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经信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总结及2016年和十三五工作计划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3174 上传时间:2017-08-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经信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总结及2016年和十三五工作计划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市经信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总结及2016年和十三五工作计划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市经信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总结及2016年和十三五工作计划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市经信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总结及2016年和十三五工作计划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市经信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总结及2016年和十三五工作计划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市经信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总结及2016年和十三五工作计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经信局2015年和十二五工作总结及2016年和十三五工作计划(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市经信局 2015 年和十二五工作总结及 2016年和十三五工作计划“十二五”时期,全市工业和信息化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着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和信息化保持了平稳、健康的发展态势。一、2015 年及“十二五”工作情况(一)工业实力稳步提升。“十二五”以来,努力克服宏观经济不利因素影响,着重抓产业引导和扶持,抓项目建设,抓优质服务,抓协调调度,工业经济实现了平稳发展,发展能力不断提升。预计到 2015 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250 家,比 2010 年净增 60 家;实现工业总产值 835 亿元,是 2010 年的 3.4 倍,年

2、均增长 27.9%;工业增加值达到 237.6 亿元,是 2010 年的 3.3 倍,年均增长 27.1%;产值过亿元企业 150 家,比 2010 年净增 113 家;其中 2013 年 XX 酒业、三宁化工产值双双突破百亿元,2014 年(本文来自大秘书网 )分别达到128.3 亿元、115 亿元,跻身中国民营企业 500 强;XX 酒业、奥美医疗蝉联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规模工业企业入库2税收 9.1 亿元,比 2010 年增加 4 亿元,年均增长 12.3%;工业用电量达到 29.9 亿千瓦时,年均增长 14%。(二)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十二五”时期,全市积极推进工业项目建设,一批重大工业

3、项目建成投产达效。2011 年以来,工业投资累计完成 441.5 亿元,年均增长 46%,其中技术改造累计完成 117.2 亿元,占比 26.5%,288 个工业项目竣工投产。三宁化工己内酰胺一期项目、年产 20 万吨缓控释复合肥生产线、60 万吨硝硫基复合肥、XX 酒业 5万吨灌装中心、华润雪花三期年产 10 万千升啤酒扩建项目、香青公司烟草专用肥项目、奥美医疗器械产业园项目、江峡船舶矿用救生舱及重型机械压力机、锐辉科技硬质合金带锯条等项目建成投产。(三)工业布局日益优化。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向市内各工业园区集中,实现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坚持“一园一业”,打造特色园区,形成园

4、区差异化发展格局。“十二五”期间,全市投资 7 亿元实施基础设施项目 35 个,“一区五园”建成区总面积达到 33平方公里,仙女工业园、姚港化工园实现“五通一平三集中”,产业承载力明显增强。园区内企业快速集聚。至2014 年(本文来自大秘书网 )底,一区五3园共有规模工业企业 170 家,占规模工业企业总数的71。(四)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科学规划实施技改项目,建立重点工业项目储备库,确保大部分企业纳入全省技术改造导向计划;加强产学研项目合作,累计征集企业技术改造难题 39 项,28 项与院校和科研院所达成了合作协议;积极申报长松公司淘汰 3 台 30 吨电炉落后产能计划,完成湖北省工业行业淘汰

5、落后产能目标任务;2014 年(本文来自大秘书网 )宜昌市县域经济工作会在 XX召开现场会,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发展奖励办法等政策出台,对企业技术改造、节能环保等给予重奖;省、宜昌市主要领导视察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工作;全面转型升级看 XX经验在全省推广。(五)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加快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共建人才培训、研发基地等深层次合作,全市拥有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2 家,省级技术中心 6 家,宜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个,博士后基地 2 个,博士后工作站 1 个,专家大院 1 个。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 18 家,高新产品 50 个。培育专利示范企业 10 家,32 家规模企业拥有自主知识

6、产权,共获得专利 929 件,是“十一五”时期的 5.4 倍。4(六)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十二五”时期,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成功扶持了一批不同产业领域的驰名、著名商标,打造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品名牌。全市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11 件,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2 件,湖北省著名商标 25 件,湖北名牌产品 14 件,宜昌市知名商标26 件,“名标”数量居宜昌市前列。(七)两化融合加速推进。信息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市实现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宽带网络村村通,电话、电脑、手机、数字电视、导航仪各类信息终端普及率和使用率不断提高,多项指标位于宜昌市前列。以两化融合为依托,三宁化工、XX 酒业等一批重点骨

7、干企业初步实现了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2 家企业被纳入全省“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6 家企业被纳入宜昌市“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安福寺镇率先建成省级乡镇信息化推进中心。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工业转型意识不强,政策扶持力度不大。部分企业对转型发展不够重视,存在“小富即安、小富求稳”思想,对企业长远发展和潜在危机认识不足,在转型发展上热情不高,缺乏目标和措施。少数部门对自身在工业转型发展中的职责不明,对转型发展研究和服务不够。市委、5市政府在 2009 年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湖北工业强市的意见,对推进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发挥了应有作用,但存在扶持力度不大、奖励标准不高、奖励范围

8、不宽和政策兑现不到位等问题。(二)工业产业结构不优,工业产业层次不高。工业装备水平普遍偏低,整体优势不强,发展方式较粗放,仍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初级加工型企业居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2014 年(本文来自大秘书网),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企业达到 123 家,占全部规模企业的 55.4%,完成产值占规模企业产值的59.9%;规模企业中纳税过千万元的仅 8 家,工业企业散、小、差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三)园区建设标准不高,工业布局不够合理。园区骨架虽然已形成,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规划标准不高、建设起点低、园区定位执行不够严格等问题,仅

9、局限于道路、供排水等基本配套,集中供热、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不配套,部分企业以企择园。同时,园区内集约节约用地水平不高,环境质量现状不容乐观,节能减排压力大。6(四)质量品牌建设不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质量总体水平不高,部分企业商标意识缺乏。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突出,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研发经费投入严重不足。2014 年(本文来自大秘书网 ),在规模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仅占 5.9%,高级人才仅占企业人才总数的 4.5%,平均 17 家规模企业才拥有 1 名高级人才,企业研发经费投入仅占销售收入总额的 0.2%,远远低于国际通行“简单维持状态”2%的标准。本级财政真正用于科技创

10、新的投入占一般预算支出之比,远远低于科技进步先进县市 1.5%的标准。三、2016 年及“十三五”工作安排(一)“十三五”发展预期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制造业大市地位进一步巩固,制造业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掌握一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优势领域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取得明显进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明显下降。1、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到 2020 年,全市规模工业总产值突破 1500 亿元,年均增长 12.4%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年均 10%以上;规模工业企业突破 360 家,产值过亿元企业突破 230 家。7

11、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发展食品饮料、化工、纺织、机械制造四大支柱产业,到 2020 年,四大支柱产业占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比重达 85%以上。3、节能降耗和循环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到 2020 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 5%,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 6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85%以上,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达到同行业、同产业国内先进水平。4、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技术进步对工业增长的贡献和全要素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重大技术装备、关键原材料、重要零部件自主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规模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限售收入比重提高到 2%左

12、右,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5、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在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市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达到 85 以上,互联网宽带(4M 及以上)普及率每年提升 2 个百分点。82016 年主要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 940 亿元,同比增长 12.6%;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速 10%以上;新增规模工业企业 20 家以上。(二)主要思路:以“产业集聚、发展集约、产城一体、产城互动”为工作思路,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加强自身建设为保障,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

13、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与集群化的良性互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协同,推动工业加快向创新型驱动、质量效率型、绿色低碳型、智能融合型、生产服务型转变,努力保持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面完成“十三五”规划任务,为加快实现“三大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三)“十三五”发展主要措施1、坚持“创新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完善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突破一批重点领域关键共性技术,促进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走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转型升级关键在于创新,要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完善产业链条,促进由价值链低端向高端跃升。要支持

14、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建能力。政府要加快培育新的支柱产业,积极发展高新9技术产业,发展高新化、多元化的工业产业发展格局,全面实现工业发展向职能化、信息化方向转变。2、坚持“集群发展”。坚持通过合理布局和规划,明确工业园区的定位,想方设法提高各工业园区的产业集聚水平。完善公共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促进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改造提升工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优化产业空间结构,加快推动工业布局向集约高效、协调优化转变。3、坚持“绿色发展”。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是当前国家的战略性要求,应该借助于两型社会建设将其作为转型升级的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

15、机制,推广应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推进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强化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建设,加快推动资源利用方式向绿色低碳、清洁安全转变。4、坚持“智能发展”。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是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信息化在转型升级中的支撑和牵引作用,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加快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105、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加大力度招商引资,加强外资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能

16、源、新材料等产业领域,积极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国际合作。鼓励国内技术成熟、国际市场 家和地区建立境外重化工园区。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积极做好产业承接,积极建设“综保区”,深化对外合作,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发展,全方位建设开放经济平台。6、坚持“质量为先”。坚持把质量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生命线,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自主品牌培育。建设法规标准体系、质量监管体系、先进质量文化,营造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走以质取胜的发展道路。7、坚持“人才为本”。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市的根本,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加快培养制造业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四)2016 年主要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