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686873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PDF 页数:15 大小:3.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互联网动员 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抽. .旧 翻 翔 , 粤帕 净 ? 晚 , 麟曰.触 雌 .姗r闷 ?刁 宁 吧片 一 砂 几瘫孰 抽褚炙 , ?川 此乳几小 ?准, , 习.汪建华? 内容提要南海本田开启的罢工潮在规模 ?范围 ?形式 ?强度 ? 效果和工人的诉求等方面都体现 出较以往不同的特征, 已有的劳工抗争视角难以对这种变化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 本研究通过对珠三角三厂罢工事件的考察, 指出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与通讯技术作为动 员的中介, 对代工厂工人的认知形塑和集体抗争时的内外沟通起 了重要的作用 ?具体表现为:认知与情感动员提升参与意愿, 组织动员确保运动有序高效, 动 员外部力量

2、 以避免镇压, 示范动员以供经验借鉴 ?但其动员效果也因国家的封锁和资本的反击而面临诸多的不确定性 ?另外,互联网在组织动员潜力方面既超越传统动员方式又可与其相互补充 ?关键词 ? 代工厂工人互联 网动员集体抗争一 ? 问题缘起2 0 1 0 年 5月份的南海本田罢工强有力地开启了绵延全国各地代工厂新工人的罢工潮 ?来 自国际工会联合会香港联络处(I H LO )的一份报告表明,仅广东省就有一百多家企业随后爆发了为争取更高薪酬待遇的罢工? ?新工人的反抗声势在北方代工厂中也丝毫不减, 仅大连一地就在短短三个月内爆发了波及 7 3 家企业 ? 有7万工人参与的罢工潮 ,其主要诉求 同样为加薪 ?

3、 ?让人惊讶的绝不仅仅在于此次罢工潮的规模 ? 范围和工人抗争的主动性 ?参与罢工的部分工人在同时面临政府镇压和资方的威胁恐吓 ? 分化诱骗时,表现出了不达 目的不罢休的强烈的战斗性和团结精神 ,一些工厂的罢工甚至在酷暑中持续了一星期 以上 ?许多罢工也表现 出高度 的有序 ? 理性 ,工人往往从一开始就商定要文明罢工 ,不破坏工厂设备 ,甚至连公 司一草一木都不碰 ,在面临与资方 ? 政府工会的冲突时也保持克制 ?工人罢工的时机和策略选择也让人耳 目一新,相当一部分工人对 自己的市场和 工作现场的议价能力有明确的认识 ,因此选择在民工荒最严重的时候发起罢工,并且罢工往往从占据要害位置的部门或

4、由可替代性低的工人发起, 在罢工后工人往往通过各种途径第一时间通知各类媒体并时刻努力与之保持有效互动 , 以寻求外 界的关注和支持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工人全新的意识和诉求的涌现, 工人不仅仅要求工资的大幅度上涨 ,还力求常规利益表达诉求渠道的建立,重整工会和建立工资协商制度是两项最有代表性的提议 ?这些特征也促成了部分罢工事件以一种劳资双赢的方式解决, 工人选举 自己的代表 ,与资方进口 1 1 4经济社会行平等的谈判 ? ,在部分工厂这种谈判贯穿于整个罢工过程 中,通过谈判 ,工人的工资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资方承诺不追究罢工工人责任 ? ,在少数企业还试行工会民主选举 ,并建立了一年一度

5、的工资协商制度 ? 南海本 田开启的这股罢工潮对研究中国劳工问题和社会运动的学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虽有部分学者注意到此次罢工潮较以往的全新特质(蔡禾 ,20 1 0 ; 陈峰 ,20 1 1),但尚未有研究对这种变化背后的机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分析 ?缺乏制度性组织和领导力量的集体行动何以进行得如此有序并讲究策略? 被镇压的危险和资方的恐吓分化为什么难 以有力瓦解工人的战斗性?罢工行动如何能够超越单个企业在整个地区甚至全国范围形成声势? 工人如何认识到 自身的力量并开始主动性地提出 自己的经济诉求? 他们又如何想到寻求制度层面的问题解决方式 ?这种全新的意识从何而来?二 ? 代工厂工人抗争:寻找动

6、员中介诚如席尔瓦所言, ?资本到哪里 , 冲突就到哪里 ?(Si lver, 2003 :41)?世界工厂 ?中工人的抗争行动 自然引起了海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他们从各 自的视角对代工厂工人的抗争作出解释 ?第一类视角注重代工厂工人抗争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席尔瓦认为资本的全球转移将导致资本流人地工人权力的增长从而带来相应的抗争行动的增加 (Si lver, 2003 ),其观点也被称之为?经济决定论 ?潘毅等人则注意到传统的农民工生产体制与工人代际转换之间的冲突 ,一方面是其工业化而不城市化的半无产阶级化现状, 另一方面新一代农 民工有着与上一代截然不同的 身份认同 ? 价值观和生活期望 ,

7、这种差别带来其与乡村 ? 城市 ?国家和资本关系的全面变化,农民工的大量抗争行动的形成正是源于体制和代际转换之间的根本错位 (潘毅等,200 9 ;郭于华等 ,2 0 川?加拉格尔的分析则更具有综合性 ,她认为在当前农民工抗争的背后 ,是人 口 ? 社会和政治情境方面的变化 ? 中国的 ?一胎化 ?政策 ? 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与国家不断的工业化扩张带来的是劳动力供给的短缺和工人力量的增强;与老一代人 口特征和生活经历的差别又导致其新的身份认 同 ?生活期望和潜在的更强的集体行动能力 ;而政治情境方面, 国家的立法 ? 劳动仲裁和集体工资协商制度的设立又将减少 自发的劳工行动的可能性(G alla

8、gher, 2011) ?第二类视角关注宏观的国家制度如何型塑工人的抗争行 为 ?通过对国企老工人和代工厂新工人的比较 , 李静君发现国家 ?去集权化的法律威权体制 ?导致 了两类工人以地方政府为 目标 ?以法律为武器的限于单个工厂的蜂窝状的抗争形态 ,国家对代工厂的立法干预和农村土地作为劳动力再生产的补充导致了新工人温和的依法抗争(L e e, 200 7 ) ?新工人的这种抗争模式也与国家对劳工权利的建构策略密不可分 ,国家在对工人权利积极立法的同时却通过对工人民权 /自由权和政治权利的限制以及官方工会的下渗和控制来阻止工人的集体行动的出现和集体权利的建构(陈峰,2011) ?宏观的结构和

9、国家制度确实是理解代工厂工人抗争行为的重要前提 ?但这两类视角未能回答以下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 ,如何解释代工厂工人不 同的抗争形态的并存? 国家制度的视角只能解释工人频发的个体性的法律维权行动,而不能解释长期存在的 以罢工为主要形式的集体行动,更难理解本次罢工潮的出现 ?郭于华等人尝试从 中观的工厂政体来解释工人抗争类型的分化, 即以富士康为代表的 ?准军事化专制政体 ?和以南海本 田为代表的 ?常规专制政体 ?分别导马1 1 52011/ 11开放时代致 了工人个体和集体抗争行动的出现(郭于华等 ,2011): 但其与以上视角一样 ,仍然不能解答第二个重要问题 , 即以南海本田为代表的工人

10、抗争事件 中,工人超越法定权利的抗争诉求 ? 无组织 的组织化程度 ? 斗争策略 ? 工人的团结性和战斗性以及跨越单个厂区甚至城市的抗争关联模式等等这一类新的特质是如何形成的? 新形式的集体抗争行动的形成过程仍是一个黑箱,我们有必要从微观层面去挖掘其组织动员机制 ?中国代工厂的新工人的抗争长期 以来面临着组织和话语资源的匾乏(潘毅 ? 陈敬慈 ,200 8 ;潘毅 ? 卢晖临 ? 张慧鹏 ,2010 ; 黄岩 , 2010 ) ?在同为威权体制的韩国, 民众运动 ? 教会和学生为培养工人阶级意识 ? 动员工人抗争提供了丰富的组织资源(具海根,2004 )而民国时期动员工人参与一次次大规模罢工潮

11、的是政党和帮会组织(裴宜理 ,20 0 1) ?即便是同一时期的国企老工人, 至少还保留了社会主义文化传统 ? 对过去集体生活的记忆和阶级话语这一类 可利用的资源 (Che n ,2004 ; 2006; Lee,2007: 侈新 ,2006 ) ?因此即便是基于生存威胁而起的激烈抗争 ,也往往由于缺乏团结的文化传统 ? 可资利用的组织资源和外来力量的支持 ,最终在资方和地方政府的分化下最终陷于分裂和沉寂,代工厂工人的集体行动往往呈现出自发的 ? 分散的和野猫似的特征(潘毅 ? 卢晖临 ? 张慧鹏 ,2010;黄岩,2010) ?宿舍体制和地缘关 系网络可能是 工人抗争动员 的宝贵资源 二出于

12、对地缘关系的忠诚和信任 ,工人更可能在集体行动 中共担风险(Chan , 2009 ;蔡禾等,2009 )而宿舍体制可以强化和扩展 工人原有的性别 ? 血缘和地缘关系网络, 并为 工人在其中建立共识 ?发展策略以及采取集体行动提供条件,是动员工人抗争 的社会和空间基础 (任焰 ?潘毅, 2006b;Chan 蔡禾等 ,2009) ?但两者的局限性也同样非常明显 ,宿舍体制和地缘关系网络同样很容易成为资方分化 ? 控制和规训 人的力量(Lee, 1995 ;任焰 ? 潘毅 ,ZOO6a, 2006b ), 并 且其组织动员和传播范围也极 为有限 ?很难想像工人能在宿舍和老 乡关系中形成新的利益诉

13、求 ,展开有序性和策略性的抗争, 并在更广阔的范围形成相互的抗争关联模式不过 占据代工厂工人生活中心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宿舍 ? 亲友 ? 老乡和同学关系网络, 日益渗透其工作 ? 生活甚至意识之 中的还有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与通讯技术(I C T ?卜 与互联网普及的趋势相类似 ?,新工人也普遍性地接触并熟悉 网络世界(邱林川 ,2008;郑松泰 ,2010 ), 尤其是手机上 网, 因其廉价和携带便利 , 己经成为新 卜 人工作之余娱乐休闲 ? 获取信息 ?与人聊天沟通甚至权且打发时I 司的绝佳选择(Cheng, 2008; Q iu,2008) ?而部分国内外媒体和学者开始注意到的一个现象是

14、 ,在此次罢工潮中, 卜 人开始用互联 网和短信组织协调罢 工行动 , 甚至 与外界互动( 郭 于 华 等 , 2011; Barboza Q i u, 2 0 10 )?代工厂工人以手机互联网为中心的全新生活方式如何与其集体抗争相结合 ,互联网能否成为未来新工人集体行动的组织动员利器,是本文的研究旨趣所在三 ? 资料 ? 方法 与个案简介本研究主要的分析资料来源于笔者20 1 1年1一2 月份对珠三角两城市只个 工厂罢工事件的访谈 ,期间对3 0 多位工人总共进行 了2 0 次访 谈,被访者主要包括罢工积极分子 ? 普通参与者和跟风甚至持观望态度的工人同时,笔者也获准进人部分工人的QQ 群及

15、其空间 ,从中可以找到一些工人当时罢工的资料和平 时的互动情况国内外的新闻报道也将作为本研究分析的补充资料: 因为时间原因工人的回忆有时难免模糊不口1 16经济社会清或自相矛盾, 即时的新闻报道材料可以用来对照访谈材料并更正其中的错误 ?在访谈及网络媒体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笔者发现工人在罢工过程中对互联网及其他信息通讯技术的利用非常多样 ?三厂罢工虽有许多相似处 ,但对于互联 网的利用侧重点也有所不 同,以某一个厂为个案可能难以充分展现互联网对于劳工集体抗争动员的潜力 ?本研究 旨在通过对三厂罢工资料的综合分析,全面展示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与通讯技术动员新工人集体行动的各种可能的作用机制 ?文章还

16、将分析政府和资方对此类抗争的应对及工人在互联网上与前两者的互动 ,力图将互联 网对于新工人抗争动员的意义置于特定制度情境和使用者对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创造性运用中 ?A ? B ? C 三厂均是 日本 H 汽车公司在中国的关联企业 ?其中A 厂为H 公司在华的零部件子公司, 负责 H 公 司的变速器 ? 变速箱 ? 传动轴 ? 发动机零部件的生产 ,厂址设在 F 市S 镇,拥有员工两千多名 ,普工基本都是有中专学历的年轻人 ?B 厂则由H 公司与Z 市X 镇下属企业合资,主要为H 公司生产车锁总成 ? 门锁等配件 ,拥有员工一千五百多名 ,相当部分工人都是初中学历 ,平均年龄在 3 0 岁左右 ?C 厂亦是 H 公 司在华零部件供应商, 与A 厂坐落在同一工业园区 ,规模不大 ,只有两百多名员工 , 多是有 中专学历的年轻毕业生 ?和其他珠三角其他代工厂一样 ,这三家企业由于工资低廉长期面临民工荒问题 ?罢工先由A厂发起 , 随后 B ?C 两厂也相继响应, 不过罢工时间上并无重合,三厂罢工时间都在6 天以上 ?(一)A 厂:互联网编织起的罢工A 厂员工早就对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