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上传人:龙*** 文档编号:377273 上传时间:2017-02-12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305.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芥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荆芥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荆芥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荆芥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荆芥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芥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植物病理学报 0(5):530533(2010) :t t _0 8研究简报8 j;_三 三号三 荆芥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易茜茜,张争,丁万隆,魏建和 ,李勇 (中周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平京100of ta YI xianI 00193,he on TS 章编号:04120914(201()054 荆芥(,别名香荆 芥,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全草皆可人药。荆 芥昧辛,性温,对感冒发热、头痛、咽痛、皮肤瘙痒、 吐血、崩漏、麻疹不透等均有疗效 。荆芥在我国 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生长在江苏、浙江、江两、湖 北和湖南等省的称南荆芥,生长在河北省的称北荆 芥。荆芥为我国八大祁药之一,是常用大宗中 药

2、材。 目前,药用荆芥主要依赖人1二栽培,大面积种 植导致荆芥病害逐年加重。2007年,荆芥茎枯病 害在巾国医学科学院药月生。翌年,该病害再次发生,但为害程度明显加 重,并导致部分荆芥种质几乎绝收。2008年,该病 害在河北省安吲市荆芥栽培地也有大面积发生。 迄今,除极少量文献报道该病害在荆芥上发生外, 未见针对该病害的系统研究报道 为此,笔者对荆 芥茎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分离和鉴定,为今后开展茎 枯病菌生物学研究及病害防治 作奠定了理论 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病原菌分离与培养 2008年79月从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 所试验田以及河北省安国市荆芥栽培地采集茎枯 病害标样,通过喷雾保湿的方法从植

3、物病组织分离 病原菌,在12致病离获得的候选病原菌在5 恒温暗培养7 别接种至室内及田间生长的 健康荆芥茎基部。接种时先用无菌接种针轻轻划 出伤口,将少量候选病原菌菌丝接种至伤口部位, 用适量无菌水润湿。室内培养荆芥于25人工气 候箱中,光照l2 h黑暗12 度控制 在904田间种植的荆芥于雨季接种病原 菌,自然发病。接种5 收稿日期:200943927;修回日期:20102 基金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 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国家医药管理 局项日资助(2) 通讯作者:魏建和,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物遗传学与育种学研究;ac 勇,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药用植

4、物病害及其生物防治研究;10452899745,ac5期 易茜茜,等:荆芥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3病原菌形态学观察 将候选病原菌接种到5恒温 暗培养7 微镜观察、记录病原菌孢子形态 及产孢结构的大小。 14病原茵取足量病原菌菌丝体,于液氮冷却状态下研 磨成粉末,用真菌基冈组取。用真菌 、和 一扩增病原菌基凶组 物由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 司合成。,包括:1025 p,L,5 )l L,模板30 L,引物或5)各1 L,25 u L)l L,75 L。在 6型扩增仪(美国)上完成,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4性l 222个 循环;最后72延伸5 扩增产物用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相

5、。扩增产物经1琼 脂糖凝胶电泳分离,在紫外灯照射下从凝胶巾切取 目的条带,经京汇天东 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纯化后,由上海生工生物工 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测序。测得序列经据同 源性分析、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结果, 鉴定荆芥茎枯病病原菌归属。 2结果与分析 21 病害症状描述及病原菌分离结果 荆芥茎枯病害主要为害荆芥茎部。通常自茎 基部发病后,逐渐向上、环周扩展。有时,仅茎中部 发病而茎基部无症状。发病部位表皮呈黑褐色干 瘪,病部环周坏死(图1)。发病初期,荆芥茎部出 现许多褐色斑点,植株不萎蔫;发病中期,病斑逐渐 环周扩展,发病部位凹陷缢缩,发病部位以上植株 萎蔫、叶片呈失水状卷曲下垂;发

6、病后期,病部以上 植株枯萎、死亡。 of in a:b:on 22致病了验证候选病原菌的致病性,对田问(图2一 A)及室内(图2一B)种植的荆芥进行接种试验。研 究发现,接种3 种部位出现黑色病斑,且病 斑迅速环周扩展,病株叶片卷曲并逐渐萎蔫,病症 与田间自然发病植株相同,对照无发病症状。从发 病部位重新分离病原物经显微镜观察发现,再次分 离获得的菌系与原接种物在菌落、孢子形态等特征 上完全一致。 23病原菌鉴定 荆芥茎枯病病原菌在,菌丝浓密。显微观察发现,病菌菌丝粗细不均, 上多有瘤状突起(图3一A)。孢子囊(2540) m X(1520)i生于菌丝顶端,表面光滑,椭圆 形或近梨形,有明显突

7、出的脐(图3成熟的游 动孢子(24)I(12) m从孢子囊口排 出,圆形、近圆形或椭圆形,单孢(图3 植物病理学报 40卷 A of :in :in a,b:病原菌基因组别得到长度为l 171 录 号:l 138 录号: 扩增条带。通过与已知序列同源性比较发现,通用 引物酸序列与录号:源性最高,分别为1000和 999,图4为2条扩增序列与A 据同源性比较 结果、病原菌形态学特征及致病性测定结果,最终 确认荆芥茎枯病病原菌为P3结论与讨论 根据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养殖)技术指 南E 、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 、药用植物病理 学。 等文献报道,荆芥茎枯病南 研究发现,分离的炯草疫霉菌尸康的荆芥植株仅3

8、 种部位即出现明显的 黑褐色病斑,随后病斑迅速扩展,接种5 蔫、死亡,这与荆芥茎枯病田间发病症状相同;尽 管镰刀菌F 900),但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该菌虽能引起荆 芥叶片出现水浸状病斑以及根茎交界部位出现黑 色缢缩,但上述症状发展缓慢,且不导致植株死亡, 这与荆芥茎枯病害的田间发病规律存在明显差异, 推测镰刀菌并非荆芥黑胫病的病原菌,可能是荆芥 茎枯病病部组织上生长的腐生真菌。本文描述的 荆芥茎部病害症状与中国药用植物栽培学 中 对荆芥茎枯病害症状以及荆芥黑胫 病发病症状的描述均一致。我们在深人研究后认 为,荆芥黑胫病与荆芥茎枯病是对同一种病害的不 同称谓,笔者提议统一改称荆芥茎枯病,更正P B C :a:b:5期 易茜茜,等:荆芥茎枯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533 A B TS ),B)TS 考文献 1 2 3 , Z,of 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