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778008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思想品德教育情感陶冶法研究的结题报告一、子课题立项研究的基本情况1、概念界定(1)情感陶冶:情感陶冶是指创设有意义的情境和组织有意义的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方法。情感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条件,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思想品德的形成过程中,激起学生的情感与明白道理是相互交融在一起的。我们在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发现,如果单纯地灌输枯燥的理性,学生根本没兴趣,而且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愿意接受教育。相反,如果运用情感陶冶的方法,容易被学生接受,还会收到良好的效果。(2)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小学思想品德课,思品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同时小学

2、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同其他各科教学、班队活动、班主任工作以及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学校德育任务。因而,本课题研究重点立足于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改革以及相关的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的实验与研究。2、背景和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的历史时期,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1993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学校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的根本任务。 ”同年,国家教

3、委颁发小学德育纲要 ,1996 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定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 年 4 月,国家教委又正式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 ,这是继原“教学大纲”后重新确定的教学目标要求。学习课程标准,掌握精神实质,指导教学活动,是现阶段的紧迫任务。在世纪之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开发表,这是指导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正如意见中所明确阐述的,对于“新的历史时期”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

4、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影响着青少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更加复杂,尤其是国际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青少年一代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腐朽思想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 ”几年来,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尤其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的深入发展,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不仅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多的机遇,而且使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了一系列新的挑战课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于今年三月份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 。中共中央又于 5 月 10 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

5、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根据意见和讲话的要求精神,我县也提出了嘉善县中小学生态德育策略,并制定本实施纲要。中央确定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战略任务,对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学校德育教育的不适应现象表现为:(1)重智育轻德育;(2)德育不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3)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4)不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5)方法上主体性、针对性、实效性不强等,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增强学校思想品德教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成人

6、是成材的前提,小学生的一切尚未定型,世界观逐步形成,可塑性强,加强学生成人的教育尤为重要,思想道德教育是将学生培养成人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指导其道德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情感是人的思想道德的“内核” ,是促使人的认识转化为信念的催化剂,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先导。当学生对某个问题、某个道理产生了情感,也就是对道德行为产生了强烈的爱好,对不道德行为产生强烈的憎恶时,便形成内在的道德需要,产生舍弃不道德行为的迫切欲望。所以说情感对思想品德的形成无疑是举足轻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人的情感比喻为道德的“血肉心脏” 。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注意激发道德情感,指导

7、道德行为。 ”当前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弊端就是不够重视“激发道德情感” ,不够重视情感体验。在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缺少了把两者连接起来的桥梁道德情感。因而往往使学生产生“知” 、 “行”分割, “说” 、 “做”不一的现象,是思想品德教育停留于最初的“顺从”阶段,即表面上学生接受了教师和书本上的观点和意见,而在认识与情感上则并不一致,远没达到“认同”和“内化”的阶段。这不能不说是思想品德教学实效性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礼仪之邦” ,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们需要继续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而同时,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高度集中的计

8、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体制和经营方式的改革不断深入;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施行,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也对当今小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这些因素促使新时期的小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在实践上和理论上新的对策。深入进行对新时期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是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思想品德学科自身深化教学改革的需要。3、研究目标以课程、教材、教法和师资建设为整体改革和研究实验的主导课题,立足于“两全” 、 “三面向” 、 “四发展” ,即全面贯彻教育方

9、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主动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通过课题研究,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挥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促进思想品德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思想教育、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1)转变教师传统的思品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一条以情景再现或以活动为主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思品课堂教学模式。(2)通过研究,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明辨是非,做到知行合一。(3)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探索体现思想

10、教育特点,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功效的教改实践方案。进行体现教学改革思路的教学设计和教学配套图片、声像资料的设计。(4)进行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考核和教学评价的研究。(5)在教改实践中,加强小学思想品德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形成一支观念新、教法活、素质高的思想优秀教师队伍。(6)小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研究。以知、情、意、行四个要素为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强化道德认识的形成,激励道德情感的开发,加强道德意志的锻炼,重视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劳动生活能力的提高。(7)小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和学校心理辅导方法的研究。(8)积累比较丰富的优秀思品教学案例,基本形成一套思品教育情感陶冶法的理论成果与操作策略。

11、 4、参加实验的对象是我镇全体学生,有 2000 名学生课题研究的起止时间是 2003 年至 2006 年。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依据1、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2、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为指导,坚持思想品德教育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遵循和适应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3、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有关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贯彻第三次全教会议,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和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贯彻执行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 。认真学习并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

12、建设的若干意见 、 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 。4、感性的德育理论:人对道德信息的接受以情绪的活动为初始线索,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验型为重要学习方式,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受情感的引发和调节,情感使人的道德认识处于动力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情感本身又构成特殊的道德认识,以道德感觉的方式引发或调节行为。情感的状态水平所构成的稳定道德心境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心理背景;人以情感为核心的动机系统作为个人道德发展的内在保证。5、态度形成理论:态度是习得的,它有一个形成过程,它由事件引起,在生活中形成。态度形成学习论经历三个阶段:顺从,这种态度是表面的,外控的,一旦

13、外因消失,也就中止。认同,这种态度带有较多的情绪、情感成份,虽没有较多的深刻认识,但已比较主动。内化,这是一种认知性成分占主导地位的态度,又成为人格的一部分,一经产生就比较持久,不易改变。6、德性的建构性理论:学习并贯彻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 、 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 、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导论 、 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实践导引 。德性有一个形成过程,对德性的培养离不开后天的教育和修养。人性是可塑的,这种可塑性表现在外在规范或环境对人性的影响或改造。要建立德性,适当的规范约束是必须的。在培养德性的过程中,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规范或德性是什么,但他们却始终如一遵循着他们认定的规范,习俗或德性。规范在

14、德性形成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一种外在强制方式,使大多数人就范,形成合力,以风气陶冶个人,另一种是作为内在德性展现和发展的动因。但这是不稳固的德性形成,还需养心式的情感性内在德性自觉来发挥作用,依靠人的主体选择和意志来主动建构德性。在承认规范对德性的作用时,注重情感性因素在德性建构的参与,突出了主体性的地位,强调规范性与主体性的统一。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原则和方法(一)实施的主要内容1、养成教育要一抓到底。养成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具体内容,它在整个教育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养成教育要经常抓、反复抓、重点抓,抓反复、抓细致、一抓到底,从小

15、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基本的公民道德规范。主要从文明礼貌、卫生习惯、纪律、作业等几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学校将开展争“十星”的活动。 (尊敬师长、团结友爱、遵守纪律、勤奋学习、学有所长、讲究卫生、热爱劳动、爱护公物、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十个方面)2、抓情感教育。开展以关心他人、关心集体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低、中、高年级可在这几方面各有所侧重(关心同学、关心师长、关心学校、关心国家、关心社会) 。3、深化诚信教育活动。继续开展诚信教育为主题的活动,做到“四个结合” ,诚信教育与行为规范训练相结合,诚信教育与青少年普法教育相结合,诚信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诚信教育与“改变陋习、走向文明”相结合。

16、尊敬师长具体要求:见到老师、同学、长辈能主动打招呼;交谈有礼貌、不顶撞。团结友爱具体要求:不骂人、不打驾、不给同学起绰号;学习、活动中能与同学友好合作。遵守纪律具体要求:遵守课堂纪律;课间活动做到“三轻轻” ,即说话轻轻、走路轻轻、上下楼梯轻轻;集体活动遵守活动纪律。勤奋学习具体要求:认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按时完成课内外作业。学有所长具体要求:在音乐、体育、美术、科技等某个方面有特长。讲究卫生具体要求:能做好个人卫生;积极参加班级卫生工作;做好校园卫生保洁工作,做到不乱扔、见纸就拾。热爱劳动具体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帮家长做力所能及的事;班级集体的事抢着做。爱护公物具体要求:爱护校园内的花草树木;不乱涂乱画;东西轻拿轻放;教室门窗轻轻关启。助人为乐具体要求:同学之间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具体要求:说话做事讲信用;不撒谎;有错就改。4、实施科学的评价科学评价学生是本课题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学校高度的重视,开展了积极的研究,组织学生认生学习德育读本、认真填写好成长手册 。每学期初组织教师召开专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