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七年级历史试卷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78072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题七年级历史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试题七年级历史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试题七年级历史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试题七年级历史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题七年级历史试卷(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3201320142014 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学年第一学期七年级历史期中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在下面表格中)1. 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北京人 B.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蓝田人2. 下列选项中,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的遗址是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3我们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是因为( )A中国人善于想象 B中华民族的团结友爱传统C中华民族的锐意进取精神 D华夏族是由黄帝和炎帝部落融合而成4

2、西周实行分封制的根本目的是( ) 。 A铲除商的残余势力 B保卫镐京C发展社会经济 D巩固统治52008 年奥运会召开期间,如果你到北京去旅游,除了登长城、看故宫,还可以参观哪些原始居民的生活遗址( )A.元谋人、北京人 B.北京人、蓝田人C.山顶洞人、元谋人 D.北京人、山顶洞人6.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 B.黄帝、炎帝 C.黄帝 D.禹7.相传,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 13 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A.尧 B.舜 C.禹 D.启8今天汉字的渊源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大篆 D小篆9观察下图,你认为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 。10.标志

3、着我国早期国家产生的是A.夏朝的建立 B.商朝的建立 C.西周的建立 D.东周的建立11.春秋时期第一个成为霸主的是A.齐桓公 B.晋文公 C.楚庄王 D.越王勾践12.成语“问鼎中原”讲的是A.晋文公 B.楚庄王 C.宋襄公 D.秦穆公13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得益于水利工程( ) 。A治理黄河 B兴修灵渠 C大禹治水 D都江堰14.后人写诗称赞李冰说“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 ,李冰获此殊荣的主要原因是他A.兴修水利,使关中地区成为沃野B.修筑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造福于人民C.改进生产工具,推广牛耕D.任秦国蜀郡守时,勤政廉洁15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 “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

4、”反映了西周A实行禅让制 B确立世袭制 C实行分封制 D推行郡县制16俗语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当时姜尚等待的一位贤明君主是A黄帝 B夏启 C商汤 D周文王17.孔子的一个学生叫司马耕,字子牛,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中使用牛耕的情况已经普遍,牛耕出现大约是在A. 西周 B. 春秋时期 C. 战国时期 D. 秦朝18河南殷墟遗址被列为 2006 年第三十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的审议项目。你认为殷墟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最主要是因为它向人们展现了哪个王朝的社会风貌( ) 。座位号座位号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

5、82930答案学校 年级 班 姓名: 考号:装订线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东周19.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20.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铜方鼎铸造于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秦朝21. 春秋战国时期主张以“德”教化人民,以“礼”治国的思想家是A.老子 B.庄子 C.孔子 D.墨子22、成为我国两千多年封建文化正统思想的是( )A 道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法家思想23、文字传承着人类文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24.以下哪一教育思想不是孔子的A.“学而时习之” 、

6、“温故而知新” B.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C.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 D.学生要掌握劳动技能25.以下哪一人物的学说后来被封建统治者利用和改造,对后世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A.孟子 B.墨子 C.老子 D.孔子26、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出自于(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孙子兵法 D、 离骚27、夏朝、商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A、 周边部落日益强大 B、 军事作战失利 C 、屡次迁都 D 、统治残暴28商朝时的国家“档案”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A. 金文 B. 甲骨文 C隶书 D楷书29.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这表明孔子A.注意因材施教 B.要求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

7、C.教育学生要养成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 D.对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育30、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确定下来A 战争 B 世袭 C 禅让 D 谦让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 31 题 20 分;32 题 20 分)31.阅读材料: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1)文中“卫鞅”指的是谁?“孝公”指哪国国君?(2)文中反映卫鞅的什么主张? (3 试列举商鞅变法的内容。 (至少三点)(4)这场变法有何意义?32.阅读材料:“学而时习之,

8、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回答:(1)以上几句话是谁说的?他是何时代的人? (2)他的言论被整理在哪一著作中?(3)这几句话分别说的是什么意思?(4)材料中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的道理?(至少写出两点)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七年七年级历级历史参考答案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DDBDBCCDAABDB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ABBCBADDDAB

9、CC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31 题 12 分,32 题 8 分) 。31.(1)商鞅;(2 分)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2 分) (2)主张根据现实需要改革传统的治国政策;(2 分)属于法家。 (2 分) (3)代表地主阶级;(2 分) (4)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分)32.(1)孔子说的;(1 分)他是春秋时代的人;(1 分) ) (2)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谦虚好学。 (6 分)X|k |b| 1 . c|o |m三、问答题(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小题,33 题 11 分,34 题 9 分)33

10、. (1)分封制的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受封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或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6 分)新 课 标 第 一 网意义:通过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5 分,标准自行把握)34.(1)法家的治国主张: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或主张“法治” ,中央集权) (2 分) ;代表人物韩非(1 分)(2)道家的治国主张:主张“无为而治” (或顺其自然) (2 分) ;代表人物庄子(

11、或老子) (1 分)(3)儒家的治国主张: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或仁政,爱民) (2 分) ;代表人物孟子(或孔子) (1 分)20132014 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七年七年级历级历史参考答案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一、选择题:每小题 2 2 分,共分,共 6060 分。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答案BDDBDBCCDAABDBC题号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BABBCBADDDABCC二、材料分析题二、材料分析题(31 题 12 分,32 题 8 分) 。31.(1)商鞅;(2 分)战国时期秦国国君。

12、(2 分) (2)主张根据现实需要改革传统的治国政策;(2 分)属于法家。 (2 分) (3)代表地主阶级;(2 分) (4)经过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势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 分)32.(1)孔子说的;(1 分)他是春秋时代的人;(1 分) ) (2)对学过的知识要经常复习;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谦虚好学。 (6 分)X|k |b| 1 . c|o |m三、问答题(三、问答题(本大题共两小题,33 题 11 分,34 题 9 分)33. (1)分封制的内容: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受封者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或必须定期到周室

13、朝觐、纳贡和服役) (6 分)新 课 标 第 一 网意义:通过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5 分,标准自行把握)34.(1)法家的治国主张:主张用刑罚加强统治(或主张“法治” ,中央集权) (2 分) ;代表人物韩非(1 分)(2)道家的治国主张:主张“无为而治” (或顺其自然) (2 分) ;代表人物庄子(或老子) (1 分)(3)儒家的治国主张:主张教化百姓,以礼治国(或仁政,爱民) (2 分) ;代表人物孟子(或孔子) (1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