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_必修二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701931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_必修二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中生物_必修二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中生物_必修二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中生物_必修二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中生物_必修二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_必修二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_必修二_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测试题及答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 7 章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一、选择题1下列哪项是拉马克的进化观点( )A同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许多性状上存在差异B生物产生后代的数量往往超过生活条件所能承受的数量C不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物会被淘汰D适应性特征的形成是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结果2下述不属于达尔文对长颈鹿进化过程的解释( )A生存斗争中颈和前肢较长的个体得以生存B长的前肢和颈的变异通过遗传而逐代积累C长颈鹿的长颈和长前肢是自然选择的结果D长的前肢和颈是经常伸长颈和前肢的结果3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错误的是( )A变异是不定向的 B遗传和变异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C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自然选择是定向的4目前对于自然选择等问题

2、的研究,已经从( )A个体发展到群体 B微观发展到宏观C低等发展到高等 D以个体单位发展到以种群为基本单位5下列哪一项与自然选择学说无关( )A达尔文 B 物种起源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D优胜劣汰6云南某旅游区有 8 群猕猴共 240 只,我们称这群弥猴为( )A8 个种群 B一个种群C8 个种族 D一个群落7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种群基因库间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B对所有物种来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C隔离阻止了种群间基因交流D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生殖隔离8原本生活在同一地域的某种群,现人为地把其分隔成 A、B 两个种群,如果 A 种2群的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

3、 B 种群的生活环境保持原状,则( )AA 种群进化速率比 B 种群快BA 种群进化速率比 B 种群慢C两个种群进化速率一样 D两个种群都保持原水平不变9在桦木林中,常出现云杉的幼苗,云杉长大后,高度超过桦木,桦木因不如云杉耐阴,而逐渐死亡,最终为云杉所取代,这种群落更替表明( )A种内斗争有利于物种延续B适者生存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C从进化上看云杉比桦木低D从结构上看云杉比桦木高10关于生物进化的问题,有多种理论解释,达尔文认为生物进化是( )A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综合利用B突变、选择和生存斗争的综合利用C变异、选择和遗传的综合利用D变异、淘汰和遗传的综合利用11在一种群中随机抽出一定数量

4、的个体,其基因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则基因 A 和基因 a 的频率为( )基因型AAAaaa比例18 %78 %4 %A18 % 82 % B36 % 64 %C57 % 43 % D92 % 8 %12在一个基因库中,显性基因与隐性基因的比例相等,如果每一代隐性基因型的个体都不能产生后代,则( )A对基因型的比例影响很小 B会降低隐性基因的比例C会使隐性基因完全灭绝 D会提高杂合子的比例13下列关于隔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阻止了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所有物种的形成都必定先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C遗传组成上的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D多倍体植物的产生不需要经过地理隔离14若一个种群中某一性状出

5、现的频率增加,这很可能是( )A这个性状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性B该群体中具有此性状的纯合子多C这个性状的出现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D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为隐性15昆虫的保护色越来越逼真,它们的天敌的视觉也越来越发达,结果双方都没有取3得明显的优势。说明( )A自然选择不起作用 B生物为生存而进化C双方在斗争中不分胜负 D双方相互选择共同进化二、非选择题1达尔文学说认为_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_是生物进化的动力,定向的_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中心内容是_。2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在 19 世纪中期以前,体色几乎都是浅色的,在 20 世纪中期,由于环境污染,黑色桦尺蠖却成了常见类型。杂交实

6、验表明,桦尺蠖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 S 和 s 控制,黑色(S)对(s)是显性。在 19 世纪以前,桦尺蠖种群中 S 基因频率很低,在 5%以下,而到了 20 世纪则上升到了 95%,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发生这种变化的正确解释是:(1)在 19 世纪时,环境未被煤烟熏黑,适应环境的_色个体得以生存繁衍,故种群中_基因频率在这时较高。(2)在 20 世纪中期,工厂排出的黑烟使环境发生变化,更适于_色个体生存繁衍,故_基因频率不断增高。(3)这一事实说明,生物的变异是_的,_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朝着_方向进行。(4)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虽然种群中浅色个体不断减少,黑色突变个

7、体类型迅速发展,整个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并没有新的物种形成,原因是_。3下图是加拉帕戈斯岛上物种演化的模型:图中上方为甲岛,下方为乙岛,A、B、C、D 为四个物种及其演化关系。请看图后,回答问题:(1)由 A 物种进化为 B、C 两个物种的两个外部条件是_和_。(2)甲岛上的 B 物种迁回乙岛后,不与 C 物种进化为同一物种的内部条件是4_不同,外部条件是_。4在一个可自由交配的种群中,如 AA 个体占 18 %,Aa 个体占 82 %,假定隐性纯合子全部淘汰:(1)请计算该种群中 A 和 a 的基因频率。A =_,a =_。(2)试计算该种群下代 AA 和 Aa 个体的比例。AA

8、=_,Aa =_。(3)试计算下下代 AA 和 Aa 个体的比例。AA =_,Aa =_。(4)证明下下代隐性类型的频率将从 0.17 降到大约0.084。_。5参考答案二、非选择题1. 遗传和变异 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2. (1)浅 s(2)黑 S解析:环境的选择作用表现在基因上,即 S 型基因逐渐取代了 s 型基因。(3)不定向 自然选择 一定(4)没有产生生殖隔离解析:没有生殖隔离,个体间的基因就能不断交流,从而不会产生新物种。3. (1)自然选择 地理隔离 解析:自然选择促进了基因的改变,而地理隔离阻止了基因的交流。(2)种群的基因频率 生殖隔离解析:种群间差异本质是基因频率不

9、同,外在现象是不能自由交配产生可育后代。4. (1)A = 18% +82% = 59% a =82%= 41%21 21(2) 42% 58%解析:由于随机交配,基因 A 与 a 的组合是随机的,全部个体中 AA =(59%)2 = 34.81%,Aa = 259%41% = 48.38%,aa =(41%)2 = 16.81%,而 aa 被淘汰,故剩余个体中AA = 42%,Aa = 1 - AA = 58%。%41%592%)59(%)59( 22(3) 55% 45%解析:下下代同理,A = 42% +% = 71%,a = 1 - A = 29%,5821故 AA =55%,Aa = 1 - AA = 45%。%29%712%)71(%)71(22(4)下下代中隐性 aa 型个体有(29%)2 = 0.08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