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696161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462.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台湾空中大学钱奕华庄子) 。以汪洋宏肆之笔,深邃的哲学思维奇妙的想像,绝妙的说理,让后世的文人无不一唱三叹的颂扬他的文辞,因此闻一多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周的思想,本身“便是一首绝妙的诗”( 1 ) 。事实上受庄周文学思想影响的,自古以来。以庄子) 文字入其诗文者,或由庄文中汲取灵感者,为数不少。在庄子注疏方面,历代注家注解重视其深微的思想,将之视为哲学著作。以义理的解析阐发为主者,如郭象庄子注、成玄英庄子疏等;另以标音注义为主,如李轨庄子注音、陆德明庄子音义) 、陈景元南华章句音义等;清代在校勘训诂上不遗余力,如郭庆藩庄子集释 、王先谦庄子集解) 。

2、而以文学角度阐释庄子者,可从刘辰翁、归有光、林希逸等人由文学评论、文章义 去、识文字血脉的观点开始固,注家始以文士视庄周。明罗勉道、孙月峰、方虚名等以文评庄o 。清初宣颖,可惜他“遗书数十种,乱后尽佚”,今流传后世仅见 。,南华经解 是清康熙六十年版行于世,有宝旭斋刻本、积秀堂刊本、经国堂版本、经纶堂梓行本,嘉庆年间有王晖吉校海清楼刊本,同治年问有吴坤修刻本、半亩园刊本光绪年间有怀义堂刊本,清季至民国有海清楼翻刻本、存古斋石印本、广益书局、会文堂书局石印本,台湾目前有宏业书局影印上海会文堂书局石印本、艺文印书馆影印半亩园刊本、广文书局影印怀义堂刊本,其中以宏业书局本较通行。,南华经解) 其书前

3、有张芳的南华经解序) 、宣颖南华经解自序) 及 ,其目的是希望将庄子一书“但循其寂会。细为标解,而不以我与焉”。他提出:“予谓庄子之书,与中庸相表里”,“孔予之绝四也、颜子之乐也、孟子之浩然也、庄子之逍遥游也,皆心学也! ”可见得宣颖将儒、道做融合;又在 以文评庄部分作一说明。二、以文评庄之风格探析( 一) 结构之美宣颖著南华经解) ,其缘由之一,即是因注庄者虽多,却未识得庄文结构之意,对行文妙处,更是未涉藩篱,故宣颖分节分段。知其骨节筋脉,加以批衅导窍,期全篇“窍会分明,首尾贯穿”( 庄解小言 ) 。于是宣颖云:“愚谓圣贤经籍,虽以意义为重,然未有文理不能晓畅而意义得明者。”( 庄解小言 )

4、 故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是以结构、行文、段落、修辞之妙处而首尾一气,经此耐烦寻绎,层层洗发后,借由宣颖的慧眼巧思,才真正点出庄子之侔色揣声、写景搞情、化工之巧。在文章结构方面的论述,南华经解) 于每篇开始处,皆书篇章之旨意与结构。计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及天下篇,共二十三篇。杂篇在宣颖看来是:“不是于道有庞杂之言,止是随手错叙虽各段自有文法,不曾结撰成篇耳。”( 南华经解杂篇前言) 故宣颖不说明杂篇结构。宣颖所谓“结构”,是以全篇重要脉络、主要意旨作说明试举例如下:中阎一段是通篇正结构处,亦止得“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三句耳。( t 逍遥游注)上面若干文,推倒物论者十居二三连自己齐物论一并

5、推倒者十居七八。至束忽现身一譬乃见已原是垲无我相一丝不挂人,意禽超脱文愈缣缈。( 齐物论注) ,养生主者,养生之主能肖天t 刺肖乎天乎,游刃恢恢,因缘督之妙用,田法天之精史矣! 谁为生圭i 无可指也。真宰、南华经解以文评庄探微4 9 3 真君前篇叉已昭揭。此篇止写养之之妙。( 养生主注)南华经解) 的“结构”之义。与我们现代的散文结构定义。已不尽相同,由上述可知宣颖所谓的结构,更接近我们所谓的要旨而言是全文重要且具关键性的要旨才是。而且宣颖不但有篇章的结构说明,还有内篇、外篇、杂篇整体的说明,如内七篇篇章之前,先列南华经解内篇) ,其间再就内七篇要旨、篇目做说明,如内篇云:“内七篇都是特立题目

6、,后傲文字先要晓得他命题之意,然后看他文字玲珑贯穿,都照此发去。”外篇云:“外篇者何? 随事敷折,披枝溯流,虽皆卫道之言,然较之专透宗旨者外矣! ”如此重视篇章结构宗旨来注解庄子者,以此书为最。( - - ) 评点之巧在评点方面的论述。宣颖对庄子) 一书之文采,佩服至极,对其行文侔色揣声写景捕情,以化工之巧视之誉为真仙才也,真乃大炉锤手也。故论及行文妙处,宣颖常以妙笔呼之,常日“词令逸品”、“文家乐事”、“文家胜境”、“文之圣也”,认为庄子用澹宕轻摇之笔作收尾,文中拈著透彻,写出天机浩荡之境界。文笔净圆透脱曲尽自然妙境,故庄子可谓之天仙化人随方渡众。兹将宣颖讨论行文妙处之部分列举如下:以上凡丸

7、小段,譬喻层层剥换,有树花争发,春水乱流之势,文家胜境。( 太索师注),接连写出数层妙境,使人有目不厦眨之趣。蝉一层,螳螂一层,异鹤y , - - 屡已数幕之上矣,又转出虞人遂谇一层,收入当身,如穷幽眵险之后,叉转一胜真文家乐事也。l q 众窍于喁。皆不能无待也已,看他四句中。寓无限毒思,转折又极净极圆极透极脱,文之圣也。( 齐物论注)宣颖认为庄子已透悟“将世人一切知觉形骸,尽为幻化,使人大失所恃。叠叠感伤”( 齐物论) 注) 的道理,因此“怪叹众生波汶,反备自己,为普天一哭! ”生命中无是非、无你我、无高下的区分,故古代史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认为“齐物论乃冰壶灌魄之文”、“庄生沸羹之冰雪与”!

8、 “将物化收煞,齐物论真红炉一点雪也”故云:原为申解丧我,夸将地赣、天籁敷说一番。截然而止,更无一牢挽_ 及,柬句劈面相诂子游,亦寂无所疑。真冰壹灌魄之文。乐出虚二句,与风窍虚一段配读之,又一样希微杳吴,如秋空夜静,四顾悄然,皆天机浩荡之文。( 齐物论注)在你绝世聪明,只在范围之内,须于此处发悟,一切放下,才有入道之门。庄子点此一字收篇,是特为普天下学道人,劳攘沸胜中,惠一卷一冰雪文也。( 大宗师注)宣颖以庄子其文真“大炉锤手”誉之。所谓大炉锤手,即指庄子心手交措,其文虽未明白道之,却旨意隐跃。将其涵义娓娓道尽。故一切由人间世入手,却在世相中,提炼出真正莹净无尘的道之精言,如人间世) 一文即如

9、此,云: 七大段文字,不自著一语,而意旨隐跃无不尽,真天炉锤手。”尤其特殊的阐述,是道体境界,是如此妙道无痕,宣颖却将庄子描写“道”字,“如凉月空霄,清光满映,从字句外直透现出来”( ( 天地 注) 。又“一平如水中味,月中色,妙不可寻”( 大宗师)注) 。体现庄文写道境之美,写道义之深,是“非常解脱之见,非常透脱之文”,信手拈来一一进入妙境,随处点拨,一切尽成珍宝。宣颖发觉庄文喜“虚中结撰,闲闲布笔”( 齐物论) 注) 。而庄子这种“凭虚结撰。可惜从来睐却”( 徐无鬼注) 的笔法,其实正在张显“道”之境、“道”之妙、“道”之美、“道”之“实”,道在天地,似有若无意在言外,隐隐如有神遇,灰烬中

10、犹有烟气,在天地有大美而无法以言诠之下,薪尽火传,点拨世人,让人视得清风朗月,一片明心如镜花水月般直透出“道”境,直显出天机。故宣颖云:行文清机飘渺,连如伯八海成,恍怪去一段神境,使人尘心顿尽。( 山本) 注),南华经解以文评庄 撂微4 9 5 扫去形迹,独见神理,其措语精微。一些不犯正意,何啻镜花水月。( 天运) 注)摹写道妙只是一无,在全部为真,指奥雯之文,然其虚明解脱,已曲尽文家村射之妙矣! ( 知北游注)宣颖能以文家衬射之眼光,点出庄子运用转笔之妙,将“道”在有若无、实若虚中隐现,是“予能有无旬,据其所以然,即为无有句,逊其所未足。有无无有,一颠一侧,而旬意不同,是转笔之妙也。”又云:

11、“昔人称画风画火便为绝技,岂若此之画空乎! ”( 知北游注) 宣颖将道体只是一无诠释在镜花水月之中。表露出庄子“画空”之真工夫,而赞叹庄子之笔怯是为绝技。如此解庄亦是宣颖高明之处。( 三) 句法之变宣颖在句法变化之妙方面,他提出文旬的倒装与反复折叠处,阅出句法变化之妙。倒装句法处如:( 大宗师) :“彼特以天为父而身犹爱之,而况其卓乎f I 云:。彼特以天为父”是“倒装句法,言人以父生我而载之为天也。”又如徐无鬼) :“此顺比于岁,不物于易者也。”宣颖将“不物于易”解释为各囿于物中,而不能相互更易之,这与前面“皆固于物者”是一样意思,只是文句用倒装句法表现之,故云:“各囿于一物,不能相易者,是

12、倒装句法。”宣颖常用“翻跌”或“折叠”解析文旬变化。例如:齐物论) :“百骸九窍,六藏,骸而存焉,吾谁与为亲? 汝皆说之乎? 其有私焉? 如是皆有为臣妾乎? 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 其递相为君臣乎? 其有真君存焉? ”此段宣颖即以反复翻跌明其意,先提出“吾谁与为亲”是为本段之主,以下由此句而有折叠,有以臣妾为亲者两旬折叠;以臣为不亲者,一句折叠;再一以形骇之外的“真君”,做亲与不亲的双拆叠。宣颖能注意到字句文法上的变化,可谓不易,历代注解庄子者,少见此种方式解庄的南华经解 中这方面资料虽少,但非常古代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可贵。然而,折叠与翻跌二者长加以混用,宣颖未确定用语,是其注解中不足之处。

13、( 四) 章法之妙在章法变化之妙方面,宣颖能以“正反”、“顿挫”、“连环”等章法,剖析出彼此相台或相反的关系以明其首尾一贯之意。正反章法部分,例如人间世) :“汝不知夫螳螂乎! 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宣颖就以螳螂、养虎、爱马三喻作说明以螳螂一段“一喻反譬,言用已则致祸。”以养虎一段“一喻正譬,言顺物则受福。”以爱马一段“就养虎后又带一喻反掉虎至暴而顺之则驯马 易驯而惊之则暴。物其可撄乎! ”此三段宣注认为是运用了正反章法。又骈拇 :“天下尽殉也”一段,宣颖亦以一正一反论其章法,他将天下尽殉,君子殉仁义,小人殉货财,“其殉一也”这一小节视为笔锋横处与快处此节为一正;下面改变其性于仁义

14、或五味这也并非“吾所谓明也”这一小节视为“直此以下,将前幅话说一气拢来,一反一正,为迤逦风沓之势,此节一反”;下面“吾所谓臧,非仁义之谓也,臧于其德而已矣”一段,这一小节为一正;再下以“夫不自见而见彼。不自得而得彼者”这一节“此与下段只就上文衔尾 一气滚下又一反”最后“适人之适而不自适其适”“是同为淫僻也”又是一正,“结处现出自己,归来到道德上去,是一篇大章法。”宣颖还提出顿挫章法,如马蹄 :“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一段,宣颖以伯乐以烧之、剔之等法治马以致“马之死者 十二三矣! ”为一折,再以饥之、渴之等法治之而“马之死者已过半矣! ”为再一折,这段用了两层顿挫,来说明古今治天下者与

15、治马伯乐,伤马过半的情形又有何异! 又如天地:“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感也”一段,宣颖以此段譬喻连连,如“不至感者胜也”为一喻“折扬皇萼则嗑然而笑”又插一喻,至于二人击俗乐而古乐不行的“二缶钟惑,而所适不得矣”为又插一喻,到“厉之人 夜半生其子”是又带一喻,宣颍以这数段譬喻连成一顿挫之章法。南华经解烈文评庄探微4 9 7 宣颖并言连环章法,例如: :“闻在天下,不闻治天下也何暇治天下哉”一段,宣颖提出,此段共分四小段,章法连环,相互呼应。他以“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 ”是为“在宥之妙如是”;下面尧桀之例以说明三代以下,“何暇安其性命情哉? ”为一段“治天下之弊如是”;

16、再下一段“天下不安其性命,丽奕世受其陷瘸,乃柔始脔卷怆囊而乱天下也”、是“言治天下之弊更如是”,最后以“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是在宥之秘诀,使身内着精神而万物自化,此段“转言在宥之妙更如是”。故宣颖以“盖四段章法连环相应”称之。另外,宣颖并以则阳篇为例,提絮出庄子文章中连环轻锁之处借着隐摄闪烁之笔,旁敲与锋芒刺人之意,是其绝妙章法。其阐释如下:分明是先将彭阳提佞人,后将阙休承正德,中间佞人正德,便是连环之锁,鲍妙章法变化也写公阅体有两意t 写他盛德足以化人,或可与楚王接谭,是旁意写他高同不入世趋,于人。相远,是正意。大约俱作闪烁透射之笔似乎蕴藉,实严冷之至也,曲折间锋芒刺人,是一篇妙鲍国策文字。( 则阳注)此外宣颖提出翻落章法,例如天地) :“孝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