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含思路和教学流程图)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84030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含思路和教学流程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含思路和教学流程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含思路和教学流程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含思路和教学流程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含思路和教学流程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含思路和教学流程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八年级上册《1.1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含思路和教学流程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理文理教研网教研网 文理教研您的好帮手第 1 页 共 5 页苏科版苏科版1.1 声音是什么声音是什么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图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流程图)一、教学设计思路:物理是初二学生起始学科, “声现象”作为教材中现象篇的第一章,是因为它与生活 联系紧密。这也导致学生接触这一章节时更易接受。但物理作为一门实验科学,应更多地 让学生感受探究过程,从中获得能力的提高,为后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所谓教会学生研究 方法,比教给他们知识更为重要。一个学生如果掌握了研究方法,将会终身受益。部分同 学往往会感到物理与生活有很大距离,因此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 兴趣是非

2、常关键的。本节课的设计就从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 究的过程和方法出发,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和对实验现象及收集的信 息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在探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 观能动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同时也感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之中。情境导入,让学生置身于各种各样的声音之中,感受声音世界的奇妙。通过问题导入, 让学生进行猜想进而设计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由学生自备器材进行动手实验,每组同学 有着不同的体验,通过交流与合作,他们会获取更多的方法,能力在方案设计、动力实验 中得以切实提高。本课中有许多研究方法及技巧,如归纳与演绎、理

3、想实验及推理、放大 的思想等等,都为将来的物理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 感受声音活动一:声音是由物体振 动产生的活动二:声音的传播需要 介质气体传播声音液体传播声音与实验探究固体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声音是一种波类比:水波 声速,声能气体振动发声液体振动发声与实验探究固体振动发声归纳与 演绎 放大 (转换)归纳与 演绎推理 (理想 实验)类比文理文理教研网教研网 文理教研您的好帮手第 2 页 共 5 页三、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是如何传播的。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 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四、教学重点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六、教学资源鼓,钢尺,收音机,乒乓球,闹钟,真空罩,抽气机,音叉,小锤,衣架、棉线、铁 架台、带有细线

5、的乒乓球、水槽、水、烧杯,橡皮筋、细线、铅笔、白纸、细砂、音乐贺 卡中的发声器、小石头、塑料袋及其它学生自带的乐器等。七、教学过程步骤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活动目的引入 新课一、 声音 的产 生引入:视频“感受声音” 鸟儿的鸣唱,溪水潺潺 烧开水的声音,上课、下课时的音乐铃声 转动洗衣机排水管的声音 风声、雨声、流水声,诉说着大自然的变化;歌声、笑声、音乐声,表达着人们的情感。 课题:声音是什么? 试一试: 你能让一张纸出声音吗? 比一比:看看谁的方法最多! (鼓励学生) 利用带来的器材,想办法发出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我们生活在一个美丽的 世界,听到声音是多么 的幸福。晃动、搓揉、指弹、折 纸

6、包摔打、纸笛吹 奏 交流、讨论互相改进, 并发出更多的声音 弹拨、击打、吹奏乐器、自己制造声 音,激趣 开放性思维 并设计方案设计方案、 收集证据、 分析并得出 结论。这也 是一个简洁小结与作业文理文理教研网教研网 文理教研您的好帮手第 3 页 共 5 页二、 声音 的传 播弹拨、击打、吹奏乐器、倒水等过程,都会 发出声音。这些发声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若学生用其它词语表示亦可,如颤动、抖 动等,但统一为振动)再列举一些其它发声的事例?敲桌子发声时,你能感受到桌子的振动吗? 怎样做才更有说服力?简要评价各种方案,并推荐效果明显的方案。追加实验:音叉发声时,如何感受振动?引导学生进行小结提出

7、问题: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那么它又 是如何传播的呢?声音能在哪些物体中传播?实验探究: 1、声音能否在固体中传播。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谁的方案更科学,现象 更明显,设计更巧妙?择学生方案之一、二,重点评价:如取材简 便,现象明显,效果具普遍性等。若学生觉得固体传声效果比气体的更好,则 及时给予表扬。2、声音能否在液体中传播。 请同学们设计方案,比一比谁的设想更科学。倒水等过程,都会发出 声音。 学生归纳:不管是固体、 液体、气体振动都会发 声。 学生归纳:发声物体都 在振动。 学生举例,可能很多, 如 手摸着喉头,体会人发 声时是声带振动; 敲桌子发声,打鼓,弹 古筝,敲音叉 学生设计各种方案

8、 交流讨论,谁的方案更 好 学生可敲击桌子发声, 撒些纸屑;桌面上放小 镜子;放几滴水 学生讨论方案:贴近面 颊、置入水中溅出水花、 放置乒乓球被弹开等等 学生小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 产生的。振动停止了, 物体也就不再发声了。 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 源。猜想:需要或不需要 (说明猜想的依据) 设计方案并实验: 利用课桌研究,线拴衣 架,利用墙壁 小组讨论声源是什么, 如何获取证据?如一生 敲桌子时,另一生在另 处贴近桌子听声。 收集证据:讨论并得出 初步结论:声音可以在 固体中传播。 搜寻其它事例并验证: 古代将一大瓮埋在地下的探究过程 (淡化具体 的探究过程 的名称)先归纳,再 演绎:看见小

9、球被 弹开,同时 我们的耳朵 听见音叉发 出的声音 物理学研究 方法的教学 (此处隐性 引导,不必 作显性说明)猜想不是乱 猜,要有一 定的推理依 据或知识基 础 开发和利用 课程资源, 源于课本又 不唯课本得出初步结 论让学生主动 探索,积极 参与文理文理教研网教研网 文理教研您的好帮手第 4 页 共 5 页三、 声音 是一 种波择学生方案评析,适时鼓励并指出改进意见3、声音能否在气体中传播。像以上这些可传播声音的物质统称为介质。 问题:真空能不能传播声音?如何设计方案研究这个问题?评析学生方案,择其一改进为真空罩中置一 闹钟实验。师演示:逐渐抽去空气,请同学 们听铃声变化。 师引导学生作

10、推理:若没有空气呢,现象如 何?同学们讨论一下,原因何在?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来传播。 声音传播的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呢? (声音以什么形式传播呢?) 模拟水波可以听到远处的敌方兵 力的多少同上猜想并设计方案。 如用音乐贺卡装入塑料 袋中置于水中;或在水 中摇铃或敲石块 收集证据并作初步结论: 声音可在液体中传播。 列举其它事例并验证: 钓鱼时岸边太乱会吓跑 鱼 学生举例:老师讲话学 生能听到,就是通过空 气传播。花样游泳学生猜想并给出依据 (因缺乏必要知识,故 只能是模糊的推理) 小组讨论:如何获得真 空?用什么作为声源? 学生观察作答:声音越 来越小。 生:将听不到声音。 若有生答:仍隐

11、约能听 到声音。这怎么解释呢?闹钟振动引起桌面振动。改进方案:桌面铺棉布 减弱桌面振动;或用线 悬挂音乐贺卡作为声源 结论:真空中不能传播 声音。 搜寻事例:月球上没有 空气,宇航员面对面说 话也只能借助无线电波。综合以上验证,得出结 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 质,真空不能传声。先归纳、再 演绎,既学 会方法,又 提高能力, 知识显然已 掌握生活经验使 之科学化, 领悟生活与 物理不可分实验失败亦 有可取之处, 找出症结, 才是对待科 学的正确态 度归纳:(此 处属不完全 归纳,让学 生了解,不 可穷尽所有 介质)类比也是一 种研究方法文理文理教研网教研网 文理教研您的好帮手第 5 页 共 5

12、页巩固练习作业播放 Flash,模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 那么他们传播的是否一样快?声能:声音可以传递能量。请生举例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看哪组最接近真实值。 评价学生设计的方案本课总结:声音是什么? 你是怎么知道这些知识的?实地测量声速学生思考观察水波,引发迁移 类比:声音其实是一种 波,即声波 叉股振动压缩周围 空气振动空气发生 疏密变化形成声波 向远处传播 学生小结:声音是以声 波的形式传播的. 生讨论并举例说明:如 声音可以熄灭蜡烛,超 声波碎石机等 学生讨论并制订方案, 以小组为单位想办法测 量空气中的声速,并利 用课余时间交流。 学生阅读课本15的空气中声速为 340 米/秒v固体v液体v气体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 与收获 学生作答:是一种振动 的波,需要介质传播。 学生大概描述探究经历课堂的延伸联系生活 跨学科合作, 可利用体育 课时间进行 实地测量回应主题 会学导致 学会设计:徐银山 淮安市开明中学 编审:陈 浩 淮安市教研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