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必修二单元测验(1—4单元)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94981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必修二单元测验(1—4单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三必修二单元测验(1—4单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三必修二单元测验(1—4单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三必修二单元测验(1—4单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必修二单元测验(1—4单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必修二单元测验(1—4单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天佑中学高三年级历史学科单元测试天佑中学高三年级历史学科单元测试测试内容:必修二第一单元第四单元 命题人:刘玲 审题人:程立和 测试时间:2014 年 12 月 日 考试时间:80 分钟 分值:100 分 一、选择题(一、选择题(35*2=70) 1、 史记货殖列传记载:“鲁人俗俭啬,而曹邴氏尤甚,以冶铁起,富至巨万贳贷 (借贷)行贾遍郡国。邹、鲁以其故多去文学而趋利者,以曹邴氏也。 ”由此判断此时( ) A.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B.春秋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发达 C.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被打破D.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 2 “帝王们也是经济人 ,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

2、条件的制 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下列最能体现这种“理性选择”的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重农抑商 C实行“海禁” D闭关锁国 3、 太平广记记载:高宗时,经营丝绸的大商人邹凤炽“其家巨富,金宝不可胜计 邸店园宅,遍满四海,四方物尽为所收”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唐朝的丝织技术日趋成熟B.唐高宗时期尚未出现纸币 C.唐朝远距离商品交易发达D.唐朝商业城市已出现邸店 4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一种用人力操作的耕垦农具)所取代。与这一现象无关的是( ) A人口增长快,剩余大量劳

3、动力 B使用牛耕的成本太高 C农耕经济的分散性和封闭性 D大量高产作物的引进 5自北宋出现纸币后,南宋、元朝、明朝政府都曾大力推行纸币,可是都迅速贬值,明中 期基本放弃纸币,取而代之的则是从民间贸易发展起来的白银。白银的使用日益普遍,并最终作为主要支付手段获得政府认可。这一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重农抑商”政策的失败 B政府对贸易的控制加强 C政府对贸易的控制遇挫 D白银成为一种主要的流通货币 6、斯塔夫里阿诺斯说:“明朝的中国人将自给与外世隔绝中国人将其令人生畏的才能 和能力转向内部,慎重地放弃了在欧亚大陆、最终在世界事务中的领先地位。 ”导致“中国 人转向内部”的主要原因是( ) A.

4、明朝统治者采取海禁政策B.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C.明朝以后中国落后于世界D.新航路开辟带来殖民扩张 7、水排的发明大大提高了冶铁工作效率的同时,制瓷业中的 新品种也在逐步走向成熟,为其后来瓷器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 的平台。这一品种是( ) A.白瓷 B.青瓷 C.秘色瓷 D.青花瓷 8下列关于右侧文物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同期文物有“后母戊鼎”B可为研究籀文提供素材 C牛耕时代来临的重要例证 D反映出青铜制造工艺水平 9明清时期商贾指南 商贾便览 生意世事初阶 士商类要等一系列商业书籍出 现, “弃农从贾”乃至“弃儒从商” “士商渗透”的现象越来越常见。这表明( ) 商人成为不可忽视的群体

5、 商人群体自我意识的觉醒 社会对商业的认可与重视 政府奖励工商政策的成效 A B C D 10、明清时期商人赚钱后多买田置地。18 世纪的英国商人在印度经商致富后回国,第一件 要做的事也是在乡村购买田地或与土地贵族联姻。导致这种现象的共同原因是( ) A.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B.土地贵族把持政权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业经营方式落后 11、16 世纪,有威尼斯人说“除了失去自由以外,这大概是威尼斯共和国所听到的最坏的 消息。 ” “最坏的消息”应该是( ) A新航路开辟 B文艺复兴 C宗教改革 D工业革命 12、1609 年,某地成立银行,而后各种银行林立,成为欧洲的储蓄和兑换中心。

6、依靠雄厚 的金融力量,此地还开启股票市场,进行融资和投机,被后人称为“17 世纪的华尔街” 。 “某地”是指( ) A英国的伦敦 B法国的巴黎 C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D意大利的威尼斯 13、某历史探究小组的同学收集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与发展” “殖民扩张与掠夺” “两次工业革命” “交通与通讯技术的发展”等相关资料,你认为他们要研究的课题最 有 可能是( ) A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由分散到整体 C城市化的进程 D社会生活的变迁 14近代工业革命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技术的创新。在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中, 英国工业的 技术创新如何产生( ) A科学革命发现新理论,工业家将这些理论

7、直接应用于生产,带来技术的创新 B时值启蒙运动,学者热衷于传播科学知识,厂商将这些知识转变成生产技术 C此时的技术创新大都是技术工人为适应现实需要,改良原有机械装置的结果 D在殖民地战争中,英国击败法国,控制了印度,从印度引进先进的纺织技术 15西方学者李普曼在其道德序论中指出:“在近代,人们已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 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过程。 ”这说明( ) A生产经验的积累推动了技术的进步 B科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生产技术的革命 C工业革命主要是生产方法的革命 D科技革命是一个系统工程216以下是英国中央财政支出表。这一时期英国中

8、央财政支出大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英国中央财政支出表(单位:百万英镑)051015202530351774年 1775年 1776年 1777年 1778年 1779年 1780年 1781年 1782年时间金 额支出A政府投资科研,推动工业革命 B议会改革导致行政开支过大C政府镇压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 D镇压殖民地的反抗运动耗资巨大 1718 世纪一位英国学者针对圈地运动前后的变化指出:“过去小土地所有者和小租地农 民,靠自己耕种土地的产品和公有土地上放养的羊、家禽、猪等维持自己和家庭的生活, 几乎不必向市场购买,如果土地落到少数大租地农场主手中,他们就必须为别人劳动才能 维持生活,而且不得

9、不到市场上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一切。 ”上述材料说明圈地运动( ) A使农民利益受到损害,是英国社会动乱的根源 B使非农产业被高效的农业种植业取代,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原材料 C使资本主义经济深入农村,为工业革命打下了基础 D使农村劳动力移向城市,迅速的推动了英国的城市化 18、清朝末年,外国棉纱涌入苏北地区。在徐州府睢宁县,户户织棉, “谓每尺布可省钱十 余文,诚无衣者之乐事也” 。据负责苏北地区进出口商品的海关观察, “未闻此等自织布匹” 对外销售,而“(苏北地区)原洋布减销十五万五千余匹。 ”以上材料可用来说明苏北地区 ( ) A自然经济在外国资本主义冲击下解体 B商品经济得到较快发展 C民族

10、工业在外国资本主义刺激下产生 D家庭纺织业得到较快的发展 19、从 1545 年到 1800 年,大约有 60 000 吨白银流向了中国。也就是说,欧洲人平均每年 从中国购买了价值大约 226 吨白银的货物,这是 1500 年前欧洲每年购买所有亚洲货物的 20 倍之多。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 ) A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B世界市场逐步形成 C西欧自由资本主义发展 D中国闭关锁国政策松弛 20、19 世纪 4060 年代,中国一些传统制造业,如棉纺业、制针业等日益衰落,但制茶、 缫丝、酱菜、皮革加工等传统制造业却意外获得较快发展。材料中这些制造业“意外获得 较快发展”的主要原因( ) A近代民

11、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 B洋务派大力兴办近代企业 C清政府允许民间开设工厂 D中国沦为西方的原料产地 21、洋泾浜英语是中国沿海商业社会的混合语言,混杂了英语、葡萄牙语和印度语的词汇, 说的时候多少按汉语的句法而不根据英语的语法规则。如“Just now have settee counter,alla fnishee;you go,you please ” (“现在我们结清了我们的账目,一切结束了, 你要走就可以走了” )洋泾浜英语的出现可以说明( ) A.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B.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办封建社会 C.中国与西方保持一定的外贸关系D.中国依然以天朝上国的身份自居 22、据 1

12、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统计表(见表 3)判断,这时期( ) A国外对中国商品需求量减少 B中国外贸总体呈现出超态势 C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明显 D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23、魏源主张以后“沿海商民,有自愿仿设厂局,以造船械,或自用,或出售者,听之” 这一主张( ) A、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表现 B、使洋务派创办了一批民用企业 C、促使一些地主、官僚和商人投资近代工业 D、促使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24、1866 年郭嵩焘上书总理衙门 :“其官置之火轮船,亦归市舶司经理,一例与商船装 运货物,稍备船役工食及岁修经费。 ”这说明他( ) A 、最早提出建立民用工业 B

13、、主张官办企业私有化 C、主张改造经济运行机制 D、鼓励民间制造轮船和经营商船谋利 25、1896 年,李鸿章从欧美六国游历归来后感慨道:“今游于各大国者四月,忽经新气之 感动,此心意一往而深。泰西格物之功效,致力之才能,某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他日身归故国,后半生无涯之大事,将重整其旗鼓,忝颜而将中军;且较诸前半生之仅效 微劳者,冀于中国尤有裨益。 ”材料表明李鸿章( ) A、摒弃自强,求富的洋务思想 B、开始倾向于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开始反思洋务运动的不足 D、仍坚持学习西方军事与科学技术 26、19 世纪末中日战争的结果,激起了国内几年间的一系列反应。下列事件按照发生顺序 排序准确的

14、是( ) 十五日,命各省督抚整饬吏治士有上书言事者,赴都察院呈递 廿一日,电到北京,草万言书,请拒和、迁都、变法三者 廿三日,下定国是之诏,以宣示天下。上谕曰: 廿四日,复八股取士之制,罢经济特科,废农工商总局 A B C D 27、1913 年北洋政府农商部颁布条令:“自今为始,凡隶届本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 招商顶办。 ”此政策可能引发( )3A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B列强对华商品输出量锐减 C官办企业私营化 D工厂倒闭国家经济动荡 28、1932 年,南京国民政府准备实行废银两改银元的金融改革。据资耀华回忆:当时银号、 钱庄坚决要求慎重处理,新式银行则一直要求早日实行,而外资银行则明确表示赞成。 1933 年 4 月 1 日,废两改元的法令正式实施。这一政策最终能得以出台,究其根源在于( )A.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客观要求 B.中国民族工业迅猛发展的迫切需要 C.西方列强统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努力 D.民国政府控制金融、巧取豪夺的图谋 29、邓小平同志坚持发展是硬道理,采取了鼓励闯、放手干,先做游戏,后定规则的策略, 经济建设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下列最符合“先做游戏,后定规则”的是( ) A “大跃进”运动 B人民公社化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