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结构化教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37688381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结构化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赤壁赋》结构化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赤壁赋》结构化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赤壁赋》结构化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赤壁赋》结构化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赤壁赋》结构化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结构化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华一中结构化教案表(供高一二年级使用)课 题赤壁赋课 型新授课课 时3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2、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 3、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4、背诵全文。过程与方法1、通过指导诵读,引导学生掌握作者感情的变化。2、通过预习交流,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3、通过研习探讨,把握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双重感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重点1、学

2、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 2、探讨本文中的人生哲理,从中得到启发;3、背诵全文。难点体会本文诗情、画意、理趣完美融合的艺术特色。教具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设计步骤与内容部分主要填写:(1)步骤及名称;(2)关键性过渡语言;(3)关键性提问;(4)例题、课堂练习及解题方法;(5)师生行为方式;(6)各步所需时间。步 骤 与 内 容师生行为时间第一、二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 说说下面的诗句哪两句更好: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介绍乌台诗案二、简介作者 学生先谈对苏轼的了解,教师补充:成就: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

3、: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书法:“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教师介绍。学生先自由发言,教师补充。三、背景简介:1080年,苏轼被贬黄州。在这里,他经常来赤壁矶(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头游览眺望,或泛舟江中。1082年,苏轼又来到赤壁。这时他已年近半百,站在矶头,望着滚滚东去的江水,想起自己建功立业的抱负也付之东流,不禁俯仰古今,浮想联翩,写下了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这年七月十六日和七月十五日,苏轼又两次舟游赤壁之下的长江,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前后赤壁赋在我国文学艺术史上有着深远

4、的影响。它为以后的戏曲、绘画、雕塑等提供了创作的题材。宋代画家李公麟、明代画家唐寅都画过苏轼舟游赤壁的画。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堂”、“酹江亭”、“坡仙亭”等名胜。学生看资料书,教师补充。四、朗读课文1、学生听课文录音,感知内容,为生字生词正音。属(zh) 窈窕(yo tio) 斗(du) 凭(png)棹(zho)和(h) 愀(qio) 扁(pin) 藏(zng) 藉(ji)缪(lio) 舳舻(zh l) 酾(sh) 槊(shu) 匏(po)挟(xi) 肴(yo)

5、淆(xio)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3、学生齐读课文。师播放录音,学生自由朗读后齐读,教师点评。五、梳理课文字词:(时间不够,可以延伸到第二节课。)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归纳、总结。) 1.一词多义 扣舷而歌之。(动词,唱。)歌 歌曰。(名词,歌词。) 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望 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 “上”相对。)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动词,形容词词尾。)乎

6、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2、词类活用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可译为“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可译为“东下”)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下:名词做动词,攻下。) 况

7、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樵。)不知东方之既白(白:形作动,显出白色。)3、特殊句式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介宾后置)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介宾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萧者(句式:定语后置)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被动句式) 而今安在哉?(句式:宾语前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宾后置) 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 相与枕藉乎舟中(句式:介宾后置) 教师板书字词句,学生解释并做笔记。六、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2、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第三课时教学

8、过程:一、集体背诵课文 学生背诵二、内容分析:指明学生朗读第一段,其他思考:1作者开始游赤壁时,景色如何?心情如何? 景: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沏,如梦境一般。 事: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 情:“乐”。舒畅飘逸,飘飘欲仙,超然物外,陶醉于良辰美景。 小结:第一段先景后事,由事生情。 男生齐读第二段,女生思考:2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女生齐读第三段,男生思考: 3第三段感情如何?写曹操的用笔

9、重点在哪里?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 写主客问答,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全班齐读第四段,学生思考:4第四段感情如何?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师朗读第五段,学生思考:5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

10、“喜而笑”“相与枕藉”。6、小结: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 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 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 枕籍舟中东方既白(喜)教师提问,并点评学生的回答;学生朗读、思考问题。三、问题探究:1、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

11、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2、本文作者是如何将写景、抒情、议论融为一体的? 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这就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学生分组讨论,学生代表作答。教师总结。四、课外拓展阅读苏轼的词定风波,说说词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苏轼的乐观情怀?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朗读,思考问题。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全文。 2东坡两次游赤壁,分别写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课外赏析后赤壁赋,并作比较分析。 板 书设 计情感线索: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 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苏子答客风月共适(转喜) 枫籍舟中东方既白(喜)教 学反 思 校长寄语:做实研究过程,追求教学实效,享受职业幸福。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