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建筑个环境西安千文化商业街的设计

上传人:206****923 文档编号:37693579 上传时间:2018-04-21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给建筑个环境西安千文化商业街的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给建筑个环境西安千文化商业街的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给建筑个环境西安千文化商业街的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给建筑个环境西安千文化商业街的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给建筑个环境西安千文化商业街的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给建筑个环境西安千文化商业街的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给建筑个环境西安千文化商业街的设计(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给建筑一个环境给建筑一个环境西安千年文化商业街的设计西安千年文化商业街的设计作者:俞孔坚 刘向军 龙翔 林树郁 发表:城市建筑2004(10):18-22摘摘 要要:本文强调回到土地本身寻找地方特色和建筑本身的个性,拒绝通过模仿古代建筑来苟且获得风格与形式上的“和谐”。方案设计借助黄土台地的多层高差跌落,采用半下沉的设计战略,强调场、院、井巷的空间体验,形成一片绿色、一串场院、一种体验的效果,最终,使千年文化商业街获得与兵马俑和陕西乡土建筑风格的本质意义上的和谐与统一。关键字关键字:西安兵马俑;土地;千年文化街;景观设计Making an Environment for the Archite

2、ctureA Design for the Millennial Cultral and Commercial Street in XianYu Kongjian Liu Xiangjun Long Xiang Lin Shuyu Abstract:In search of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chitec- tural styles, the paper emphasizes on the return of the region itself and opposes to achieve the temporary “harmony“ betwee

3、n style and form by imitating the ancient architectural details. The planning design adopts the half-sinking ground design pattern with the aid of multi-layer height differences. Stress- ing on the different space of the ground, the yard, the well, and the lane, the design achieves the effect of the

4、 union of a stretch of green, a string of yards, and an experience, which finally makes the millennial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street obtain the harmony and conformity with the landscape of warriors and horses figurines and the vernacular architectural styles in Shan Xi.key words:Warriors and horses

5、 figurines; Territory; Millennial cultural and commercial street;Landscape design引言引言 西安的兵马俑博物馆,一方面对中国远在秦汉时期辉煌的文化艺术的反映,另一方面它是中国最重要的考古发现区,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兵马俑博物馆旅游景区配套服务设施,整体上还处于一种原始的无序状态,与兵马俑存在的历史价值不协调。 2003年下半年,我们受委托在陕西临潼距兵马俑博物馆 300 米左右,规划设计一条与兵马俑博物馆配套的服务商业,整条街长约 700 多米,宽 200 米,建筑面积将近 50,000 平方米。实地踏勘后,我们发

6、现场地存在四个明显的高差变化,使用地成由南至北台阶式升高,总高差近 26 米(图 1-3)。面对特殊地段的规划设计任务,我恩认为不应建造纯粹的“仿古”建筑,因为任何一个朝代的建筑都无法表达出场地所具有的、浓厚的人文气息和悠悠历史,它们都只是整个文化长河中的一个节选,不能代表它的全貌。那么,如何来体现这无垠的文化与历史深海呢? 一、构思一、构思回归土地回归土地反映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有两条路:一条是堆砌,把所有文化符号都堆砌上去,很多仿古的建筑就是这样做的;另一条路是做一个场景,一张白纸,给建筑一个存在的环境,所有的文化内容都可以在这里演绎,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使人们进入场景后都会有不同的空间和

7、环境的体验。于是,我们选择了第二条路,寻找新的语言。我们不是从历史符号里寻找,而是着重从土地找灵感,这种灵感来源于陕西关中的黄土地,来源于兵马俑,来源于关中民居。 我们的基本思路是,为了体现场地的环境特征,建筑也应营造一个新的环境,但这个环境是谦和平静的,在兵马俑军阵的宏大气势面前,建筑表达出的任何情绪都会显得平淡。此外,设计对新建筑有高度的要求,即不能超过 10m。这样,在设计中我们认为可以充分利用台地递进升高的特点来减小建筑体量。具体的做法是将整个基地下挖不等的高度,这样基地标高就会整体下降使处在最高台地上的建筑保持半地下状态。其建筑高度不仅没有超过限制的要求,相反还会更低。但是,我们仍然

8、保持了原有的台地走势,从南面的较低处向北面的高处看,建筑组群的上升趋势还是非常明显的(图 3)。 兵马俑坑的切割美是令人惊叹的这一点我们也希望反映到建筑的形态上。目前的方案中建筑的各个界面都是线性的,由于服务区的面宽大。进深大,为了增加游客的可到达界面,我们设计了各种尺度的院井院、场院、庭院。巷子等,丰富了空间的变化,同时也强化出关中民居宅院的空间体验感。在设计中所有建筑的屋顶都是可以上人,屋顶的绝大部分都进行了绿化处理。到了夏天,很多的露天茶饮都可搬到屋顶,游客可以一边品茶,一边俯瞰商业主街来来往往的人群,别有一翻滋味。建筑先以一种环境形态出现,其次才是功能系统的满足。隐藏起来的建筑体量使不

9、远处的兵马俑博物馆处于一种安全的,不被破坏和干扰的环境氛围之中。同时,新建筑也完成自己作为环境的一个特征语汇存在的全过程。因此,整个设计理念是;一片绿色,一串场院,一种体验(图 4图 5)。 二、设计对策二、设计对策 1沿着一条”发掘”的通道,重新发现关中。陕西是我国历史文化遗迹较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因为历史的久远,历经沧海桑田,大量的考古遗迹都是在厚厚的黄土下被发现、发掘。从蓝田人遗址到秦兵马俑,唐代的壁画乃至明清的碑刻,几乎涵盖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脉络,时至今日还不断有新的考古发现,陕西可谓是中华文化的地下宝库。本方案利用一条“发掘”的通道(时光隧道),塑造一种历史发掘的文化氛围

10、。这条通道也构成整个区域的主街,将各个主题性的广场和院落串连起来。广场和院落除了满足功能性的需求外,还提供了展示不同时期文化的载体和平台,并通过景观设计达到对主街文化气氛和商业气息的渲染,使游人在行进中不经意间重新发现关中、感受关中。 2建筑通过“覆土”屋面处理,削减体量达到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首先,利用“挖掘”的手段使建筑隐藏起来,加强其与周围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协调统一。在大部分的建筑屋面上覆盖种植土,屋顶绿化的引入使建筑整体与自然环境达到最大限度的和谐。与此同时,为了和周边的附属建筑达到协调,场地还突显六个平台状建筑,体量界于秦兵马俑展馆与民俗文化街之间,实现展馆建筑的大体量与民俗文化

11、村的小体量的协调过渡,改善了区域整体建筑景观(图 6,图 7,图 8)。 3塑造“主街广场巷子场院门廊井院”的空间序列。基于本项目复杂的功能布局及交通组织流线要求,方案通过一系列的空间场的围合,利用不同属性空间的划分将功能模块化处理,梳理整体空间关系,完善交通流线组织。同时,强化各功能分区的领域感与场所感边界层面)。塑造由外而内的独特的空间气质,使游人在不同尺度的空间中感受关中文化,在充满情趣而理性的空间中购物、消费。 (1)街,作为场地外部空间的主线,有着功能联系和交通联系的双重职能。街以砖铺地为基面,通过植物和水体景观的配置,构成活跃的,强调动势的线性空间。街,可以理解为整个区域的脊梁,承

12、载着大量的人流交通,同时它本身也是主要的信息界面,对外提供交流的窗口。 (2)广场,作为街道的下一个空间节点,它被街道串联起来形成一系列相对开放的空间。每一个广场承担着一定的功能,表达一定的文化主题。各个广场相互分开,但在主题上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空间序列,提供相对开敞的公共性活动空间。因而,广场是街道的活跃元素,使狭长的街道在空间和氛围上不致单调乏味。 (3)巷子,是尺度更加近人的街道,它构成基地东西方向的连接,也使街道与院子产生联系。同时,尺度更小的线性街巷也塑造出充满趣味的空间,强化空间转换的戏剧性变化,丰富建筑组群的空间形态。 (4)场院,是街道两侧分布的,全围合的院落空间,围合感

13、强,私密性强,空间尺度怡人,满足相对安静功能空间的需求。同时,场院的建筑界面利用廊道将室内外连接起来,作为半公共性质的活动空间。 (5)井院,主要作为建筑群体的后院使用,在满足覆土建筑的采光,通风功能要求的同时,也提供相应的人文景观的美化功能。 4通过天桥,坡道。视线通廊的设置,使建筑与周边场地紧密的联结起来,成为连接区域的重要纽带,完善区域的整体生态景观格局。基地作为整个区域的中间过渡区,场地联系着 A、c 两个地块,同时和兵马俑博物馆比邻,是区域景观的重要一环。 5利用通廊引入南部的骊山风景和区域特有的“局地风”。基地周边地区拥有景色优美的自然环境、丰厚的自然生态资源。本方案通过规划出特定

14、的视廊和风廊,将优美的骊山风景和区域所特有的、常年季节性的局地风引入,使建筑组群对自然生态资源达到合理的利用,更好地解决场地借景。外部气流组织及建筑自然通风的问题,使自然要素成为规划设计中有生命力的元素之一。 三、功能特点三、功能特点 1、区域功能定位,体验主题的地域综合体。方案将秦兵马俑展馆前区定位为以体验旅游为主题的地域综合体,是区域性的商业购物、娱乐休闲的文化中心(图 9,图 10,图 11)。 2、街、院的组合与三条功能轴文化购物轴、特色餐饮轴、体验消费轴。基地西侧既定的生态公园、东侧的民俗文化村、北侧的区域停车场以及和场地相邻的秦兵马俑展馆,这些相关因素决定区域最佳的功能布局方式(图

15、 12): (1)主要文化购物区宜设在场地的中部,以便游人参观、购物,使流线明确、清晰,从而形成以文化购物为主的一条购物轴,同时,它也是统领其它功能轴线的主线,并将一系列的主题广场串联起来,形成“街道广场”序列,成为主要的公共性活动空间。 (2)特色餐饮区宜在文化购物轴的一侧,由一系列的场院和井院构成一条虚轴,并通过廊道相连接,形成室内、室外相互交叠的复合空间,同时场院也通过连廊成为餐饮空间的外延,形成隶属于餐厅的。半公共性质的活动空间。它比广场提供的空间围合感更强,空间尺度更舒适,氛围更安静。 (3)体验消费区宜布置在文化购物轴的另一侧,空间结构和特色餐饮轴线一致,也是一条虚轴,但其功能安排

16、有所区别。它和景观的结合更加紧密,主题以文化体验类的消费为主,并包括特色的休闲康体服务设施。利用安静舒适的空间尺度,营造安逸的氛围,达到文化体验的目的。 3基于以上的分区原则,把整个场地分成六个主要功能区:综合区、餐饮区、酒店。商业配套区、洗浴区、物业管理区,各个分区相对独立又因为轴线的串联而得到统一的联结。轴线之间通过巷子的空间呼应得到了渗透和相互的沟通,功能布局形成一个有机的模块化整体,相辅相承的空间犹如脉络,而室内空间则成为各具功能,自成一体的单元。 4景观结构的面、点、线的处理。景观基质 (面)屋面大面积树林草地以及廊道中以砖铺装为主的基质;文化故事(点)保留现有多个村落的建筑及街坊基地,将拆下的青砖和红砖用于铺地,结合解说系统,讲述村庄的故事,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休闲廊道(线)保留原道路轨迹,延续社区肌理和历史轨迹。与西部展馆相联系,建立步道网络,构成线性休闲景观廊道,走进和体验景观,真正作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