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745319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知识梳理一、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1. 王位世袭制 原始社会后期推行部落联盟首领权位“禅让制”, 启继父位为王, “家天下” 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夏朝王位父子相传,商朝有时兄终弟及。2. 方国制商朝在地方封侯、伯,有臣服、纳贡、出征等义务,形成方国制。3.分封制(1)过程:周武王建立周朝时实行分封制,周成王时摄政的周公旦继续推行。 (2)目的:拱卫王室,扩展统治范围。 (3)性质:地方行政制度。 (4)主要内容: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同姓为主,并分封到重要地区。诸侯在封疆内拥有对卿大夫再分封,有置官员、建

2、武装、征赋役的权力; 同时也承担服从王命,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5)作用:层层分封,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周王加强对地方的统治,边地开发,疆域扩大,交通发展,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周得以成为延续数百年的强国。4.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间在权力、财产 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性质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一种权力继承制度。 (3)主要内容:周王称为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

3、领袖;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4)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本质上是等级制度;有利于统治集团內部的稳定和团结;一定程度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家国同构、尊宗敬祖、长幼尊卑、任人唯亲、裙带作风、等级观念、门第观念源头。5.礼乐制:是各级贵族的政治生活准则,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6.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1)按宗法血缘关系世袭权力,带有浓厚的血缘部族色彩; (2)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 (3)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相对较为松散,尚未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二、君主专制的发展 1.秦朝 (1)建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皇帝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

4、、军事等一切大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以虎符控制军队调动。 (2)确立中央官制: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和诸卿,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诸卿分别掌管着国家的各项具体事务。中央官员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大权操于皇帝;军政大事先行朝议,皇帝最后裁决,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2.汉朝: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3.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又有中书省、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4.隋唐: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体制,唐朝中央的三

5、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5.北宋: 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6.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7.明朝: (1)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至此,秦以来的宰

6、相制度宣告结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为减轻废除丞相制度后皇帝沉重政务负担,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在位时,选拔翰林院官员作为殿阁大学士,入值宫内的文渊阁,随侍皇帝,并开始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内阁”由此出现;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后来,内阁的地位日益提高。至明朝中后期实际掌握了宰相的权力。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但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8.清朝: (1)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是最高的决策和中枢机

7、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使皇权受到很大制约; (2)为了适应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内设南书房,把中枢权力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南书房,三者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手中,加强了君权;(3)雍正时为办理西北军务,又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接受皇帝召见,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这样,全国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1.秦朝 (1)背景: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宗法制和分封制破坏;秦国在商鞅变法后走向强大;统一的完成和巩固统一的

8、需要。 (2)措施:地方全面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为 36 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下设若干县。县以下设乡、里等基层机构。郡守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县令或县长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3)影响: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全面垂直管理;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人国家政治体制之中;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汉朝 (1)原因:西汉初期,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

9、列侯归郡统辖。 (3)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3.唐中期: (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节度使。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际上在政治上享有较大的自主权,经济上控制着财权,军事上拥有强悍的武力,往往发展成为封建割据势力。 (2)影响: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4.北宋: (1)背景:唐末藩镇割据演变成为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影响: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

10、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5.元朝: (1)措施:实行行省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6.明朝: 1376 年,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明太祖废除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四、选官制度的演变 1.汉朝:为广泛搜罗、管理人才,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保证官僚队伍的素质和水

11、平,服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主要实行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2.魏晋南北朝:东汉时,门第族望成为察举制的主要依据,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创立九品中正制,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在这种制度之下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3.隋唐: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

12、举制。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典型例题分析典型例题分析(2009 年高考山东卷)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2010 年高考全国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

13、西周封国国名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2010 年高考江苏卷)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 )A秦朝 B西汉 C南北朝 D唐朝 (2011海南单科)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大体沿袭明制,主管一省之民政、财政的官员,俗称“藩台”。该官职的正式名称是( )A节度使 B枢密使 C三司使 D布政使练习题练习题 1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 A.宗法制 B.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中央集权制 2“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的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

14、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指( ) A西汉的郡国制 B北宋的通判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3.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写道:“公元 965 年宋太祖诏令,凡诸州支度经费外,所有金帛都送中央。 ”这一做法( )A分割了宰相的财政大权 B保证了财政收入的长期稳定 C直接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4. 全球通史认为,中国文明的特点是统一和连续,这个特点从根本上来说应得益于中国古代政治实体的统一性和连续性。下列制度中最有利于维护古代中国政治实体统一与连续的是( ) A君主专制 B中央集权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5.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

15、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 ”这段话意在揭示( ) A.指出嫡长子继承制的弱点 B.嫡长子继承制的出现具有历史必然性 C.没有比嫡长子继承制更好的权力交接制度了 D.嫡长子继承制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6.(2011江苏)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7.(2009

16、年安徽文综12)下列四图反映了安徽省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B C D8.(2011福建文综38)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 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秦之所灭都六国耳,非尽灭三代之所封也。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为天下计,则(郡县制)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王夫之读通鉴论秦史材料二 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出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