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热闹_空间_深圳福田影剧院设计

上传人:wt****50 文档编号:37776304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455.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_热闹_空间_深圳福田影剧院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_热闹_空间_深圳福田影剧院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_热闹_空间_深圳福田影剧院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_热闹_空间_深圳福田影剧院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_热闹_空间_深圳福田影剧院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_热闹_空间_深圳福田影剧院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_热闹_空间_深圳福田影剧院设计(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设 计 研 究“ 热闹”空间深圳福田影剧院设计吴 越 提要“ 热闹”空间是人的空间, “ 热闹”空间也是都市的空间。深圳福田影剧院的设 计正是试图通过定义具有这样特质的空间, 使建筑扮演更为积极的角色, 对丰富城市文化作 出贡献。“ 热闹”空间是戏剧空间的原型,它展示中国都市生活的户外传统。 关键词: 热闹空间 戏剧空间 非正式的广场活动剧院的空间, 似乎应当是品位高雅、阳春白 雪式的。是的, 却不只是。它还可以和轻松、愉快联系在一起, 成为普通人乐聚的场所。 对于象福田剧院这样一个座落在住宅区中, 具有多样文化功能的小型影剧院, 如何创造一个适宜聚集、多变而高效的开放空间, 在实现影剧 院基

2、本功能的同时, 积极地扮演一个社区文化活动促进者的角色? “ 热闹” 正是这样一个概念, 它比较准确地描述了我在思考福田影剧院 ( 图 1) 设计时所倾向 的那种空间特质。“ 热闹” : 景象繁盛活跃 (形容词) “ 热闹” : 有趣的事物 (名词)“ 热闹” : 使活跃起来 (动词) 这些来自词典的释义基本上说明了为什么人们喜欢看 “ 热闹” 、凑 “ 热闹” 。热闹是诱人的, 愉快的都市文化生活也并不抽象。实际上, 是对命题的探讨以及个人化的经验 形成了设计思路的主体。清明上河图、戏台与一则新闻剧院是演戏与看戏的地方。 现代都市生活对 此类活动的解读是 “ 正式” :演戏, 专门化、职业化

3、的表演艺术; 看戏, 穿着正式的家庭成员或情侣, 在工作之余暂时摆脱繁琐的日常生活。 清明上河图 : 但是, “ 戏”除了指演员在舞台上的化装表演之外, 也指非正式的、民间的歌 舞杂技表演, 又有玩耍 (如游戏) 、开玩笑 (如戏谑) 之意。 其含义更近于 “ 非正式” 。 有理由相信, 倾向于户外行为的初期戏剧与生活及自然有更直接、更轻松的联系。这不仅可以从古罗马时代 留下的众多 “ 露天剧场”遗存得到印证,北宋 清明上河图 (图 2, 北宋, 张择端) 的一个片段, 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大约 1000 年前繁荣热闹的中国都市生活 一种根深蒂固的热爱户外活 动的传统。节日的汴京, 行人熙熙攘攘

4、, 摩肩接踵。除了赶集做买卖或购物的, 分明有大量出游 的市民是赶 “ 热闹”的。我们看到在河畔桥边的一个小型广场上, 众人在观看走绳索的表演, 而 在旁边便是一个供人聚谈的开敞式的茶室, 春风 拂面, 绿柳映目, 好一个户外的都市。正是 “ 云烟古寺闻僧梵, 灯火长桥见戏场” , ( 北宋, 陆游, 出游 ) 这足以令那些认为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比较严肃刻板的人感到震惊。 清明上河图上, 这些关于都市、生活与“ 戏”的启示, 使我考虑在设计中将户外的、 非正 式的广场活动与室内的、 正式的剧院空间结合在一起的可能。 戏台: “ 戏台”是很可以代表中国 “ 戏”(图3) 的空间的。古往今来, 从

5、北方 (图 4) 王府花 园到南方 (图 5) 的布衣村舍, 到处都可以见到它们的踪影。 通常的格局是, 作为空间主体的观众部分是露天的、平坦的, 而舞台一般较小并有遮盖, 它 总是略升起在观众平面之上。在我看来, 它至少提供了三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那就是: 非常直接 的演员与观众的交流; 观众可以方便出入的自由; 以及适宜都市环境的弹性空间形式对环 境最少的改变和极少的工程量。无疑, 这种与淡泊的东方哲学十分契合的 “ 经济性”帮助了它的 传播。中国 “ 戏台”与西方希腊、罗马时代的 “ 露 天剧场”空间上的微妙差别, 似乎反射了文化背景中某种深奥而有趣的不同。希腊、罗马的表演 空间往往是居

6、中并下沉式的。 福田影剧院选择了“ 升台式”作为其户外空间组织的基本逻辑 (图 20、21) 。一则新闻: 在投标结束前的几天, 深圳特区 报的一则消息令我十分兴奋。消息说,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深圳市民对都市文化生活提出了 新的要求。群众现在正自发兴起广场文化活动的热潮。而活动空间是一般公共建筑周围未经设计 的开放空间。这使我以 “ 热闹”的户外聚会空间4建筑学报 200135建筑学报 200136建筑学报 200137建筑学报 20013作为设计核心的想法受到了的鼓舞。“ 船” , 个人的经验小时候乘海轮在往返于上海与温州外婆家之间的记忆常常萦回在我的 脑海中。那是一种三千吨左右的近海客

7、轮 (图 7), 航程需要 22小时, 现在 已停航了。使我将剧院与船建立联系的, 是 其空间及活动的特质。船的空间非常鼓励社交, 很 “ 热闹” , 那是一个发生故 事的地方。“ 在那蓝色的大海上, 一叶扁舟在 闪着银光”(莱蒙托夫, 帆船 )。大海暂时隔离了人们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海洋旅行的浪漫, 实际上混合着是不确定的危险与希望, 正如船在 “ 同舟共 济”一词中的寓意。 船的空间的有限性, 恰恰增加了人与人接触的频度, 因而刺激了社交 活动。其三维空间高效的组织方式,( 而不是它的空间形式), 告诉我们一 个局限的空间是怎样可能被组织成多种不同功能的。这种有条不紊的流线 的整体, 便形

8、成了可称之为 “ 热闹”的社交氛围多元、高密度、高频度的 活动发生在有限的空间内。如果顺便 观察一下中国古 代的 “ 楼船” (图 6) , 那其实是一座搬到水面上的楼房, 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可 以从中发现它与建筑相关的真理。我试图用一个缠绕的线球来抽象 “ 船”的空间及流线 (图 8)。当一个有限的空间被不同功能的流线反复缠绕、 穿过时, 它就因多重定义而获得了放大效应人们得以在一个空间中, 以动态的方式停留更长的时间。这与机场作为等候检票的乘客设置的回形 流线是一样的道理, 只不过那是平面的。某些时候我们需要 “ 复杂”而非迅 捷。设想流线上的人们是一颗颗磁粒,那么适当距离的 “ 缠绕”

9、便提供了较多 互相吸引的机会, 如同一个激发社交行为的魔术棒 (图 25) 。 工作模型: 这个最初阶段的模型( 图 9、 10) 基本表达了设计中几个主要 的想法: 由多层平台构成的户外空间;放射形网格, 开敞式的形体; 穿透感。总体设计, 在城市肌理中的结构该项设计的难题是, 必须考虑周围并不存在的城市肌理( 图11、 12)。 这 对于中国新兴的城区, 如深圳并非罕见的现象。场地周围的一些项目, 当时 甚至未曾立项, 但是, 4年后却先于剧院完成建设。因此, 依然需要认真将这 些 “ 虚拟条件”纳入到设计思考之中。1995 年 7 月, 在最初得到设计条 件时, 周围是一片刚被征用的农田

10、。 我们被告知那里均是住宅用地,将有大 量多层与高层的住宅出现。剧院所在的场地位于福强路, 一 条弧形主干道的下弯点 (图 14) 。另有一条规划中的小区道路将从剧院西侧 伸入。周围地区的道路肌理呈现较明显的扇形放射状 ( 图 15) 。 尽管可以对此类城市条件有多种反射方式, 我选择了夸张了的放射形 网格作为基本的逻辑 (图 17) 。一是该 项目几乎是周围住宅群中独一无二的公共建筑, 其二也是项目所处地点的 特殊性使它具备了成为地标的条件。主体量的大凸大凹是企望吸引视线 (图 14), 并吸纳人流 (图 16) , 使交通在沿弧形的福强路流动的中点得以接 触一个较为戏剧化的视觉焦点, 打破

11、单调的、由住宅立面构成的街景 (图 18)。建成的结果基本印证了最初的想 法。伸出的、大面积简单的实墙, 在众多分割琐细的住宅立面中脱颖而出, 在相当远的距离便开始捕捉到人们的视线 ( 图 14)。空间组织, 逻辑向建筑内部延续场地的网格在延伸进入建筑时,吻合了剧场观众厅的钟型空间, 也使 形象呈现扩展、开放的感觉 ( 图 19) 。平台上的一组 “ 飘件” , 部分覆盖 了剧院人口的休息厅, 其余部分则成为露天活动平台的遮盖( 图23、 24)。 作 为整个建筑的视觉中心所在,它被刻意设计成复杂多变, 以期与舒缓的整 体之间形成一定的张力。这一部分与剧院内的座位构成了第二套自内而外、 较小半

12、径的放射系统。整组 “ 飘件”及其围合保持了透明状态, 以保持最初 草模阶段的所追求的穿透感 (图 26) 。流线情节舞台部分与辅助功能空间, 如办 公部分及排练厅等, 在形体上被整合到一起。舞台背后的 “ 剩余”空间, 窄 长而高敞, 被安排成有多重坡道的 “ 立体画廊”(图 27); 另外, 在侧台上部的 空间, 二层平台处布置了咖啡、茶座及沙龙等闲聚空间。几个小型剧院则处 在平台的下方。围绕这几个基本的功能空间, 流 线的设计是复杂的, 它反复缠绕有限的空间, 以实现对空间的充分利用, 并 通过流线并行或交汇, 增加人们接触(包括视线) 的机会, 引发社交活动的 兴趣。一条迅捷通畅的 “

13、 主流”主要发生 在晚上。它从主人口进入, 并可以从一、 二层的几个出口同时疏散。二层平 台的缓冲空间, 为主人流提供了作其它选择的机会。 另外, 几条 “ 支流” , 复杂而漫长, 或从二层平台上的钢梯起始, 绕过透明的主厅, 穿入建筑背后, 进入 “ 立体 画廊” , 而后沿坡道漫步而上, 之后, 可以选择滞留其间, 或进入东侧上部的 “ 沙龙”(图 22) 中休息、聚谈。进而可以转入观众厅屋顶上部的空中花园 (图 21)。 当然, 也可以由底层的电影厅或背部入口乘电梯直达顶部, 自上而 下反向进行 ( 图 25)。以此空间流线为框架, 编写了几 个可能发生的情节并非难事。 诸如: 节日,

14、 小 A 与女友 B 应邀前往观看“ 立体 画廊” 中画展开幕式, 并和画家在沙龙中聚谈; 当他们通过二层平台上的钢 梯时, 瞥见了右侧透明休息厅中, 来看新编现代剧的 C 一家, 是他们大学同 学。 小A与女友在画展活动结束后, 应C 之邀, 参加了晚上演员与群众在广场 及二层平台的联欢。那 “ 热闹”令他们觉得新鲜和刺激, 原来建筑的另外一 面户外空间可以有这样丰富的魅力; 等等。建筑师更象是一位导演兼布 景师。写在后面这里, 我试图描述的是, 5 年前一 项设计的思考过程。时间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反思空间, 尽管一些细节可能 被淡忘了, 整体却因而变得更为清晰。在我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的几年时

15、间 内, 设计时原本并不存在的城市肌理逐渐浮现了出来, 这也使设计的构思 得到了一个印证的机会。8建筑学报 20013地方行政与公共活动中心建筑设计初探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永宁村中心规划与设计高 庆 辉政府出资建设行政中心与市民广 场项目目前成为城市基建活动中重要的一个方面, 尤其是在当前地方城镇 快速城市化的大潮下, 地方政府办公楼、地方党委、人大与政协办公楼等行 政建筑正在大批量地兴建。同时, 图书馆、俱乐部、 影剧院与文化中心等公共 服务设施也渐渐成为城市公共建筑项 目建设的重点。一、行政中心的空间型制现状简析现今, 我国大多数的政府行政与公 共中心空间构成的特征, 多以政府大楼居中,

16、辅助办公楼居于两侧的布局模 式, 体形中心对称, 围合一个中心广场或花园。基地四周再以大门与围墙围 合而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院落, 形成“ 三足鼎立” 的模式。 这种模式从 50 年代建 设的首都北京天安门广场, 到 90 年代兴建的上海市政府, 乃至各地方政府的 行政与公共中心, 屡见不鲜。当然, 这种布局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与正确性,如便于管理, 室外场地较为完整, 易于 形成较强的轴线, 便于塑造严肃、 庄重的政治氛围, 利于形成领域感与场所感 等, 但其缺憾也是显而易见的。1. 场地的轴线感较强, 对场地空 间的整体组织有利, 但与周边地区乃至城市总体空间不甚协调, 甚或破坏 较大区域的空间完整性。 2. 易于割裂城市道路与建筑用地空间的连续性, 如易破坏连续的城市 沿街空间的街景。3. 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用地空间 的连续性受到破坏, 由于地方政府所在地常常是城市的中心或地区中心, 城市公共空间, 如市民广场用地与政府建筑的内部活动空间用地之间的矛 盾往往难以协调。4. “ 三足鼎立” 的模式过于庄严, 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