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95357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历史三模考试试卷(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丹阳五中丹阳五中 20142014 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年高考全真模拟试题高三历史高三历史 命题人:陈瑞芳命题人:陈瑞芳本卷分第本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卷(选择题 60 分)和第分)和第卷(非选择题卷(非选择题 60 分)两部分。时间:分)两部分。时间:l00 分钟,总分:分钟,总分:120 分。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题,每题题,每题 3 分,共计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王国维认为“周人嫡庶之制,本为天子、诸侯继统法而设,复以此制通之大夫以下,则不为君

2、统 而为宗统,于是宗法生焉。“以下选项最符合材料的观点是 A周人的大宗、小宗体制 B嫡庶制是宗法制产生的根源 C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宗法等级 D周人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2某古籍记载:“扬郡以风帆数扇,俟风转车,风息则止,此车为救潦,欲去泽水,以便栽种。 ” 此农具出现于 A曹魏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3近几年, “达人”成为热门词语,有人考证该词最早见于论语 “己欲立而立人(立人:使他人站 得住) ,己欲达(达:通达事理)而达人”,下列言论与此观点有直接关联的是 A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B “过犹不及” C “仁者爱人” D “有教无类” 418 世纪,以“纤细、轻盈和繁琐的

3、装饰,爱好清淡柔和、精美雅致的色彩”为特征的洛可可艺 术流行欧洲。欧洲学者认为,这种艺术风格深受物化形态的中国文化影响。此中国文化的主要 载体应是A宋明文人画 B程朱理学与心学 C瓷器与丝绸 D明清小说与京剧 5某中学老师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史学范式来认识“近代中国通商口岸”,以下符合全球史观的说法 是 A它是西方列强对华商品和资本输出的基地,是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的标记 B它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联系,中国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C它是近代中国城市化、工业化发展的前沿阵地D它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最早走向近代工业文明的地方 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说,在传统的中国,士以求义为志,商以求利为本。士与 商

4、不仅道不同不相谋,而且后者为前者所不齿。但从 19 世纪中叶起,这种人为的界线开始模糊 了。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开始出现了一种新的风气旧式士类渗入了工商业。下列不属于新 风气出现原因的是A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B经济与社会结构的变动C爱国主义情愫的推动 D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 7德国著名太平天国史专家施泰格曾说:“该党(指国民党)认为,民族文化主义能够成为抵御 各种外来意识形态的坚强壁垒。一旦出现用文化来表现的民族主义,太平军便不再成为楷模, 相反,同治中兴的代表人物首先是曾围藩,成为民族英雄,因为他们捍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 作者旨在表明国民党 A用传统文化来抵御各种外来意识形态 B美化

5、曾国藩,歪曲历史事实第 2 页C对太平天国运动由肯定到否定的原因 D质疑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写的史料中说:“在治安战期间的某战场。敌我的势力范围犬牙交错,变 化无常。有关敌人准确位置的情报很不可靠,甚至在我方势力范围内部深处经常潜藏有敌人的 军事力量。 ”其中的“某战场”是指 A中国东北战场 B中国华北战场 C滇缅战场 D太平洋战场 9新中国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折射时代变迁。以下体现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女性婚恋观新变化的是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首选工人老大哥 C贫下中农,几代红 D嫁人要嫁富二代 10 “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

6、难发现我国历史上三 大宪法或宪法性文件的巨大差异。下列选项中,对应正确的是 宪法或宪法性 文件产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历史地位或评价共同纲领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发展具有临时宪法性质1954 年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为最高 权力机关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 型的宪法1982 年宪法改革开放,加强民 主和法制建设规定了我国根本制度和根 本任务,确定了四项 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 的基本方针A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确立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最高权力机关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体系形 成 B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社会主义法律框架 体系形成 C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全面展开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新

7、时期治国安 邦总章程D三大改造胜利完成确立我国为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性质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11 “现在看来,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 抓教育。 ”为此,1977 年复出后的邓小平自告奋勇主管科技和教育,直接推动了教育领域的 “拨乱反正” 。下列哪些是邓小平在新时期发展科技和教育的措施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恢复高考 颁布义务教育法 制定“科教兴国”战略 A B C D 12有一篇文章写道:当国王侵犯到民众的私有财产时,他们又会依靠法律,支持议会,奋起反抗。 但当查理一世在断头台上身首分离时, “数以千计的观众齐声发出痛苦的呻吟” 。共和国时期

8、, 随着克伦威尔个人独裁统治的继续,希望一位贤明君主登位的心理在社会上尤(油)然而起。 这篇文章的标题最有可能是 A 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历史选择 B 血腥风云: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程C :克伦威尔的国王梦 D 专制到民主:光荣革命的另一面 13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理论家蒋百里说:“欧洲近世史之曙光,发自两大潮流希腊思想之 复活和原始基督教复活” 。下列对这两大潮流共同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第 3 页A都发生在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时代 B都传播和发展了人文主义C都涉及到非常广泛的社会层面 D都起到破除基督教神学束缚的作用 14 “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证明,它是符合客观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帝国主义无产阶级

9、革命时代 的产物,是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领导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充 分发挥革命首创精神的体现”。下列各项中,与此观点能互相印证的有: 十月革命的胜利,决不是西方某些历史学家所说的纯粹是“历史的偶然性” 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十月革命是民族解放运动的成功典范 A B C D 15杰里本特里在新全球史说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人类有文字记载以来最严重的 一次流感发生了,已经夺去了 2000 多万人的生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不是导致19181919 年流感的直接原因,但是战时陆路和海上贸易可能导致了这场传染病的蔓延。

10、 从北极的小村庄、印度和美国拥挤的城市到欧洲的战场。 ”这表明 A工业革命对社会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B一战是导致疾病传染的主要原因 C高效率的交通运输使得人口流动频繁 D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加速疾病传播 16有学者对罗斯福的经济理论进行了这样的概括:“私营企业个人利润经济不应消灭,应当 保留。可是,这种经济的营运,并不总是有利于促进普遍福利。因此,只要是必要,这种营运 就必须由各州和联邦政府作出努力,加以改进和补充。 ”对上述材料中关键词的理解正确的是“应当保留”指保持资本主义 “经济的营运”指市场经济 “改进和补充”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改进和补充”开创了经济营运的新模式 A B C D 17以

11、下各段文字反映了不同时期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开垦荒地是增加粮食个重要的,而且完全现实的来源,也是最容易做到的和最迅速的办 法。 ” “必须使我国各地区毫无例外地都布满国营农场,它们在向国家缴纳粮食方面不仅能够代替 富农而且能够代替个体农民。 ” “要尽量实现农民的流转自由和尽量发展小工业,给在小私有制和小商业基础上生长起来的 资本主义一点自由。 ” “我认为揭露农村生活中令人痛心的一个侧面是我道义上的责任。以中央的名义命令把 粮食征收殆尽,不给农民留下一磅粮食来养家糊口。 ” A B C D 181961 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在贝尔格莱德举行,标

12、志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下 列有关不结盟运动的主张表述正确的有 不是消极的对立,而是要积极地反对殖民主义和 霸权主义 人民享有自由决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方式和方法的权利 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主张用和平共处代替“冷战” A B C D 19下表所列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关于全球化发展的两种观点,能分别支持这两种观点的典型史 实是类别极端全球主义者怀疑论者观点全球化是人类活动框架的重组,是民族全球化加剧了不同文明的冲突,民族及第 4 页国家的终结。宗教纠纷,领土争端仍然存在。A联合国的建立 / 美苏“冷战 B欧盟的成立和发展 / “911”事件 C跨国集团的出现 / 不结盟运动的

13、兴起 D中国加入 WTO /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 20黄宇仁在从历史的角度看蒋介石日记中写到:蒋介石好游历,喜山居。 (1935 年 7 月 27 日)游历峨眉山曾作五言绝句:朝霞映旭日,梵呗伴清风,雪山千古冷,独照蛾眉峰。绝句中 “朝霞、旭日、清风”的表达与下列哪-文学艺术作品风格相同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满分小题,满分 60 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分。包括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其中第 21 题、第题、第 22 题、第题、第 23 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题为必做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第 24 题为选做题,包括题为选做题,

14、包括 A、B、C、D 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若多做,则 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21 (14 分)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分)唐朝政治体制的基本格局,奠定了后代官僚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和运行模式。阅读下 列材料:列材料: 材料一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 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 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佗名。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六 材料二 凡有政事,先由中书取旨撰拟诏敕,付门下审覆,再瞎尚书施行;步骤精密惟是事权 分立,往往发生流弊,尤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太宗深察其弊,乃令三省长官 合署办公,是谓政事堂,此实唐代宰相制度之一进步也。严耕望唐代文化约论 材料三 唐无论社会、经济、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