严格 地按照中轴对称的布置原则逐次递进的,体现出对 中国传统礼乐思想的遵从。 “礼者,天地之序也”,作为以等级观念为基础的 一套伦理体系和森严的制度,“礼” 强调的是贵贱有 别,长幼有差,上下尊卑有序的等级次序。 “礼” 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思想观念上面,而且 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所谓 “礼也者,合于天 时,没于地财,顺于鬼神,合于人心,理万事者 也。 ”13礼制通过以中为尊来强调等级秩序,“礼乎 礼,夫礼所以制中也”14。受

14、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建筑亦喜欢追求中轴对称的理想布局,以此 来表达等级的尊卑。书院作为传播传统文化的教化 场所,自然也会将重要的建筑物布置在中轴线上。 小型的书院只有二进或三进,二进式的书院,第 一进为仪门,第二进为讲堂,讲堂后附设祭堂。三进式的书院,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多为三到五开间的 讲堂,第三进为先贤祠堂,文昌阁或魁星楼,藏书楼 等。大型的书院如广东的粤秀书院和广雅书院则有 四进,依次为:第一进:大门;第二进:大堂或讲堂;第 三进:讲堂或大堂,客厅之用各半;第四进:先贤祠堂,藏书楼(对称布置于祠堂左右) ,文昌阁或魁星 楼。湖南的岳麓书院和云山书院据考曾为五进式, 岳麓书院(图2)

15、的五进分别为:赫曦台,大门,二门, 讲堂,御书楼;云山书院的五进则分别为:仰极台,大 门,讲堂,文昌阁,先师殿。书院主体建筑的安排中,先贤祠堂等祭祀类建 筑均安排在大堂和讲堂之后,这样既突出了书院以 讲学为中心的教育功能,又宣扬了书院尊师重道的 传统精神。同时沿中轴线的层次推进,建筑越往后 则地位越尊贵,因此这种排列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礼制所强调的君臣父子间的垂直等级划分,书 院以人重,专师门,崇道统,纪念学统宗师和建院功 臣,所谓 “顾书院之建,必崇祀先贤,以正学统。 ”15, 书院通过讲学教育所要传继和发扬光大的文化传统 正是来源于先贤祠堂中所供奉的先师先圣,所以在书院中祭祀建筑的地位要

16、高于讲堂。这种传统从朱 熹作竹林精舍起,即 “释祭先圣先师,以周,程,邵,司 马,豫章,延平七先生从祀。 ”16除了主体建筑严格地顺次布置在中轴线上外, 师生日常起居生活所用的斋舍等则结合院落对称地布置于两厢。作为对修文敦儒之地的补充,书院的48游憩部分则灵活地结合周围的自然环境设置园林或 布置亭榭,以平衡主体建筑的规整严谨,表现出 “天 地之和” 的 “乐” 的亲和。17书院偏爱用梅兰竹菊,柏松莲荷等有寓意的植物点缀庭院,亦包含了寓教于 乐的意义,如密植修竹以期读书人要 “虚心有节”,种 槐树表示以德能 “怀” 远者悦近者等。礼的崇隆,乐 的和谐乃是书院空间布局的总体特征。四、 书院的装饰由士人而兴,为士人服务的书院,在建筑装饰上 也反映出士人的美学观念,是以书院建筑的形象大 多朴实无华,以表现出文人追求庄重质朴,反对土木 之奢的文雅情趣。在色彩和装饰上除偏向清新淡雅 外,还注重象征意义的表达。所谓 “道德以为之地,忠信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