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衔接题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06750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衔接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衔接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衔接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衔接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考语文衔接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衔接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衔接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抓句号 一个语段往往有许多句子组成,在围绕语段中心思考的前提下,每一个句子都会有它 的陈述对象(也就是主语)。根据这个特点,在解答语言衔接试题时,只要我们抓住句号, 将语段的每一个句子区分出来,然后再做题,就可以化难为易。 如 2006 年高考全国卷 I: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遍布华夏的古村落,作为乡土建筑的精华,_,_,_,_。_,_, 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形成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却辉映着辉煌的过去 鲜明地折射出中国悠久的历史 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它们看似陈旧 生动地展示着民族文化的丰富多样 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

2、的一个重要窗口 A B C D 在解答这道题时,先要抓住句号,以句为单位将该语段分解。这个语段可以拆分为两 个句子:第一句介绍的对象是“古村落”,后面是四个待填的分句;第二句中前面是两个待 填的分句。第二句中待填的第一个分句是整个第二句的起始句,肯定有它的陈述对象(也就 是主语)。而答案提供的选项只有有陈述对象“它们”,因此可以肯定第二个句子的第一个 分句是。句表转折,根据句意它应排在的后面。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答 案为 C。 二、抓陈述对象,考虑话题叙述一致性因素 一个语段往往有一个陈述对象,整个语段中的句子都是围绕这个陈述对象来展开的。 抓住语段的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轻松解题。 如

3、 2006 年高考全国卷: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都灵冬奥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中,张丹、张昊在冲击世界最高难度的后内接环四周 抛跳时失误,张丹重重的摔在冰面上,膝盖严重受伤。_,_,_。他们勇敢的 精神和精湛的技术征服了全场观众。也征服了裁判,最终赢得了一枚银牌。 所有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 就在所有的人都以为这对组合将退出比赛的时候 简单包扎后的张丹又与张昊重新回到冰面上继续比赛 冰面上却出现了张昊和简单包扎后的张丹 两人顺利地完成了其他高难度动作 其他高难度动作完成得很顺利 A B C D 这个语段陈述的对象是张丹、张昊。该语段赞扬张丹在受伤的情况下坚

4、持与张昊一起 完成比赛的勇敢精神。因此,解答时要紧紧抓住这个陈述中心。这个语段被分解后可以分 为三个句子。第一句话的陈述对象是“张丹、张昊”,第三句话的陈述对象是“他们”,也就是 “张丹、张昊”。这样由备选分句组成的第二句的陈述对象也应该是“张丹、张昊”。搞清这些, 我们判断选择的方向也就明确了。句以“所有人”为陈述对象,应予排除。句不是一个 独立的句子,它只能做下一句的状语。句以“张丹、张昊”为陈述对象,可以认定。句以“冰上”为核心,应予排除。句以“两人”即“张丹、张昊”为陈述对象,可以认定。句以 “动作”为陈述对象,应予排除。这样,我们根据陈述对象的一致性原则就可以很容易地确 定答案为 C

5、。 三、抓词语呼应和句子的前后勾连 一个语段中句与句之间肯定是前后呼应、相承紧密的。抓住语段的这个特点,有助于 我们解题。 如 2007 年高考山东卷第 16 题: 把下列句子组成意思完整、前后衔接、语序最恰当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 能表达。 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序号:_。 我们不妨先从第选项入手。第项“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中“文字”、 “情 怀”两词肯定是呼应上面

6、含有诗文的两项。在两个选项中,第选项中“亦有”二字 说明项较项又进了一步,据此可排定。第项“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中“诗 文”二字,说明下面和句相承的是含有诗文的,故应放在之前。正因为“从 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所以才会“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因此应放在的前 面。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排出这道题的序号是。 四、抓句式照应 有些高考试题,句式非常整齐(或对偶或排比),这往往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一定要紧 紧抓住。 如 2007 年高考全国卷 I 第 4 题: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天鹅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它时而在水面上遨游,_它似乎是很喜欢接近人

7、的, 只要它觉得我们不会伤害它。 时而沿着水边 回到有人的地方 时而到岸边嬉戏 享受着与人相处的乐趣 时而离开它的幽居 藏到灯芯草丛中 A B C D 这道题突出的特点是句式比较整齐。题中的句子有“时而在水面上遨游”,选项 也都是含有“时而”一词且和它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选择答案时一定要注意这个特点。 能和“时而在水面上遨游”结构上照应得最好的句子是,这样就可以排除选项 B、C。再进 一步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横线后面是一个破折号,而这个破折号明显是对前面的句子作进 一步解释说明的。根据句子之间前后呼应的原则,破折号前的句子也应当是说人和天鹅关 系的,因此可以确定最后两个选项是。(实际上,仅凭

8、这两点就可以确定答案为 A)水 边才会有灯芯草,因此选项和照应较好,应放在一起。 “离开”和“回到”呼应较好,因此 应放在一起。这样就可以确定答案为 A。 五、抓音节 有时,我们仅仅抓住了有些高考试题的句式,还是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不妨考虑 抓另一个关键点音节,也就是看音节是否和谐。 如 2001 年高考试题: 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每逢深秋时节,_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_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B C

9、 D 两个选项中的句子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断句不同。抓住句式对应这一点,似乎 较为合适,但不能最终确定,这时就要考虑抓音节。句在“俯瞰“后断句, “瞰”与结尾的“览” 字同押“an”韵。如果按这样的断句,我们轻轻一读,就会感到句式整齐,读来倍感顺畅。 因此可以确定第一句选。两句仅凭句式很难确定答案,这时我们不妨抓住音节,看 一看它们是否和谐。 “近看“这一句的结尾是“茂”字押“ao”韵。句以“白云缭绕”作结, 恰押“ao”韵,上下文的句子合辙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语气语脉一气贯通,音韵和谐, 故可以确定第二句选。 六、抓关键词语 有些高考试题的答案可能有很多选项,但不同的选项中往往包含有共同的词

10、语。这些 词语就是关键,在解题时要紧紧抓住。 如 2005 年高考辽宁卷第 5 题: 把下面的几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组是( ) 每一种话语体系,都代表了特定的视界。 我们说了上千年的古话,说了上百年的洋话,被迫形成了一种优势:说洋话,古人 说不过我们;说古话,洋人说不过我们。 用洋人的视界看古事,用古人的视界看洋事,都可能看到当事人看不到的东西。 这是一个巨大的创新空间。 我们可以有两个视界,两个既有重合之处,又有独到之处。 更何况还有他们未曾见过的中国新事。 创新来源于新发现,或者看到了新东西,或者看到了旧东西的新空间。 A B C D 仔细观察这道题我们会发现,个选项中

11、都有“创新”这个词,三个选项中都 有“视界”这个词。这两个词语就是解答这道题的关键,要紧紧抓住。 “创新”这个词就把 联系在一起, “视 界”这个词就把联系在一起。据此,我们可以排除 B、C 两项。再看 A、D 两项 的逻辑顺序,第句的起始位置很关键,它应该是个起始句,D 项中的位置是不合适的, 所以应选 A。 七、抓语境 对于写景的语段,要注意紧紧抓住语境,分析景物的色彩及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 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明快、暗淡的区别,而对不同色彩的景物描写所寄寓的感情自 然也各不相同。写景的视角又有远望、近观、俯视、仰视、平视等区别。如果抓住这些差 别,做起题来就会非常容易。 如 198

12、7 年高考全国卷: 为画线处选择适当的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崖壁下有几处坟地,_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已经破碎,字迹模糊;枯水季节, 伏在江里的石头有的已经露出水面,周围一片寂静。 A一列青黛崭削的石壁夹江高矗,被夕阳烘炙成一道五彩的屏障。 B没有太阳,天气相当冷,藤萝叶子多已萎落,显得这一带崖壁十分瘦削。 C在夕阳的照射下,枯草和落叶闪着不定的光,崖壁像一道巨大的屏,矗立在江对 岸。 D一行白帆闪着透明的羽翼,从下游上来;山门半掩,一道阳光射在对岸的峭壁上。题中整个句子是描写秋冬时节冷寂、荒凉的景象的。A 项描绘的是火热灿烂的景象, D 项描绘的是清新明快的景色,C 项所描绘的景物色彩倒是与下文

13、一致,但角度不对, “崖 壁矗立在江对岸”,这说明 C 项写的是远景,又怎能与下文中的“坟前立着的石碑许多 已经破碎,字迹模糊“相衔接呢?只有 B 项,无论从景物色彩上看,还是从写景的角度看, 都与下文衔接得紧密。因此,应在画线处填 B。 八、抓空间顺序 有些高考试题,我们读题后就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许多空间信息,这往往是解题的关 键,我们一定要抓住。 2005 年高考全国卷第 18 题: 把下面句子组成前后衔接、意思完整的一段话。(只写句子的序号)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美丽的小城。 城中有一条小河流过,河水清澈见底。 到了札兰屯,原始森林的气氛就消失了。 白砖绿瓦的屋舍悠然地倒映在水中。 走

14、出小城,郊外风景优美,绿色的丘陵上长满了柞树。 丛生的的柳树散布在山丘脚下。 序号:_。 一看题,我们就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的空间信息“小城一城中一郊外”,这是解答这道题 的关键。实际上,试题选项中隐含的空间信息已经告诉我们这道题答案的排列顺序。只要 我们紧紧抓住选项中隐含的空间信息,这道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第个选项中, “到了札兰屯,”一句中的“到了”两字实际上已经告诉我们这句话是 起始句;紧接着就是“小城”,就是选项;然后是“城中”,就是;最后就是“走出小城, ”,那就是。因此,这道题的答案序号是。 九、抓逻辑顺序 事物之间都包含有某种内在的联系,这就是事物的逻辑关系(也就是逻辑顺序)。如果

15、 我们能够抓住试题内部的逻辑顺序,就可以化难为易。 如 1998 年高考全国卷第 9 题: 填入画线处的几句话,排列恰当的是( )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 若罔闻,拖延推诿,_。 A既不传达上级的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 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 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 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 来越严重。 这道题看上去好像无从下手但是仔细观察、思考,我们就会发现,选项中这些事情 之间有严密的逻辑顺序。这几件事的逻辑顺序是先传达上级指示,再议论购置污水处理设 备问题。而“环保工作没人管”也是造成“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个结果的因素之一,因此 “环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