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父子三词客;

上传人:艾力 文档编号:37693642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0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门父子三词客;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一门父子三词客;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一门父子三词客;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一门父子三词客;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一门父子三词客;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门父子三词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门父子三词客;(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一门父子三词客; 千古文章八大家。 六 国 论苏 洵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 老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 诗书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 代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人称“ 老苏”,与儿子“大苏”(苏轼)、“ 小苏”(苏辙)并称“三苏”。苏洵为文,成就显著。论文大 多是针对时政而发,议论锋利,说服 力强,能切中时弊。著有嘉佑集 。欧阳修指出:苏洵之文“博辩宏伟 ”。六 国 论 (宋 苏洵)1 . 六国: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 解题解题秦强 楚大 齐富2、“论”是散文的一种文体,以论证为主,要求善于 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文体的特点。 朗读

2、六国论 体会作者的观点 读准字音:六国互丧sng 暴p霜露(通“曝”) 草芥ji 与嬴 y 洎j 当与秦相较 tng ( 通“倘” )为国者wi 无(通“毋”)使为积威之所劫 哉中心论点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 在赂秦。 六国论是历史上第一篇不鞭强秦之 暴行,而剖六国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 具有历史的严肃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 、赂敌为安的悲剧结局,乃是有感而发 ,它具有现实批判的针对性 。1、逐段提出本段的重点词句和难于理解 的词句问题。2、依据对本文内容的感知,依据上下文 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3、用通畅的现代汉语翻译。疏通词句第一段六国破灭 ,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 赂秦。赂秦而

3、 力亏,破灭之 道也。 兵:武器。 善:好。 力亏:国力亏损 。 道:原因。第二段或曰:“六国 互丧,率赂秦耶 ?”曰:“不赂者 以赂者丧,盖失 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弊在赂 秦也!” 或:有人 互:交互 率:都 以:因为 盖:表原因,因为 完:保全,完整存在分析一二段 这两段从哪两个角度来阐述中心论点的? 这两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中心论点分论点六国破灭 弊在赂秦赂秦力亏破灭之道正:赂者以赂者丧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反:不赂者提挈下文 统摄全篇 第三段秦以攻取之外, 小则获邑,大则得 城,较秦之所得, 与战胜而得者,其 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 ,其实亦百倍。则 秦国之所大欲,诸 侯之所大

4、患,固不 在战矣。 以:介词,用 邑:邑镇 城:城市 其实:它的实际(数量 ) 亡:丢失,丧失 固:当然,固然 分析论证方法: 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 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 ,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 证。第三段思厥先祖父,暴 霜露,斩荆棘,以 有尺寸之地。子孙 视之不甚惜,举以 予人,如弃草弃。 今日割五城,明日 割十城,然后得一 夕安寝。起视四境 ,而秦兵又至矣。 厥:代词,其 祖父:古今异义,祖辈父 辈 暴:通“曝” 以:连词,表示结果,有 “因而”“以至”的意思 举:全 以:拿,介词 然后:古今异义,这以后第三段然则诸侯之地有 限,暴秦之欲无 厌,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故不 战而强弱胜负已

5、 判矣。至于颠覆 ,理固宜然。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厌:通“餍”,本义是“饱” ,这里指满足。 弥:更加,越来越 至于:古今异义, “以致 ” 固:本来。 分析论证方法: 运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将赂 秦者与被赂者的心理进行对比 ,揭示了赂秦以致灭亡的必然 性。第三段古人云:“以 地事秦,犹 抱薪救火, 薪不尽,火 不灭。”此言 得之。 以:拿,介词 事:侍奉,动词。 得:得到 之:代词,指因赂 秦而灭亡的道理。 分析论证方法: 引用古人的话,作 比喻论证,说明赂 秦的危害。(1)韩魏楚以地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 韩割武遂予秦。前280 年楚割汉北及上庸 予秦 。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 前2

6、73年 魏割南阳予 秦。(2)秦灭六国时间表前230年灭韩 前225年灭魏 前223年灭楚 前222年 灭赵、灭燕 前221年灭齐小结第三段 论证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战败而亡”的事实,从 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 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的论断。2、再用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因而得出结论为“至于 颠覆,理固宜然”。3、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 ,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说明赂秦的危害,贴切恰当, 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证深

7、入 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 第三段中的对比论证对 比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数量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程度上不尽不灭道理上赂秦力亏,破灭之道第四段 齐人未尝赂秦 ,终继五国迁灭 ,何哉?与嬴而 不助五国也。五 国既丧,齐亦不 免矣。 迁灭:被灭国而 掠走国宝重器。 与:结交。 既:已经。第四段 燕赵之君,始有 远略,能守其土 ,义不赂秦。是 故燕虽小国而后 亡,斯用兵之效 也。至丹以荆卿 为计,始速祸焉 。 义:动词,坚守正 义 判断句 以为:把 作为 速:招致。(成语 “不速之客”)历代对荆轲的评价 朱熹:“轲匹夫之 勇,其事无足言” 。 司马光:“以万乘 之国,决匹夫之怒

8、,逞盗贼之谋” 柳宗元咏荆轲 :“奈何效曹子, 实谓勇且愚。世传 故多谬,太史征无 且。” 史记刺客列传:“其 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 垂后世,岂妄也哉。” 陶潜:“其人虽已没,千载 有余情”。 龚自珍:“吟到恩仇心事涌 ,江湖侠骨恐无多。” 刘伯承将军挽叶挺诗 “勒 马黄河悲壮士,挥戈易水 哭将军” 赵尝五战于秦,二 败而三胜。后秦击 赵者再,李牧连却 之。洎牧以谗诛, 邯郸为郡,惜其用 武而不终也。且燕 赵处秦革灭殆尽之 际,可谓智力孤危 ,战败而亡,诚不 得已。 句式:状语后置 再:两次。 却:使动用法,使 退却,击退。 洎:及,等到 以:因为 为:成为 终:坚持到底 智力:古今异义,

9、智谋和力量。 诚:确实。第四段 向使三国各爱其 地,齐人勿附于 秦,刺客不行, 良将犹在,则胜 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 ,或未易量。 向:以前。 爱:吝惜,爱惜。 不行:古今异义,不 派出去 互文:胜负存亡的命 运 当:通“倘” 或:或许。 量:判断。 先前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 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 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 ,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道理,假若与 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判断(出高低 来)呢。 (3 )、六国抗秦大事年表前269年赵将赵奢击秦,大破之。前257 年魏信陵君救赵,秦兵解去。前247年信陵君 率五国兵败秦军河外。前23

10、3年秦攻赤丽、宜 安,被赵将李牧击退。前232年秦攻番吾,又 被李牧击退。六国与秦的有关史实分析第四段 第三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 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针 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 论证。请作具体分析。 齐“与嬴而不助五国” 燕“以荆卿为计” 赵“牧以谗诛”、“用武而不终” 燕赵 “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第五段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 天下之谋臣,以事秦 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并力西向,则吾恐 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有如此之势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 劫,日削月割,以趋 于亡。为国者,无使 为积威之所劫哉! 以:介词,用 礼:名作动,

11、礼遇 之: 下咽:“往下咽”或“咽 下喉咙”。 为所:被 日、月:名作状 以:连词,引出结果 ,以致。 趋于亡:走向灭亡 无:通“毋”,不要。翻译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 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 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 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 吃饭都不能咽下喉咙的。真可悲叹啊! 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 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 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 所胁迫啊! 分析第五段 作者在本段连用了两个叹词,有什么作用? 呜呼承接上段末尾,进行假设,提出六国合 力抗秦的主张。 表现惋惜之意。 悲夫又回到现实中,感叹六国破灭的

12、可悲结 局,抨击六国的政策。提出“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才是赂秦之根源。 作用:表达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连接 作用,在历史与现实间快速自由转移,引导读者 理清思路。 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 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 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 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北宋地图北宋初期,西、北方边患严重,自 开国至英宗治平年间,宋军和辽军西夏 军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军事上的 软弱无能导致了外交上的妥协投降。例 如宋真宗景德元年与辽议定,每年给辽 “岁币“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后又被

13、 迫追加银十万、绢二十万匹。时代背景写作目的 苏洵分析六国破灭的原因,是对宋王朝 怯敌退让敲警钟,对妥协政策进行讽刺 。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不为辽和 西夏“积威之所劫”,要奋起抵御外侮 以维护其统治。 第六段 夫六国与秦皆 诸侯,其势弱 于秦,而犹有 可以不赂而胜 之之势;苟以 天下之大,下 而从六国破亡 之故事,是又 在六国下矣。 势1:势力。 可以:古今异义,可以凭借 势2:形势 苟:如果 以:凭借 天下之大:偌大的天下。之 ,定语后置的标志。 下:动词,采取下策 故事:古今异义,旧事。 是:这。翻译第六段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六国的势力 虽然比秦国弱,可是还有可以凭借不赂 秦的手

14、段战胜秦国的形势。假如我们凭 仗着这样大的国家,而重蹈六国灭亡的 老路,这就是又在六国之下了! 分析第六段 第六自然段在全文论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本段议论的基础建立在作者自己对 历史事实的分析上,源于历史,但又高于 历史,讽谏北宋王朝面对外来侵略不要重 蹈历史覆辙。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论证结构及写作特色中心论点六 国 破 灭 , 弊 在 赂 秦(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韩魏楚(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 援,不能独完齐燕赵感慨古今, 讽喻北宋王 朝(借古讽今、 切中时弊 )论点鲜明,论证严密引证法,引用古人的话,以加强论证的说 服力。例证法,列举六国灭亡的史实,以论证观

15、 点的正确性。对比论证,用秦国与六国对比,六国之间 的对比,以证明六国破灭的历史必然性。此外还用了因果论证、假设论证。论证方法讨论:你认为苏洵的论点正确吗?你 怎么看待六国的灭亡?“老苏”此文体现出思想的进步性和 观点的片面性。课堂练习 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 G、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H、至于颠覆 补:然后、不行 复习林黛玉文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它的实际(数量)。今:实际上)(祖辈父辈。今指父亲的父亲) (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速:招致。今指速度快。) (智谋和力量。今为指人认识、理解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例、旧事。今指有人物有 情节的事情。)可以凭借。/能够。(有争议 )(引出结果。以致。今:表另提一事或表示达到某种程度。 ) 2、下列各句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