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七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694931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九八七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一九八七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一九八七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一九八七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一九八七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九八七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九八七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九八七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九八七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一、下列四个词语中加红字都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选出正确的一种。 (2 分)1.不遗余力(A)漏掉 (B)剩下 (C)丢失 (D)赠送答( )2.将信将疑(A)将要 (B)拿 (C)带、领 (D)且答( )3.大相径庭(A)直 (B)比喻达到目的的方法(C)经过 (D)门外的路答( )4.咸与维新(A)交往 (B)赞许 (C)参加 (D)给答( )二、选出字形、注音全对的一组。 (2 分)答( )三、下列成语典故都跟历史或古代传说故事中的人物有关,从后面的四组答案中选出正确的一组。 (3 分)1.随俗为变

2、2 胡服骑射 3 鸡犬升天 4 封狼居胥 5 望帝啼鹃(A)1.李冰 2.汉元帝 3.成名 4.贾谊 5.关汉卿(B)1.李冰 2.赵武灵王 3.刘安 4.刘义隆 5.窦娥(C)1.扁鹊 2.汉元帝 3.成名 4.辛弃疾 5.白居易(D)1.扁鹊 2.赵武灵王 3.刘安 4.霍去病 5.杜宇答( )四、下面的四段选自要求背诵的课文,找出其中字句、出处无误的一段。 (3 分)(A)不是年轻的为年老的写纪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这是怎样的世界呢。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B)孔

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而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C)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苏洵六国论 )(D)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去义者也。 (孟子鱼我所欲也 )答( )五、下面三组列出的都是课文的篇名,三篇是同属一类,分别从 A、B、C、D 中选出与画线的三篇同类的一篇。 (3 分)1.甘薯疏序 呐喊自序 农村调查序言 (A) 送东阳马生序 (B) 鲁迅的精神(C)

4、 陋室铭 (D)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答( )2.小石潭记 长江三峡 游黄山记 (A) 威尼斯 (B) 苏州园林(C) 桃花源记 (D) 雁荡山答(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石壕吏 梦游天姥吟留别 (A) 敕勒歌 (B)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C)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 过零丁洋答( )六、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个。 (3 分)(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C)带水芙蕖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答( )七、从句子 AE 中,分别找出同甲、乙两句语法结构相同的句子。 (4 分)甲 人们才发现自己马群里的马在一夜间忽

5、然变多了。乙 他的报告能使听讲的学生了解课本以外的新知识。(A)人家看见你在大街上拿着书走来走去。(B)天才的布鲁诺要叫所有的人看见类似太阳的别的星星。(C)他曾经看见两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从这个桃园茶社里慢慢地走出来。(D)交通局派来的一辆由最好的司机驾驶的最好的汽车,早已等在县委会门口。(E)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答与甲句语法结构相同的是( ) ; 与乙句语法结构相同的是( )八、 “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从下面的四句中选出能与它衔接的句子。 (4 分)(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

6、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答( )九、下面的五句古文的译文,只有两句是符合原意的,把它们找出来。 (3 分)(A)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译文)醒来时只看到枕席,方才的烟雾云霞都不见了。(B)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译文)我所喜欢的是“道” ,进入了技艺的阶段了。(C)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译文)在那时,商鞅辅佐秦孝公,在国内建立法度,致力耕织,修治攻战的器械,在国

7、外实行连衡而和诸侯相斗。(D)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译文)樊哙把他的盾牌反扣在地上,将猪腿放在上面,拔出剑切开来吃。(E)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宝重器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译文)诸侯都很恐惧,在一起会盟商议削弱秦国,不吝惜珍器重宝和肥沃的土地,来送给天下之士。答( ) ( )十、下面句子中的加红的词,有的是人称代词,有的不是。各句分别属于 A、B、C、D 中的哪一种?请回答。 (4 分)(A)两个都是人称代词(B)两个都不是人称代词。(C)前一个是人称代词,后一个不是(D)后一个是人称代词,前一个不是。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答( )2.若备与彼协心,上下

8、齐同,则宜抚安,以结盟好。答( )3.予我千金,吾生若。答( )4.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答( )十一、现代文阅读(24 分)1. 下面是雨中登泰山中的一段话,后面列出的四种分析中,哪一种更能确切地反映作者的意图和表现方法?(2 分)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山高,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缝隙,身子扭得象盘龙柱子,在半空展开枝叶,象是和狂风乌云争夺天日,又象是和清风白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水,不见你来,独自上到高处,斜着身子张望。有的松树象一顶墨绿大伞,支开了等你。有的松树自得其乐,显出一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

9、谁少了谁,都象不应该似的。(A)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B)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C)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了松树在逆境中奋斗的自豪感和旺盛的生命力。(D)作者运用借代、拟人等修辞方法,表现了松树的千姿百态、各具情趣的自然美。答( )2.下面引号的三段话反映了作品中人物当时什么样的心情?分别选出贴切的一种,把答案填入表格内。 (3 分)(1) (鲁大海被打后,鲁侍萍说) “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雷雨 )(2) (祥林嫂第二次回鲁镇后,经常说) “我真傻,真的,” (祝福

10、 )(3) (小菲利普把 50 个生丁给了于勒,心里默默念道) “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 (我的叔叔于勒 )(A)感慨万端,意在讥讽(B)满腹辛酸,欲说不能(C)生性懦弱,本质善良(D)随机应变,不露痕迹(E)骨肉相离,难舍难分(F)怜悯同情,感到不平(G)痛苦不堪,悔恨莫及(H)惊疑不定,闪烁其词答(1) ( ) ;(2) ( ) ;(3) ( )3.“又如槲寄生,它从某些树木吸取养料,它需要鸟类传布它的种子,更因它是雌雄异花,又 必须依赖昆虫才能完成传粉作用。我们假使仅取外部环境,或习性的影响,或植物本身的倾向,来解释这种寄生植物的构造以及它和好几种其它生物的关系,必定

11、是同样不合理。 ” 物种起源导言中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4 分)(A)以槲寄生为例,说明一切生物(包括植物)的构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是十分复杂又难以解释的。(B)我们想正确解释生物的构造、生物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归因于某一方面。槲寄生就是一个例证。(C)若只以外部环境、植物习性的影响以及它本身的倾向来解释植物(如槲寄生)的构造和相互关系,必然是不合理的。(D)在研究槲寄生时,往往同研究其它生物一样,对它的结构以及它和其它生物的关系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答( )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的问题。 (15 分)写说理文究竟难在哪里?在推理还是行文?问题的这种提法本身就有问题。它假定了理在文先,第一道

12、手续是把理想清楚,第二道手续才用语言把理表达出来。这种相当流行的看法是对的,但也不完全对。说它对,因为语言总是跟着思想走,思想明确,语言也就会明确,思想混乱,语言也就会混乱。如果不先把意思想好而就下笔写,那就准写不好。所以学好说理文,首先就要学会思考,而这要深入生活,掌握事实,再加上对分析和综合的思想方法的长期辛苦训练。谈到究竟,难还是难在这个方面。为什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 (1)a 语言和思想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在生发的,在生发时语言和思想在密切联系中互相推动着。据我个人的经验,把全篇文章

13、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 (1)b 在多数场合, (2)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就是对所要说的道理总要有一些情感,如果对它毫无情感,勉强敷衍公事地把它写下去,结果就只会是一篇干巴巴的应酬文字,索然无味。如果对它有深厚的情感,就会(3)a,全神贯注,思致风发,新的意思就会(3)b 地涌现出来。 (4)A 这是写作中的一种乐境,往往也是写作的一个难关。 (4)B 新的意思和原来的意思不免发生矛盾, (4)C 这个意思和那个意思也许接不上头,原来自以为明确的东西也许毕竟还是紊乱的模糊的乃至于错误的。有许多话要说,究竟从何说起?哪个应先说。哪个应后说?哪个应割爱,哪个应作

14、为重点?(4)D 主从的关系如何安排?这时候面前就象出现一团乱丝, “剪不断,理乱” ,思路好象走入一条死胡同,陡然遭到堵塞,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不免心意乱。就是难产的痛苦,也是一个考验的时刻。有两种经情况要避免。一种是松懈下去,蒙混过关,结果就只会是失败,理不通文也就不通。另一种是在心烦意乱的时候勉强继续绞脑汁,往往是越绞越乱,越想越烦。这时候最好是暂时把它(5)a 放下,让头脑冷静下来,得到了足够的休息,等精力再旺时再把它(5)b 提起来,进行一番冷静的分析,做到“表里精粗无不到” ,自然就会“一旦豁然贯通” ,令人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乐趣。在这种情况写出的文章总会是(

15、3)c,文从字顺,内容与形式都是一气呵成的。所以在说理文的写作中,思想和语言总是要维持辩证的关系:不想就不能写,不写也就很难想得很周全。多年来我体会到:读一部理论性的书,总要等到用自己的语言把书中要义复述一遍以后,才能对这部书有较好的掌握;想一个问题,也要等到用文字把所想的东西凝定下来之后,才能对这个问题想得比较透。我发现不但思想训练是写说理文的必要的准备,写说理文也是整理思想和训练思想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因此,我认为理先于文或意在笔先的提法是片面的。(1)按照规定的要求改写文中(1)a、 (1)b 两处画线的句子,改写时要求内容和语气与上下文衔接。 (2 分)(1)a 设问改直接陈述原文:为什

16、么说两道手续的看法又不完全对呢?因为语言和思想毕竟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在运用思想时就要运用语言,在运用语言时也就要运用思想。(1)b 将“把”字句改成不用“把” (或“将” )的句子原文:把全篇文章先打好腹稿而后把它原封不动地誊写出来,那是极稀有的事。(2)文中(2)处原文一共有下面 5 个句子。在句后四种排列顺序中选出正确的一种。 (2 分)甲 只是对要说的道理先有些零星的想法乙 我并不打什么腹稿丙 有一个大致的轮廓丁 一切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戊 也许经过了一番组织(A)乙,丁,戊,甲,总之,丙。(B)甲,戊,乙,丙,总之,丁。(C)乙,甲,戊,丙,总之,丁。(D)甲,丙,戊,丁,总之,乙。答( )(3)文中(3)a、 (3)b、 (3)c 三处各缺一个词语,根据前后文意,从所列的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三个,把字母填入表格内。 (3 分)(A)滚滚而来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