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兴趣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打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89173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中学兴趣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打造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中学兴趣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打造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中学兴趣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打造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中学兴趣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打造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中学兴趣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打造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中学兴趣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打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中学兴趣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打造(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 “兴趣德育”模式的建构与打造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子良乡中心学校 向社君 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教师进修学校 向鹏飞(13786658515)内容摘要:伴随着学生进入儿童期,自我意识增强,主观愿望强烈,以“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迅速丰富甚至膨胀,个性心理也相应进入到了一个较为强烈的波动阶段,促使他们开始产生一种对外在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为德育工作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如何针对儿童的年龄、心理、个性、生理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以兴趣为先导,树立“兴趣德育”理念,打造“兴趣德育”模式,开辟“兴趣德育”途径,必将对于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关键词 兴趣德育 模式 建

2、构 打造 德育工作伴随着学生进入儿童期,学生的个性心理也相应进入到了一个较为强烈的波动阶段。他们开始以一种全新的目光审视自己、看待别人。自我意识增强,主观愿望强烈,以“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迅速丰富,促使他们开始产生一种对外在力量予以排斥或拒绝的意识和行为。这一对抗情绪和叛逆性格的出现,无疑为学校德育增加了难度。如何针对儿童的年龄、心理、个性、生理特点,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坚持以兴趣为先导,打造“兴趣德育”模式,对于开创学校德育工作的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 “兴趣德育”理念的现实支撑(一) 、学生对抗情绪和叛逆性格形成原因(1)形成原因:一是自主性被忽视。自我中心意识的逐步高涨导致学生急

3、于向人们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这种自我独立的诉求得不到对方的认同,便会偏激地认为是对方在妨碍自己,于是产生叛逆心理 ;二是独立意识受阻。当他们的主张遭到否定,他们会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而挑战权威,如果提议被驳回,或者在执行他们接受某种观点或行为方式的时候,他们常常不会一口答应,为了显示自己并不盲从,会表现出反抗的倾向;三是成长时期的生理变化。 (二) 、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策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对某一事物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德育工作要真正收到实效离不开学生的兴趣。只有内在的“兴趣” ,方能有效的

4、削弱和遏制学生的消极对抗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德育”!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和方法来激发、引导学生产生一种自我育德的内在欲望和渴求,从而逐渐学会自我约束、自我调控、自我完善。二、构建“兴趣德育”模式:(一) 、德育的主体化1、尊重: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意识德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主体育德的过程中不断地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自爱。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手段就是给学生以真正的尊重:(1)尊重学生的人格,真正做到把学生当“人”看;(2)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实讲究“因材施教” 、 “有教无类” ;(3)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少用成人的眼光看孩子;(4)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不先入为

5、主,不越俎代庖。2、满足:培养学生的德育能动意识德育的目的之二是学生德育能动意识的培养,即:学生主体能动地选择、加工、改造外部世界传递的信息及施加的影响,从而使自身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能动意识越强,学生的主体性意识就越突出;主体性意识越突出,其对外在德育环境的要求就越高。因此,我们提倡给学生以满足,给学生以真实,让学生在真实中自主的完善和发展。3、启示:培养学生的德育创新意识德育的目的之三是学生德育创新意识的培养,即让学生在具备当前社会主流道德观念的基础上,主动思考和创造理想中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观念,在创新中不断使自己臻于完善和完美。社会是向前发展的,未来社会的精神领域是什么样子掌握在我们的下一

6、代手中,学生今天的理想很可能就是明天的现实。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给学生以启示。(二) 、主体的兴趣化1、了解学生的兴趣。一是多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进而读懂孩子、读懂学生。二是多观察学生的生活,对学生生活观察的程度往往能决定其教育的深度。三是做学生的朋友,听他们讲故事,讲他们的故事。2、尊重学生的兴趣。主要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做他们喜欢做的事。3、激发学生的兴趣。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的兴趣,一是给机会让他们表露自己的兴趣;二是给时间让他们培养自己的兴趣;三是给舞台让他们展示自己的兴趣。(三) 、兴趣的活动化1、在群体中体现兴趣。群体性的活动最能张扬孩子的兴趣,因此,学校每学年均要

7、开展一系列的群体活动。如:新生入学后的军训;师生国旗下宣誓活动;广播操比赛;校田径运动和班级篮球赛;科技文化艺术月暨大型文艺汇演等。2、在实践中体现兴趣。通过实践,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想,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很显然,学生会因此而产生浓郁的兴趣。如清明节祭“烈士墓”活动;校外写生活动等等。3、在互动中体现兴趣。一是校园内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班班互动;二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友谊互动,通过组织学生开展校与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易地交流活动;三是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互动;四是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四) 、活动的生活化“教育即生活” , “生活即教育” ,在德育活动中

8、,要坚持把活动带进学生的生活中去。一是通过活动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如开展“我对小草说句话”感悟生命警句收集活动, “一个残疾人的一天”学生日记征文活动等;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活的乐趣,如“我的一件得意之作”学生创新大赛活动, “八荣八耻小手牵大手”活动等;三是通过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真谛、人生的价值,如“感恩教育”活动等等。(五)生活的人性化“人是一种可教育的动物” , “人不受教育就不能成为一个人” 。因此,教育从一开始就担负着关注人性,弃恶扬善的神圣使命。生活的人性化,其一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二是培养学生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三是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四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三

9、、 开辟“兴趣德育”途径(一)以艺养德“教育是艺术母体里所催生出来的胎儿,离开了艺术,就没有了教育。”艺术一方面以其强烈的情感张力和精神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道德养成、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又让人在轻松愉悦地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艺术氛围中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提高觉悟,由传统教育的“他律”转变成自我完善的“自律” 。艺术教育是 “兴趣德育”的一个牵引者和滋生点。1、以浓郁的校园艺术环境引导、激发和培养学生主体育德的兴趣。学校可以创造性地开办“艺术兴趣超市”,设置多个艺术兴趣小组,让学生依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每天课外活动时间为学校艺术兴趣小组固定的训练时间。在艺术氛围里

10、,学生想不主体育德都不行!2、确立艺术学科在“兴趣德育”中的主导地位,确实加强学科教学管理,进一步强化学生主体育德的课堂主渠道。强化艺术教育课程意识,从行动上真正把艺术教育推上素质教育的快车道。3、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努力为学生的主体育德搭建平台。以科技文化艺术月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才艺,为学生主体育德推波助澜。(二)以文化人教育是一种文化,文化具有教化的功能。要高度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坚持用优秀文化导引学生的思想,滋养学生成长的心灵,展示学校教育的精神价值,潜心培植“兴趣德育”。1、 以广博的传统文化推动学生主体育德一是提倡诵读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等

11、音韵感极强的圣贤读本,让学生在琅琅上口的音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圣贤的教化。二是以诗经、离骚、论语、诸子散文以及“唐诗”、“宋词”、“元曲”、“四大名著”为重点,在学生中广泛开展读书比赛活动,以激励的方式促使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熏陶中实现德育的主体自育。三是开辟传统文化专题讲座。学校可以聘请高等院校教授、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本土文学作家等来学校进行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既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又让学生近距离感受大家的儒雅风范,从中获得其高尚品格的影响。四是积极开展诗教进校园活动,通过读诗、颂诗、写诗,让诗歌陶冶学生的情操。2、以优秀的校园文化推动学生的主体育德一是创造优越的校园物质文化。开通学

12、校闭路电视系统和校园广播系统,完善校园网、远程教育网和宽带网,为全面实现教学现代化,为每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创造优秀的校园精神文化。如精心布置美术书法展览、精心策划文化长廊、精心打造校园文化景点等,通过成立文学社、舞蹈班、书法班、绘画班等社团,创办校园文化长廊,定期更换师生的文学作品;学校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报时政要闻、校园动态、美文品读、诗词赏析等固定节目,真正做到让学生耳濡目染。3、以纯真的生本文化推动学生的主体育德由学生自己创造的文化称之为“生本文化” ,它可归纳为艺术类、文学类、创新类三大类。一是提倡真实,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

13、解生活、探究生活,从而达到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目的。二是提倡真切,鼓励学生用手去描绘、用眼去观察、用心去感悟、用情去体会,在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完成善待自己、关心他人的健康品格塑造。三是提倡本真,鼓励学生写自己、画自己,还自己一个真实,也把一个真实的自己给别人,在学会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实现自我重塑。建立“兴趣德育”模式,可以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陶冶师生情操,把学生培养成艺德双謦的人才,开创学校德育和谐奋进的新局面。参考文献:1、 德育工作杂志 2009 年第五期。 2、 德育新模式与德育环境化 ,深圳大学学报,黄建榕等,2001.5。 3、学会美好生活人的价值世界 ,第二部分,中央编译出版社,克里夫.贝克著, 1997。 4、 道德教育的新模式J. 教育研究,刘惊铎,2006(11) 。 5、 让少年一带健康成长 ,教育科学出版社,苏霍姆林斯基著,1984。6、 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文献研究 王瑛 王娟 教育科学研究 1997年03期 7、 框架理论视野下的道德叙事J 张晓乐 全球教育展望 2005第4期 8、 生命叙事的道德教育价值J 刘慧 思想、理论、教育 200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