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应忽视的三级防雷建筑物施工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714422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不应忽视的三级防雷建筑物施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不应忽视的三级防雷建筑物施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不应忽视的三级防雷建筑物施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不应忽视的三级防雷建筑物施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不应忽视的三级防雷建筑物施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不应忽视的三级防雷建筑物施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不应忽视的三级防雷建筑物施工不应忽视的三级防雷建筑物施工摘 要对 IEC、GB5005794、JGJ/T1692 等建筑物防雷规范进行对比,指出对三级 防雷建筑物的防直击雷设计与施工中存在的误区以及应采用的相应措施,论述建筑物防雷 设计中应计算的设计参数,安全、经济地实现设计标准。 关键词建筑物 防雷设施 装置间距 跨步电压 埋地深度 接地电阻 一、前言在建筑物防雷设计中,设计人员对一、二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比较重视,疏漏差 错很少,但对大量的三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设计却常有忽视。由于设计质量管理规定:对 于一般工程的电气设计允许可以不要计算书,因此许多设计人员对三级防雷建筑物的防雷 设计,不

2、再进行设计计算,仅凭经验而设计。对于防雷设施的是否设置及防雷设施的各种 安全间距未进行计算、验算,因此造成大量的三级防雷的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施工存在较 大的的盲目性,使有些工程提高了防雷级别,增加了工程造价,而有些工程却未按规范设 计、施工,造成漏错,带来很大隐患和不应有的损失。 二、建筑物防雷规范的概述及比较现今建筑物防雷标准有 1993 年 8 月 1 日起实施的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JGJ/T1692推荐性行业标准,1994 年 11 月 1 日起实施的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 GB5005794强制性国家标准。GB5005794 使建筑物的防雷设计、施工逐步与国际 电工委员会IEC防雷标准接

3、轨,设计施工更加规范化、标准化。GB5005794 将民用建筑分为两类,而 JCJ/T1692 将民用建筑防雷设计分为三级, 分得更加具体、细致、避免造成使某些民用建筑物失去应有的安全,而有些建筑物可能出 现不必要的浪费。为更好的掌握 IEC、GB5005794、JCJ/T1692 三者的实质,特择其主 要条款列于表 1。且后面的分析、计算均引自 JCJ/T1692 中的规定。 三、预计的年雷击次数确定设置防雷设施除少量的一、二级防雷建筑物外,数量众多的还是三级防雷及等级以外的建筑物防雷, 而对此类建筑物大多设计人员不计算年预计雷击次数 N,使许多不需设计防雷的建筑物而 设计了防雷措施,设计保

4、守,浪费了人、材、物。现计算举例说明:例 1:在地势平坦的住宅小区内部设计一栋住宅楼:6 层高层数不含地下室,地下室 高 2.2m,三个单元,其中:长 L=60m,宽 W=13m,高 H=20m,当地年平均雷暴日 Td=33.2d/a,由于住宅楼处在小区内部,则校正系数 K=1。据 JCJ/T1692 中公式D21、D22、D23、D24得:与建筑物 截收相同雷击次数的等效面积km2:Ae=L W2LWH200HH200H106=60132(6013) 20(20020)3.1420(20020)106=0.02084km2建筑物所处当地的雷击大地的年平均密度:Ng=0.024Td1.3=0.

5、02433.21.3=2.28 次/km2a建筑物年预计雷击次数:N=KNgAe=12.280.02084=0.0475次/a据 JCJ/T1692 第 12.3.1 条,只有在 N0.05GB5005794 中:N0.06才设置三级 防雷,而本例中:N=0.0475 方可产生的反击。人站在 5 层,h2 =15m,Rq=30,则:UR2=750kVU12=52.5kV则 安全距离 L 安全 2 1.575m 0.757m。人站在 5 层时,h2=15m则 UL2=26.25kVUR2=375kV则安全间距 L 安全 2 可见,引下线数量增加一倍,安全间距则减小一半。因此设置了防雷设施后,应严

6、格 按照规范设置引下线的数量及间距。同时建议可缩短规范内规定的引下线间距,多设一定 数量的引下线,可减少雷电压反击现象。这样处理,对增加工程造价微乎其微。 3.引下线与室内金属管道、金属物体的距离 1当防雷接地装置未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时,按例一中数据:楼顶的引下线高度 h=Lx=20m,Rq=30 时,据 JCJ/T1692 第 12.5.7 条规定,Lx5Rq=530=150m,则 Sal0.2KcRi0.1Lx 式中 Kc分流系数,因多根引下线,取 0.44 Ri防雷接地装置的冲击电阻,因是环路接地体,Ri=Rq=30 Sal引下线与金属物体之间的安全距离/m 则 Sal0.20.4

7、4300.120=2.816m。 2当防雷接地体与金属管道的埋地部分连接时,按式 12.3.63,Sa20.075KcLx=0.0750.4420=0.66由以上计算的 Sal2.816m,Sa20.66m,在实际施工时,均很难保证以上距离,因为 金属管道靠墙 0.1m 左右安装,又由于 Sa2Sal,因此可将防雷接地装置与金属管道的埋地 部分连接起来,同时,在楼层内应将引下线与金属管道物体连接起来,防止雷电反击。4.引下线接地装置与地下多种金属管道及其它接地装置的距离 Sed据 JCJ/T1692 第 12.5.7 条及公式12.3.64:Sed0.3KcRi=0.30.430=3.96m,

8、而 在实际施工中,地下水暖管道交错纵横,先于防雷及电气接地装置施工,等施工后者时, 已经很难保证 Sed3.96m 了,也难于保证不应小于 2m 的规定,因此可将防雷接地装置与 各种接地装置共用,即实行一栋建筑一个接地体。将接地装置与地下进出建筑物的各种金 属管道连接起来,实行总等电位联结。 综上所述,在实行一栋建筑一个总带电位联结、一个共用接地体的措施后,在楼顶部应将 避雷带针与伸出屋面的金属管道金属物体连接起来,在每层内的建筑物内应实行辅助 等电位联结,即引下线在经过各个楼层时,将它与该楼层内的钢筋、金属构架全部联结起 来,于是不论引下线的电位升到多高,同楼层建筑物内的所有金属物包括地面内

9、钢筋、 金属管道、电气设备的安全接地都同时升到相同电位,方可消除雷电压反击。 五、跨步电压与接地装置埋地深度跨步电压是指人的两脚接触地面间两点的电位差,一般取人的跨距 0.8m 内的电位差。 跨步电压的大小与接地体埋地深度、土壤电阻率、雷电位幅值等诸多因素。当接地体为水平接地带时, 3 式中 土壤电阻率/.m L水平接地体长度 m Ik雷电流幅值 kA K接地装置埋深关系系数,见表 4 Ukmax跨步电压最大值kV 按例一中的接地装置计算,接地体长度 L=146m,取 Ik=150k,土质为砂粘土, =300.m,则按埋深深度 0.3m,0.5m,0.8m,1m 时相应的 K 值取 2.2,1

10、.46,0.97.0.78。 按3式计算: 其 Ukmax 值分别为 107.97,71.66,47.61,38.28/kV。世界各国根据发生的人身冲击触电事故分析,认为相当于雷电流持续时间内人体能承 受的跨步电压为 90110kV。从计算结果可知,该工程的防雷接地体埋深 0.8m 时,跨步电 压已在安全范围内。JCJ/T1692 第 12.9.4 规定接地体埋设深度不宜小于 0.6m,第 12.9.7 条规定:防击雷的人工接接地体距建筑物入口处及人行道不应小于 3m,当小于 3m 时,接 地体局部埋深不应小于 1m,或水平接地体局部包以绝缘物。包以绝缘物易增大其接地电阻, 因此还是以埋深大于

11、 1m 时为好。这样处理,只增加少量工程造价,却将接地装置处理得 更加安全可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若采用基础和圈梁内钢筋作为环形接地体,但由于三级防雷的建筑物大多为毛石基础, 毛石基础上的圈梁埋地一般为 0.3m 左右,较浅根本达不到防止危险的跨步电压需将接地装 置埋深 1m 的要求,因此不宜采用圈梁做为环形接地体指三级防雷建筑物。 六、区别工频、冲击接地电阻工频、冲击接地电阻两者的区别及关系,许多施工技术人员不能区别与明晰,使部分 工程的防雷装置接地电阻已达到设计值,而仍然盲目采用降阻措施,增加了工程造价。 工频接地电阻是按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工频电流求得的电阻。可以认为是接地体 20m 以

12、内土壤的流散电阻,距接地体 20m 以外的大地是电气上的零电位点。用接地电阻测量仪 测量的电阻,即为工频接地电阻。自表 4 中可知,当接地体为环绕建筑物的环路接地体与敷设于陶粘土、沼泽地、黑土、 砂质粘土等电阻率 100 的土壤内的接地体,其工频接地电阻与冲击电阻相等。但当敷 设于砂、砂砾、砾石、碎石、多岩山地的环境时,其工频接地电阻是冲击接地电阻的 23 倍。因此如在上所述地面内敷设接地体时,如用接地电阻仪测出的工频接地电阻,只要不 超过设计要求的冲击接地电阻值的 23 倍,即可为符合设计要求,不需再采取降阻措施。 如不分析接地装置敷设地点的土质、接地环境条件,发现接地电阻仪摇测值大于设计要求 值,就盲目再增加人工接地体或采用降阻剂来追求达到设计值,必须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提高了工程造价,而这一现象却有普遍性。 七、结束语冲击接地电阻是按通过接地体流入地中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