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2)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19224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天的雨》教学案例 (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新课标实验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甘肃省成县西关小学 刘芳 742500教材简析教材简析秋天的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第 11 课,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文章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课文的内容丰富多彩,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的丰收景象,还有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文章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的抒发感情,通篇语言艺

2、术化,给人以美感。设计理念:设计理念:1、 以读为本,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识字、学词、练句,走进语言文字,体会感悟文本。2、 重视读中积累好词好句。3、 在参与研究型教学模式的设计与操作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应用质疑解惑、反馈与交流、自主设计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多种语文实践能力。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秋天的美。2、 结合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课文的教学重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

3、被艺术化了的语言,会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是教学上的一个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学准备: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教学中出示的诗、句子、动物过冬图片、秋天景物的图片)。2、秋日私语音乐录音带。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导语渲染,激发情感。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什么样的雨?谁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关于雨的课文?试着背一背吧!(春雨、春雷)2、师:春天的雨润物无声,夏日的雨给人带来一阵清凉,而秋天的雨则像一把钥匙,悄悄地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今天让我们一起伴着这绵绵的秋雨走进课堂,一起分享秋天的雨。3、板

4、书课题,齐读课题。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我想知道秋天的雨是什么样子的?生:我想知道秋天的雨是什么颜色的?生:我想知道秋天的雨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评析:导语首先从激发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喜爱什么样的雨,并复习已学过的关于描写春雨、夏雨的课文片断,既帮助学生积累有关语言材料,又自然地过渡到课文内容中去。二、复习回顾。1、检查课文读音,叫五位同学分别读一自然段,其余学生评价。师:刚才这五位同学分自然段读了课文,谁来说一下他们读得怎么样?生:我觉得王思蔓读得好,她读课文时有感情,语气好,读出了秋雨的美。生:我觉得杨晨读第二自

5、然段读得好,让我感觉到了秋天的色彩可真丰富。生:我觉得王路读得不太好,没语气,并且丢字加字现象比较严重,我建议他平时应好好练习朗读。师:同学们听得真仔细,评价也很到位,希望读得好的同学继续努力,读得不好的同学加把劲。2、生完成填空题。师:谁能说一下秋天的雨到底是怎么样的?板书: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师: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是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它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它还会吹金色的小喇叭呢!同学们是想看看秋雨的颜色、想闻闻秋雨的气味,还是想听听秋雨的声音呢?评析:通过学生的读文和评价,对课文进行了复习和

6、回顾,培养了学生美读、细听和准确评价的能力。三、品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秋天的美好。(一)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二)个别汇报,相机点拨,朗读体会。1、汇报第一自然段。师:请喜欢第一自然段的同学说说,秋雨为什么是一把钥匙?它有哪些特点?生:秋天的雨打开了秋天的大门。生:秋天的雨很凉爽。生:秋天的雨很温柔。生:秋天的连绵不断,下个不停。师:是啊,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秋天的大门。应该怎样读第一自然段呢?生:轻轻的、温柔的语气。生;应该读慢一些。生练习读,有感情齐读。2、汇报第二自然段师:喜爱秋雨颜色的同学们,看到秋雨的色彩了吗?给大家讲

7、讲。生:我知道秋雨的颜色是红色的,因为它下到枫叶上,枫叶变红了。生:秋雨的颜色是黄色的,它把银杏叶染黄了。生:秋雨的颜色是橙红色的,它把橙红色给了果树。生:秋雨的颜色是金黄色的,它把金黄色给了田野。生:秋雨的颜色是五彩缤纷,秋雨的颜色非常丰富。师:秋天的颜色真多,你会用四个字的词语赞美她吗?生:绚丽多彩。生:五彩斑斓。生:丰富多彩。师:同学们说的词语真多,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读出秋天的热闹、绚丽多彩。3、汇报第三自然段师:秋天的雨滴里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我们班哪位小朋友们被那诱人的香味勾住了?说一说都有哪些气味呢?生:我被梨香香的气味迷住了,真想吃一口香香的梨。生:我最喜欢菠萝甜甜的味道。

8、生:我喜欢苹果酸甜的味道。师:课文描写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说说看,秋天的雨里还有哪些香味?(说中扩展)生:水稻的香味。生:香蕉的味道。生:庄稼成熟了的味道。师:秋天到了,水果成熟了,散发出阵阵诱人的香味,令人陶醉!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一段。4、汇报第四自然段师: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人们什么?引读课文。师: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你看(媒体展示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图)同学们快快选择一种可爱的动物或植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过冬的。生: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准备过冬。生: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过冬。生: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服准备过冬。生:杨树、柳树落了叶子准备过冬。师:

9、小动物都在忙着准备过冬,谁来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呢?评析: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小组交流,探究发现。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三)激情朗读第五自然段。师:同学们喜欢秋天的雨吗?说说喜欢的原因。生:我喜欢秋天的雨,因为秋天的雨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生:我也喜欢秋天的雨,因为它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四、小结。师:小朋友,学完了这篇课文,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生:我最大的收获是我知道了秋天的雨是一把打开秋天大门的钥匙。生:我知道了秋天的雨带来了五彩缤纷的颜色。生:我知道了秋天的雨给人们带来了丰收和欢乐。五、自主选择,感情朗读,积累背诵。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有感情地

10、朗读,赛读,评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背诵。(配乐)评析:让学生通过朗读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并在读中体会文章的美。六、拓展延伸,鼓励展示。师: 小朋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小诗,但是需要你们帮我填完整,填好了就送给大家,好吗?出示:秋天的颜色谷子说:“秋天是( )的。”高粱说:“秋天是( )的。”棉花说:“秋天是( )的。”松树说:“秋天是( )的。”土地说:“秋天是( )的。”小朋友说:“秋天是( )的。”师:大家一起来读读吧!现在你能按这个格式自己写一首吗?评析:在填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感知秋天的景物,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同时也起到了总结课文的作用。通过学生的仿写,拓展了学生的

11、思维。师: 美丽而又丰收的秋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学了这篇课文后,此时你最想做的又是什么?生:我想画一幅秋天的美景。生:我想到野外去看看秋天的景色。师:同学们,那就让我们把最想做的付逐行动吧,请同学们看作业超市。七、作业超市(任选一题)(1)收集描写秋天的词句。(2)画一幅秋天的图画。(3)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秋游,把看到的景色写成一段话。评析:延伸写话,进一步开放课堂,让学生在交流中集思广益,把学习引深拓宽,并引导课外进一步积累运用,读写画结合,加强习作训练,同时也为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先作铺垫。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秋天的雨秋天的雨是一把打开大门的钥匙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藏着好闻的气味吹起金色

12、的小喇叭教学反思: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文章用美的语言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天图画,通过美的、充满诗意的语言体会秋天的美好,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节成功的语文课,琅琅的书声总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教学设计中,我重点设计以“读”为主线贯串整个课堂,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把抽象的、文学性的语言转化为具体的想象,让一幅幅秋天的图画呈现在孩子们的眼前。读出秋天的美,读出浓浓的语文味。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美文需美读。”朗读的过程就是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美读”就是有表情地吟诵课文,读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从多方面立体化感知教材美,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这就告诉我们美读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情感,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相通,做到读者能情出肺腑,语同己出。这种美感,只有加强朗读,品味语言来感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