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20140416074749)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756947 上传时间:2018-04-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20140416074749)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20140416074749)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20140416074749)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20140416074749)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20140416074749)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2014041607474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蜜蜂引路》教学设计1(20140416074749)(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蜜蜂引路蜜蜂引路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课文共有 4 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设计理念设计理念】1.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2.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

2、践。 ”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学, “演”中悟。3.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设计特色设计特色】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抓住重点词句,挖掘训练点,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教学目标与策略方法】2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1.会认“莫、斯、附”等 6 个生字,提高识字能力;会写“讶、蜂”等 9 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及表达能力。3.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4.能领会列宁关于观察和思考的特点。过程与方法过程与方法1.渗透“字理分析”的识字方法。

3、2.学习有感情地进行朗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观察和思考是一个人要具备的好品质,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一是列宁找养蜂人时沿途经过的花丛、园子、小房子的位置关系 ;二是列宁是怎样观察、分析和推理的。媒体和资源:媒体和资源:多媒体课件及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课前活动:课前活动:1.1.进行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进行猜字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课件(课件出示要猜的字,在学生猜字中进行字理分析,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出示要猜的字,在学生猜字中进行字理分析,提高学生

4、的识字能力。)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观看视频观看视频晨趣晨趣 (出示视频短片,让孩子观看引出今天学(出示视频短片,让孩子观看引出今天学习的课文主人

5、公:蜜蜂)习的课文主人公:蜜蜂)【用 4 个字谜和一段生动的视频资料导入本课,旨在利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所谓“阅读期待” ,即面对文本,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心理。如当学生看到生动的视频,一定会很想去读一读课文,希望从中读到有关蜜蜂的故事情节。这样清新自然的课前活动,让学生很快地进入了课堂,为的就是突出简单、实在。 】一、顺学而导,抓好识字写字一、顺学而导,抓好识字写字1.出示课题,指导写“蜂”字。师:孩子们,大家喜欢猜字谜么?下面老师这就有个字谜,咱看谁最聪明,师生共读字谜,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跟蜜蜂有关的文章。大家一起读。指导写“蜂”字。学生写两个。【中国有句

6、古话“人能写字,字能写人” ,写字是每个炎黄子孙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应作为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它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它既是当今每个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理解、掌握和运用,是民族素质的一种重要体现。写字教学4常由于课堂的时间不足而流产,因此,我把写字教学放在第一个五一节,每堂课认认真真地指导写好一两个字,相信会让孩子受益匪浅。 】2.学习词语师:孩子们的字写得这么认真!我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些词语读好!(课件出示词语:(课件出示词语: 谈天谈天 附近附近 引路引路 惊讶惊讶 旁边旁边 敲门敲门 跟跟前前 观察观察 ) 谁

7、能标准地读出这些词语?当一回小老师!(生读)如果你们认为小老师读得很好,就跟着他读。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蜜蜂引路是一个怎样的小故事呢?请同学们翻开课本 119 页,自由小声地读读这个故事。 (生读)师:孩子们,这篇课文讲的是谁和谁之间的故事?师:(出示列宁头像)(出示列宁头像)孩子们,你们看!他是谁?列宁是伟大的革命领袖,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他是一个非常伟大!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虽然他已经离我们远去!但是他却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出示名言)(出示名言)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话,让我们一起读!师:瞧!列宁多好学呀!现在,让我们带着对列宁的崇敬

8、之情走进他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 1922 年, (出示第(出示第 1 1 段)段)孩子们,请你们告诉我当时列宁住在哪里?莫斯科是前苏联的首都。5师:列宁和养蜂人是什么关系?(朋友)师:你从哪句话感受到他们是朋友关系?生读句字,出示句子: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师:孩子们,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告诉了我们他俩是好朋友?为什么?预设 1:“常常”字体变红。常常的近义词是?只有好朋友才会经常见面呀,只有好朋友才会有聊不完的话呀!谁能用常常说一句话?预设 2:“谈天”字体变红,想象他俩会聊什么?只有好朋友才会无话不谈呀!2.引读第 2 段,明白故事的起因师:有一回,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谈谈怎

9、样养蜂,可是遇到困难了,读出他的困难。 (出示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出示句子: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了)生接着读。“往常” (变红)和常常意思一样吗?常常的近义词是?往常的近义词是以前、以往。它和常常的意思一样吗?师:谁能用往常说一句话?(指名说,师及时评价引导)师:列宁就亲自去找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用好两只眼睛,实施语文学科教学的实质过程“生态还原” 。理解文字面上的内容是还原的前提。就是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进行字词句段的理解。 】6三、图文结合,品读词句意味(教学第三、图文结合,品读词句意味(教学第 4 4 段)段)1.出示插图,揭示故事的结果

10、。师:列宁找到养蜂人的家了吗?(生答)师:(出示课文插图)(出示课文插图)是的,找到了! 列宁找到养蜂人了,心情怎样?养蜂人是什么心情呢?请看(出示句子)(出示句子) 。2.体验“惊讶” ,朗读对话。师:孩子们,养蜂人是什么心情? 生:惊讶(变红)师:认真思考,可以把“惊讶”换成什么词?养蜂人惊讶地说,还可以怎么说? (生答:惊奇、好奇、奇怪)师:我们就来读读养蜂人的话,读出他的惊讶、惊奇、奇怪。 (出(出示泡泡)示泡泡)请 1 位学生读。师:老师也想展示一下,可以吗?请你们认真听,仔细观察,我读的和刚才同学读的有什么不一样? 提问学生说说不同。师:谁来当养蜂人来问问我呀?请你和我一起读。这会

11、儿,我就是列宁了。请 2 名学生和老师分角色读。师:现在,老师来问问大家,您好!列宁同志,是谁把您领到这儿来的?生齐答: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领到这儿来的。7【雨果说,会读书的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着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背后。也就是说,要透过语言文字读懂它背后包含的意思。让学生在品词、品句当中学会读书,学会思考。还原的实质就是想象语言文字后面的内容。此环节为“二锄头” ,意在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举象、造境,想象出一幅幅生动的原生态画面。因此我引导学生重点品读“惊讶”一词。 】四、明白路线,体会人物品质(教学第四、明白路线,体会人物品质(教学第 3 3 段)段)1.1.品读,领悟品质

12、品读,领悟品质师:“向导”就是引路的人,引路就是带路。孩子们,蜜蜂不会说话,怎么会带路呢?师: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呢?课文第几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请孩子们认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找,一路上列宁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把列宁看到的景物用圈画下来。 生:(自由读语文书,画圈)师:列宁在去养蜂人家的路上都看到了什么?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课件出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 ” )这两句呀,都是说列宁在看,不过看的不一样。你仔细观察一下,第一句是说他怎样看? 生答:一边走一边看师:很会读书!

13、再看第二句,怎样看? 8生:仔细观察 师:不管是一边走一边看,还是仔细观察,列宁不是简单的“看” 。他不仅是看,而且还在想。那列宁想到了什么呢?孩子们,我想和你们一边画画,好,那我们先来画了。列宁开始走了,从小路里走出来,他首先看到了什么? 生: 花丛 (师画“花丛” ,先画一束,这就是花丛吗?继续画,这才叫花丛!)师:花丛吸引来了什么?(画蜜蜂,先画两只,只有这些蜜蜂吗?继续画)师:孩子们,让我们摇身一变,现在我和大家都是列宁了!我们心里非常着急。我们要找那个养蜂的人,可是又不知道他住在哪里呀。正在这时,我们发现了很多花丛,花丛里飞着许多的蜜蜂。看到这儿,你想到了什么?你猜到了什么呢? 师:

14、那就是这些蜜蜂很可能和谁有关系? 生:养蜂人 师:很会猜!那就让我们随着这些蜜蜂继续去想。好,我们随着蜜蜂走,继续观察这些蜜蜂有一个特点,它采完蜜之后都要飞到附近的一个 生:园子里。 (画园子,附近就是离得)师:园子的旁边还有一所什么? 生:小房子 (画房子)9师:我们看到了一群一群的蜜蜂采完蜜就飞到这个园子里,然后园子旁边还有一个人住的房子。看到了蜜蜂、园子、房子,你又能猜到什么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看,列宁啊,他不仅是在用眼睛看,更是在用脑袋 学生:想 师:列宁正是因为他认真看,用心想。 所以才找到了谁? 生:养蜂人 师: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两句,读出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一边观察一边思考的

15、感觉来。 师:你们说列宁的想法对吗? (接着后面出示句子)看,这句话见证了奇迹的出现!齐读!在这个句子里有一个特别的词,告诉我们列宁的想法对了,列宁是真的找到养蜂人了,是哪个词啊? 生:果然 师:列宁很想见到养蜂的人,现在列宁终于见到了养蜂人,什么心情?生:高兴或者开心 师:那就让我们怀着高兴、开心的心情读读这一句。 (齐读)师:孩子们,你们知道了列宁是这样找到养蜂人的。你一定想夸夸列宁?生夸【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品德、性格、情感等方面10的外在反映,或者说“物化” 。离开朗读的中介,儿童往往很难理解课文,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当然更谈不上让人物活起来。所以我在此着力指导学生读好人物的对

16、话。 】2.2.再读,训练说话再读,训练说话师:是呀,要想创造奇迹就要像列宁一样,遇到问题善于观察,积极动脑!让我们带上这些好品质,继续学习!(出示句子 1: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句子 2: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句子 3: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句子4:列宁走到那所房子跟前) 。师:孩子们,请你们看,这四句话中都藏着一个表示位置的词,这些词语很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把话说清楚!现在,谁来当导游,用上这些词语,向我们介绍自己的校园?(出示说一说:我们的学校在 的附近,走进校门,中间有 ,跑道旁边是 , 的跟前有 。 )师:请孩子们随着音乐去想,去回忆,想到了就举手告诉我。音乐停,师生交流【阅读教学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与生活中走几个来回的过程。在这个来回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的体会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字词句的表达技巧,学习写作,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情趣等。 】五、课题小结,充实文本内涵五、课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