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李海洋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731003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李海洋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李海洋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李海洋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李海洋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李海洋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李海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李海洋(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本章基本内容这一章通常被称为“唯物论” ,它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唯物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首先回答“世界的物质性”问题。这个问题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本章的三节: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以及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这就是本章的理论脉络,更重要的,这实际上就是考试命题的基本线索。首先,要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要弄明白为什么辩证唯物主义把“物质”理解为客观实在性。同时,理解运动和时空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其次,要

2、理解“实践”范畴的实质,实践活动在人类生活中的地位以及实践的特征和形式。特别要掌握好实践主客体理论,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关系也是需要掌握的重要问题。最后,要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既理解物质对意识的决定性和根源性,也掌握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和能动性;并且要掌握物质统一性原理,特别是要理解好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复习方法建议2006 考试大纲在这一章最引人注目的调整就是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这是一个重要动向。从学科体系本身来说,实践观既是理论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但正因其难、深,第二节长期以来并没有成为命题的热点。看来今年情况会有所变化。建议加以重视,其

3、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实践的本质” ,要从实践作为一种物质活动与自然界盲目的物质运动和人的主观观念活动的区别和联系中去把握它。实践是人能动的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因此,实践是有目的性的活动,即主体性,但实践与观念性活动不同,实践与其他物质运动一样,具有客观物质性,即直接现实性。所以,实践本质上是物质活动。还要注意“区分客体和客观” ,客观强调的是不依赖于主观,客体恰恰相反,是指主体活动指向的对象。没有主体就无所谓客体。客体是为主体活动所指向的那一部分客观。这些难点只要理解到位,多项选择题和辨析题都不难组织起有效答案。对于这一节,一开始要反复看书,如能听课,效果最佳,再经一段时间消化必能领悟,

4、再有针对性地作一点有关题目,便可奏效。相对而言,第一节是“老生常谈” ,唯物主义一万年也要“唯”下去。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还是那些,可是并不容易理解,且很少出题,是个“鸡肋” 。然而一旦出大题,就能要命。复习的时候一定要找“窍门” ,切不可真的钻到里头去思索什么“熵增”及爱因斯坦相对论等天文学哲学问题,而是要抓住“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运动和静止”的联系以及“时空和物质运动”的联系这几个基本的辩证关系,这里的考点就是将以上几对不可分割的关系加以割裂,出现形而上学或唯心主义的运动观、时空观等错误观点。第三节就容易理解得多。而考试中命题也多,是一块“肥肉” 。要重点准备。其中“意识的本质”问题是重

5、点考点。要抓住意识在内容上对物质和依赖性和形式上具有主观性的矛盾,结合做历年真题,掌握“意识的主观性方面” , “ 人们头脑中的鬼神观念” 、 “庸俗唯物主义把意识直接当作物质”等问题和“意识与人工智能”的考点内容。知识点精讲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意义1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物质“定义中。列宁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中揭示了物质范畴的深刻内涵,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列宁物质定义的基本思想(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

6、是客观实在性。 (2)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3)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重大意义(1)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2)它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3)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性,具有深刻的辩证性质。 (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地表现在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从而使辩证唯物主义物

7、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1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共同本质,它通过运动表现出来。运动是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和一切物质形态的存在方式。设想有不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特征。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设想有离开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2)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指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

8、状态。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在机械运动中特定事物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二是事物处于量变阶段,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绝对的运动中也包含着相对静止;物质的具体形态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并不否认相对静止;承认相对静止,但不能把静止绝对化。否认绝对运动,把相对静止绝对化,就会走向形而上学不变论;借口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就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相对静止的积极意义:相对静止并非消极保守。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相对静止是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的前提;相对静止是理解和衡量

9、运动的尺度。 马克思主义关于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的实践意义它要求我们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对事物的静态分析必须与动态考察相结合;在实际工作中把变革和稳定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4)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复杂多样的。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它们具有不同的物质基础和特定运动规律,不能把低级运动形式拔高为高级运动形式,也不能把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把机械运动看成是物质运动的唯一形式,是机械论、还原论的错误观点;用单纯的生物运动来说明社会运动,这是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错误观点。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存在基础

10、,高级运动形式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能力永远不会丧失。“宇宙热寂说“把适用于封闭系统的热力学第二定律夸大为适用于整个宇宙,因而是错误的。运动形式多样性原理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其一,它提供了科学分类的客观依据。其二,它提供了理解科学发展过程的一个正确方法。研究低级运动形式是了解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研究高级运动形式有助于理解低级运动形式,“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钥匙“。 2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1)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伸张性、广延性,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11、时间和空间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性,表明了时间和空间的客观性。(2)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包含两方面的含义: 时空客观实在性的不变性和具体特性的可变性时间和空间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而受物质运动特性所制约的时空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人们关于时空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的,因而也是相对的。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非欧几何学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随物质质量密度的变化而变化,这些都进一步证明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离以及时空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形而上学时空观割裂时空与物质运动的联

12、系,否认时空特性的相对性。相对主义时空观借口时空特性和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相对性,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客观性,陷入唯心主义。 时间和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时空是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物质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而具体事物的时间和空间都是有限的,在时间上是暂时的,在空间上是有界限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无限性原理告诉我们: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是辩证的统一: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无限的时空是由特定的有限时空构成的;有限包含无限,任何有限的事物都包含无限的结构和层次;有限转化为无限,有限的界限是可以超出的,超出有限即趋向无限。因此,只有同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才是具有现实性的真无限。科学和哲学的发展,日益

13、证实着时空的无限性。时空无限性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坚持世界物质性原理的必要条件,是批判唯心主义、破除迷信邪教的重要环节,也是确立积极的革命人生观的科学依据。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一)实践的本质和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和实践观是统一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指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有两方面含义:(1)实践的一般本质(区别于意识)实践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活动,具有物质的性质和形式,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2)实践的特殊本质(区别于自然物质形态运动和动物本能活动)实践又是人所特有的对

14、象性活动,实践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并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识、能力等本质力量对象化为客观实在,创造出一个属人的对象世界,具有主体性的特点。2实践的基本特征(1)客观现实性。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实践的要素。过程和结果都是客观的。(2)自觉能动性。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具有目的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自觉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特点,也是实践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孤立的个人的活动,而是社会活动,并受着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二)实践的基本形式1实践的基本形式(1)生产实践,也就是处理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活动,即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

15、动,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的根本前提。(2)社会关系实践。即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即人类的社会交往以及组织、管理和变革社会关系的活动,在阶级社会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3)精神文化创造实践,首先包括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的,专门为认识世界而进行的探索性活动。此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属于以生产精神文化产品为直接目的的精神文化创造实践。2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决定了实践在人类生活中具有基础和根本的地位,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1)实践是人类生命的特殊运动形式。动物是在消极地适应自然的过程中维持自己的生存的,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

16、然的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2)实践创造了人的基本特征。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和“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特征,把人类从动物界提升出来。(3)实践是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即它是社会生命的运动形式。正是在实践过程中,人成为一种自我创造的主体性存在。(三)实践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作用在旧哲学中,人与世界被看作是截然对立的两极。始终建造不起沟通人和世界关系的桥梁。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的观点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主体和客体就是从人的实践出发去考察人与世界的关系而出现的范畴。1、主体、客体、中介 主体是指从事着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就是指连结在主体和客体之间,使实践活动得以运行的工具、手段及运用方法。实践活动就是以主体、中介和客体为基本骨架的动态系统。2、主体的特点和结构作为实践和认识活动者的主体,是实践活动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他担负着提出实践目的、操纵实践工具、改造实践客体,从而驾驭和控制实践活动的多重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