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双主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703725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双主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双主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双主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双主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双主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双主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双主德育”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小学“双主德育双主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的研究与实践实施方案实施方案 江苏省溧阳市蒋店小学德育课题组江苏省溧阳市蒋店小学德育课题组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价值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价值(一)研究背景(一)研究背景德育,本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点,却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难点,这是不争的事实。长期以来,“育德”的付出与绩效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落差,即“育”的付出巨大,“德”的成长甚微,甚至会出现零效应,负效应,导致德育效果和我们的预设大相径庭。所有这些,究其根本就是偏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德育是一种始终伴随着情感或态度体验的价值判断这一本质特点1.“主体育德”是学校德育的理想境界。影响人的品德生成的因素是一个复杂的

2、系统,有社会的,有家庭的,有学生的但作为以优化和完善人的素质为基本责任的学校教育更有反思的必要。表现在德育指导思想上的空泛滞后,德育定位上的模糊不实,德育目标上的抽象高大,德育内容上的远离实际,德育过程中的单向灌输,德育途径与手段上的封闭机械等。因此,学校德育严重脱离学生实际。于是,学生也就脱离的学校德育。德育的主体只能是学生自己,德育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当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当学生主动积极地自主育德,德育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没有学生主体育德,就没有高效的德育;而没有学生德育内在需求,就没有学生的主体育德。因此,根据学生正确的需求研究和制定德育方案,让学生成为德育的主体,应该是德育工作有序和

3、高效的“切入点”。 2.“主题德育”是学校德育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全球化使我国社会和学校的开放性骤然提高,学校德育环境的可控性将逐渐削弱,德育资源也将呈现难以把握的可变性特质, 很多不健康的信息和错误的道德价值观念会令我们堵不胜堵、防不胜防, 也难以使学校成为“圣洁之地”,谁也无法保证学生始终接受积极的、健康的思想道德教育和影响。因此,我们应该追求“主题德育活动系列化”。即把各种育人活动放到系列化的高度上来看待和重视,就是要真正做到全方位、多渠道教育人、发展人、完善人,使德育真正落到实处。我校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周边环境特点、学生个体性格特点、学校现有资源与校外可利用资源等情况,整体策划,加强领

4、导,打破部门界限,将德育系列化工作纳入到学校特色工作中去,此举为“主题德育”活动系列化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基于此,我校将“主体德育”与“主题德育”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拟开展小学“双主德育”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2(二)研究价值(二)研究价值“主体育德”符合德育内在规律,是提高德育效益的需要。长期以来,人们对德育认识的存在许多误区:1.过分强调德育的政治属性和工具作用,企图把学生培养成为理想化的、超现实的、适应渺茫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2.以为在强化管理、说教灌输代替“育”的全部过程和行为,以为只有进行某“教育”,那么某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便能实现;3.忽略青少年的主体需要、感受和体验,而是把学生

5、当作“病人、犯人和敌人”来治疗、管教和打击;4.忽略德性的形成规律,特别是道德主体成长规律,混淆了学生德行结构发展的松散期、组合期、重组期、自组期等阶段性特点,违背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主体育德”培养的是学生主体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体育德”激活学生情感潜能,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由他人教育力量和自我教育力量协同构成,而自我教育是教育对象按社会需要,遵循人生发展规律塑造自己,完善自己,成长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社会活动。而且,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他人教育活动逐渐减弱,自我教育力量逐渐增强,因而,挖掘学生德育潜能,而学校教育处在他人教育力量与自我教育力量

6、转换增长的关键时期,因而,在学生中进行主体育德的研究,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主题德育”是学校走出困境的通途。首先,活动的内容必须科学、深刻,符合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水平。其次,活动的形式必须新颖、活泼,为学生所喜欢并接受。再次,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发挥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活动中的“角色意识”的强弱或者有无,都会直接影响活动的质量。显然单一的主题活动是无法满足学生要求的,主题德育活动必须形成系列。因此,依据学生的认知的序列性、递进性特点,我校在着手形成德育主题活动系列化上做了一些探索,开展主题德育活动一定要做到注重弘扬学生的主体性,

7、挖掘和引发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独特性和创造性,从学生兴趣出发,从学生的情感需要、意志、理想出发,在活动中为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与时间,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道德,选择行为方式履践道德,并在活动中发展品德,逐渐走出了德育教育的困境。二、课题界定二、课题界定“德育”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主体”就是德育实践活动的主角,即学生;“主题”指活动的主要内容;“学生”这里主要是指小学生;“系列活动”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同一主题的活动,通过学生的发动、策划、3主题班队多项活动、体会征文、总结表彰等串联形成一个系列,二是围绕学校特点,依据学生认知的序列性、递进性,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并形成彰显德育层次的系列

8、活动。“双主德育”,就是要在满足学生基本底限需要的基础上,创设学生喜欢的自主育德的主题德育活动,让学生体验到自主育德的需要,进而激发学生的自主育德的更高层次的需要。学校创设的“主体育德”的主题活动,“主体育德”活动的过程,经过抽象、概括、整理,形成程序化的、典型性的操作规范或操作形式、操作样式、操作步骤,而这种“自主育德”的操作规范、形式、样式或步骤就是本课题所要求的“双主育德”范式。三、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三、研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依据(一)理论依据(一)理论依据1.1.科学人道主义理论。科学人道主义理论。科学人道主义理论起源于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人本主义教育是指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促进人的

9、发展和完善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21 世纪,人本主义教育将呈现与科学主义相融合的趋势,出现“科学人道主义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对此概念作了精辟的解释:所谓“科学人道主义”,“它是人道主义的,因为它的目的主要是关心人和他的福利;它又是科学的,因为它的人道主义内容还要通过科学对人与世界的知识领域继续不断地作出新贡献而加以规定和充实”。科学人道主义理论强调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即以科学与技术的训练为基础),以人道主义为价值取向(即教育要人文化、人道化),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2.“2.“主体性主体性”教育理论。教育理论。主体性教

10、育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是对传统教育的继承和超越,既保留了传统教育的那些反映规律的共同特征,又有独特鲜明的个性特征,即科学性(根据学生学习的客观规律办事)、民主性(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关系以及由这种关系营造出的一种活泼生动、和谐的教育氛围)、活动性(以活动为中介,通过活动不断地将人类现实据为己有,不断地将已有的心理品质表现出来)、开放性(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社会,并且在学校内部树立开放的观念)。3.3.教育系统论。教育系统论。教育系统论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系统观点出发,坚持在整体与部分之间、系统与外部环境之

11、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等关系中考察研究系统,以求得问题的最优化处理。根据教育系统论原理,依据德性生成规律、德育规律,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德4育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德育和外部的联系,科学系统地整体设计德育环境、条件和机制,以寻求德育最优化的模式。4.4.心理学需要理论。心理学需要理论。心理学家已经初步探明,人类行为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类动力的源泉。需要具有三个共同的特征:一是对象性,需要总是指向一定对象的,这种特定对象或是物质的,或是精神的,因此,也只有某种对象才能使其获得满足。二是动力性,需要是人类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一旦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发现了新的环境,机体就可

12、能产生缺乏感,这种缺乏感就会调动集体的力量去努力达到新的平衡,因而产生动力;这种缺乏感越大,动力越强。三是社会性,人类满足需要的范围要比动物大得多,特别是那些高层次的需要,如求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等,人类的需要是通过社会劳动并以文明的方式获得,同时也要受理性和意志的调节和控制。所以,要了解学生行为的动力必须从需要入手;要学生能够自主育德也就必须根据学生需要进行设计。5.5.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新一轮课程改革理论。我国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生活化的主张,指出德育要为学生的生活服务,德育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的生活。若干意见也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作为加强

13、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之一。200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了知行统一的原则,明确指出“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学遵守道德规范。” 这些都说明,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体验,自主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紧密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开展活动,进行品德教育,已是大势所趋。6.6.活动理论。活动理论。社会环境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必须通过人的活动为中介起作用,人通过与物打交道,由此具体的认识和改造世界,通过参与一切的群体组成一定的人际关系系统,从而进行社会生活活动。在活动和交

14、往过程中,进行自我调节,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和社会行为准则。(二)实践依据(二)实践依据1.本校一直重视德育工作,历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与管理经验,学校的德育工作初步形成特色。已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宏观导向、微观实施、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并取得了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及有关专家的指导与支持。 (此处列举学校已有的科研成果)52.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德育工作,提出提升教育质量的口号,以教育质量提升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围绕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每月都有重大主题的活动,形成了活动系列,有丰富的实践经验。3.(此处列举学校科研队伍的优势)4.校园网、

15、图书馆、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备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数据资源和硬件保证;学校为该课题的实施划拨所有必要的科研经费,为课题完成提供了经费保障。5.学校聘请专家进行指导,一把手校长负责研究过程的开展,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为课题开展活动把关,有负责课题管理的教科室为具体实施,有具体实施本课题的德育处布置、督促、检查本课题的研究工作,会有计划地按时与总课题组领导、专家交流、汇报,保障本课题朝着科学、有序的方向发展。我们认为本课题组成员完全具备按期完成预期研究目标的条件和能力。学校完全具备开展此项研究的条件。四、研究目标与内容四、研究目标与内容(一)研究目标(一)研究目标1.探索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主

16、体育德的德育活动途径,提高学校德育效益。2.形成学生需要的主题德育活动系列,构建相关“主体育德”范式。(二)研究内容(二)研究内容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与实践活动:1.1.主题德育班会活动。主题德育班会活动。(1)情感教育;(2)安全教育;(3)挫折教育;(4)法制教育;(5)理想教育;(6)成功教育2.2.主题德育社会实践活动。主题德育社会实践活动。(1)爱国主义教育;(2)珍爱生命教育;(3)科学精神教育;(4)陶冶情操教育3.3.根据学生需要,开展其它丰富我校学生生活的主题德育活动。根据学生需要,开展其它丰富我校学生生活的主题德育活动。(1)评选十大校园之星(学生);(2)评选感动蒋小教师、感动蒋小魅力瞬间活动;(3)征集学生格言、绘画、书法作品五、研究的主要观点五、研究的主要观点1.“主体育德”,就是通过科学的德育环境、条件、机制的建构与实施,激发小学生的主体性(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创新性),不断增强学生主6体自身的德性底蕴(价值判断、情感激发、意志调控、信念确立等),从而使学生能自持、自诫、自控、自励、自律,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