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21265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倍数和因数倍数和因数教学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目标: 1、通过用动手操作活动丰富感性认识,建立乘法与倍数、因数的内在联系;深刻理解 倍数和因数的本质内涵,能举例说明倍数和因数。 2、依据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自主探索并总结找一个数 的倍数和因数的方法,感受数学思考的魅力和智慧学习的理性价值。 3、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体会数学内容的奇妙、有趣,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操作引入:一、创设情景,操作引入: 1、课前游戏: 游戏规则: 学生依次报数,如果遇见 3 或者是 3 的倍数就拍手来代替,发生错误的

2、人被淘汰,没有轮到报数的人来判断其他人是否正确。最后由一人胜出,可以得到一份小 礼物。 请 10 个学生上前面玩这个游戏,其他人来判断。 2、操作引入:(课件展示) 师:一起看大屏幕,你能把这 12 个同样大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吗?能不能再用一 道非常简单的乘法算式表达你的拼法? 3、分组用准备好的小正方形进行操作。得出下列算式:43=12 62=12 121=12 揭示课题:12 个同样大小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能用 3 种不同的乘法算式来表示, 千万别小看这些乘法算式,今天我们研究的内容就在这里。今天我们要根据这些算式研究 数学新本领。 二、教学新知:二、教学新知: 初步认识因数和倍数

3、 1、指导认识因数和倍数:教师指出:因为 43=12,所以我们可以说 12 是 4 的倍数,12 也是 3 的倍数。4 是 12 的因数,3 也是 12 的因数。 (同时板书) 师:这儿还有两道乘法算式,先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讨论并汇报。 师:刚才在听的时候发现 112 说因数和倍数时有两句很特别,是哪两句啊? 生:12 是 12 的因数,12 是 12 的倍数。 师:虽然是特别了一点,不过还真是这么回事,12 的确是 12 的因数,12 也是 12 的倍 数。 2、巩固新知: a、根据下面的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114=44 125=6

4、0 98=72 183=6 (学生同桌互说)教学预设:预计学生说最后一题时,如有一些小困难,可提示先转化 为乘法后再说。 B、然后让学生自己举例并同桌交流(可举乘法或除法例) 。 教学预设:若出现学生有特殊的如 08=0。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可以指出,我们研究因数 倍数是一般指不是 0 的自然数。 教师指出:我们不仅可以根据乘法算式找因数和倍数,也可以根据除法算式找因数和倍数。 下面请试一试,你能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因数和倍数? 3、5、18、20、36 学生先讨论交流后汇报,教师强调因数与倍数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阶段反思 1:用 12 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很自然地引出相关

5、的乘法或除法算式。根 据“43=12”来说倍数、因数,是老师的一种“告诉” ,这样做是更直接有效;后面两个 算式,要求学生模仿着说,以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学生自己再另外说出乘法算式并说 一说,是为了从更多的乘法算式中,得到一种普遍的认识,同时也可很自然地带出“0”的 处理。由于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所以有必要老师自己写个除法算式,使学生发现,原 来根据除法算式也可以找到倍数、因数的关系。通过第一阶段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倍数与因 数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初步了解一个数的本身也是它的倍数和因数。 自主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自主探究,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1)找一个数的倍数: 1、初步探

6、究: 师:刚才在游戏中,我们已经找到了许多 3 的倍数,你能再写出一些 3 的倍数吗? 教学预设:学生在写 3 的倍数时,可能会有这样几种情况出现:一是写得多与少的区别, 二是找的方法上的区别。具体表现为:一是无序、没有方法地写出了一些,而且只是写出 了几个;二是有顺序地用乘法口诀写出了 3 的倍数,三是用加法的方法,每次递加 3;四 是用除法想, ( )31、 ( )32、 ( )33 的方法依次写出了 3 的倍数。 请写得又多又快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好方法、小窍门。在此基础上交流评价小结方法: 评价时突出有序思维的策略: 一是用想乘法的方法,根据 313,326,339,3412 等; 二是用

7、想除法的方法,根据 331,632,933,1234 等; 三是用递加的方法,即根据 3,336,639,9312,12315 等: 3 的倍数有:3,6,9,12,15,18,21(板书) 问:能把 3 的倍数全部写出来吗?(不能) 得出:3 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2、巩固练习: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写出 2 的倍数和 5 的倍数。 (强调有序) 3、引导观察:请学生观察以上这些数的倍数,有什么发现?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阶段反思 2:相对来说,找倍数的方法更有序,从方便教的角度考虑,先教学生找倍数。 通过找 3 的倍数,使学生清楚了

8、基本方法;继续找 2、5 的倍数,使学生巩固了方法。观察 倍数特点,使学生对一个数的倍数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及时的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认 识。 (2)找一个数的因数: 1、自主探究: 师:我们已经会找出一个数的倍数了。 (画面切换到刚才的 12 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方 形。 ) 提问:你能找出 12 的所有因数吗? 学生交流方法: A:用乘法想:积是 12 的乘法算式一共有 3 个,根据 34=12,可以找到 12 的两个因数: 3 和 4;根据 26=12,可以找到 12 的两个因数:2 和 6;根据 112=12,可以找到 12 的 两个因数:1 和 12;因数是两个两个出现的。B:用想除法

9、:12(1)=(12) ,12(2)=(6) ,12(3)=(4)一对一对地说, 教师板书成:12 的因数:1、2、3、4、6、12。 2、教师小结:无论用乘法还是除法,找一个数的因数,是一个个找,还是一对一对找好? 生:一对一对找好。 教师强调因数的书写最好从小到大有序地写。 3、深入探究: 师:我们刚才把 12 的因数都找出来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更大的数 36,你 能把它的因数全部找出来吗?请说出你的思路。 学生自主探索,同桌交流并回答。 (略) 师:我们根据 1,找到 36、根据 2,找到 18、依次可以找到 3、12、4、9、6,自然数有很 多,那你还有许多数没有试,你怎么知道

10、找全了呢? 生:找到开始重复就不找了 师:谈谈你的体会体会 学生:1、36、2、18、3、12、4、9、6 每次找的两个因数在不断接近,接近到相差无几。 4、小结并练习: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学会了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能做到不遗 漏也不重复。下面试找出 15 和 16 的所有因数。 (学生独立完成) 5、引导观察:看一看这些数的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 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阶段反思 3:教材上是让学生先探索 36 的所有因数,但教师觉得 36 的因数比较多,一下 子写完整,部分学生有一定困难。所以这里我就改成了先找“12 的所有因数”

11、,借助于一 开始的图,学生能更清楚地看到具体的方法,突出了“一对对”找的策略。 (三)巩固练习:(三)巩固练习: 1、乘坐小艇每人应付 4 元,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表中的“应付元数”都是 4 的倍数吗?)乘坐人数123456789.应付元数482、24 个同学表演团体操,把队伍的排列情况填写完整。 (排数都是 24 的因数吗?每排的 人数呢?)排数1234681224每排数24123、游戏激趣: (学生各拿写有自己学号的卡片)游戏规则:老师报出要求,看你的学号是否符合该条件, 如符合的请举起你的卡片。 例如,师:我找 5 的倍数。请举起来;我找 48 的因数,请举起来。 阶段反思 4:练习是

12、检查学生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在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 3 个练习和一 个游戏,各有侧重。第 1 题是强调找倍数的一般方法。第 2 题是强调找因数的一般方法。 第 3 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与开放度,要求学生又对又快地进行判断,这是对找因数和倍数 的很好的巩固。第 4 题是综合考察学生对本课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四)课堂总结:(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课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本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用 12 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引入,这个环节学生很 熟悉,也很容易得到相关的算式,这就为学生后面学习的展开做了很好的准备。由于“整 除”这一概念现在不再出现,但借助实物,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实质。 二、有序的思考问题。不管是找一个数的因数还是找一个数的倍数,它们都有各自的要求与方法。在这节课中,老师充分利用学生交流这一资源,及时的归纳、整理、练习,使学 生都能很好地掌握最佳思考方法。 三、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师设计的练习题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能引起学生的 探索欲望,其意义还不仅限于此,更重要地是教育了孩子们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能用数 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如果学生真能养成这样的思维习惯,那他的学习一定会更有乐趣, 更有成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