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复旦版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677874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开题报告--复旦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开题报告--复旦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开题报告--复旦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开题报告--复旦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开题报告--复旦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复旦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题报告--复旦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影响民营企业成长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上海市的统计数据1.研究的问题过去三十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轨,民营企业强势崛起,快速发展,在吸纳劳动力、对外出口方面都已经超过了国有企业,在经济总量方面也已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是随着国际、国内经济、技术环境的变化,当前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概况起来有两点:一是企业的短寿问题。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在初创期还没完成资本原始积累的民营企业,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表现出一些非理性行为,加之缺乏足够的制度和政策保护,在没有完全成长起来之前就停止了前进的脚步,迅速衰败。二是企业如何成长的问题。初创期的民企虽然能凭一些“点子” 、 “关系” 、

2、“运气”快速膨胀,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但是决定市场进入与退出的是持续的竞争效率,由于人才和资源的先天不足,以及管理能力的欠缺,很多曾经的明星企业都未能适应环境改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惑。本文从企业生命周期的角度对民营企业成长进行实证研究,寻求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在分析之前,首先对一些概念做出说明。持续成长的内涵持续成长的内涵大部分的学者认为,企业持续成长与一般意义上的持续发展的范畴是完全不同的,芮明杰认为“企业的持续成长是指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能在更大规模上支配资源、谋求更大的市场份额、不断战胜和超越自我,从而取得良好的发展” 。王方华认为企业持续发展“是指企业作为

3、盈利性组织和创造财富的组织,其所从事的创造财富的事业在一个较长期的时间内,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持续地取得不低于市场平均利润率的收益,满足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需求” 。本文在此基础上将持续成长的内涵归纳为:(1)企业持续成长的时间特征:可预见的未来作为时间跨度。(2)企业持续成长的空间特性:更有效率地在更大规模上配置资源。(3)企业持续成长的动态特性:不断突破成长上限,超越自我,不断进取。(4)企业持续成长的途径特性:全面、均衡、良性的成长。(5)企业持续成长的利益分配特性:创造财富并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合理需求。民营企业的界定民营企业的界定民营企业是中国特有的概念,产生于计

4、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渡阶段,由产权关系的变动衍生而来。国内经济学界对民营企业的定义不是很统一,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角度将其与相对的概念加以对比,有以下几种界定:第一种可以称之为民营、私营等同论。认为民营企业就是“所有制属于私人的企业”第二种可以称之为官营之外的经济成分论。认为民营企业是指“除以国家为代表的官营(国营)企业以外的其余各种经济成分企业的总称。第三种可以称之为经营主体非国营论。这种界定撇开所有制,只从经营主体上区分。第四种可以称之为非官经济组织综合论。 “所谓民营企业,是指由民间、社会团体、个人、家庭、家族及其他非政府所有者和经营者鼓励并独立承担市场风险和民事责任的经济组织”

5、。第五种可以称之为民间经济实体论。民营企业是指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本文综合以上观点,认为界定民营企业的要素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民营企业不是所有制层面上的概念,而是经营体制或组织形式的概念。第二,民营企业的含义比之私有企业更为宽泛。第三,民营企业的界定,虽应注意产权归属,但更应侧重“经营机制”特征。因此本文侧重从经营主体角度界定民营企业,从而拟研究对象包括私营企业(含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集体企业;国有企业经过改制、改组、改造后实行了股份制(但国家不控股)、股份合作制、租赁制、委托经营等形式的企业(国家对这些民营化了的

6、企业不再直接经营管理,只是凭所有者身份享有所有者权益,获取收益);民间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2.理论综述(1)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拉里格雷纳(Greiner, Larry E.,1972)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概念,经过 30 多弃的发展与争论,形成了多个分支,本研究将其归纳为四个分支。仿生一进化论仿生一进化论企业仿生化研究把生物进化论作为经济分析的方法论基础,从生物学的切办视角来研究企业的组织结构。现代生物学的相关理论揭示,自然生命系统具有三个基本特性,分别为新陈代谢、自我复制与突变性。企业仿生论者也认为,企业也具有一般自然生物的这三个生命特征。具体来说,企业

7、也会不断地进行新陈社谢,不断地从外界获得资源,而其内部经营机制将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结合起来,经过各种循环过程,最终消化吸收为企业内部要素。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在消耗投入的同时,产生产出。这个新陈代谢过程一旦停止,企业的生命也就停止了。其次,企业也有自我复制机制。企业的生产与再生产本身就是个不盯自我复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技术水平、人员素质得以提高,其规模得以扩展。扩展后的企业既带有原企业的烙印,又形成新的再生与复制功能。再次,企业也有突变性。经济政策的变化、技术跳跃的发生、原材料供应渠道的变化、技术创新的成功、员工思想的转变、竞争态势的变化、用户需求的改变等等,都可能使企业的经营状

8、况发生质变。仿生论最具影响的理论是企业进化论,该理论以温特(Winter, 1984)为代表。企业进化论认为,企业的成长是通过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即多样性、遗传性、自然选择性)来完成的,且强调组织、创新、路径依赖等进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尼尔森(Nelson, 1982 认为,企业成长是通过类似生物进化的三种核心机制来推动,借助多样性、遗传性和选择性来完成的。市场环境提供企业成长的界限,这一界限与企业存活能力和增长率有密切的关系。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企业生命周期阶段论这种理论把企业的成长视为一个具有若干阶段的连续过程,将考察的重点放在这种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特征与问题上。阶段论影响力最大,吸引了

9、大批学者的注意力,因此产生了许多彼此有别的阶段论。各种论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对企业成长阶段划分上。按照阶段划分的差异,至少可以看到十几种阶段论。阶段数从最少的三阶段到最多的十阶段,划分标准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先前的研究己经识别出了 3 至 8 个不同的企业生命周期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多种名字。例如,Tuason(1973)提出了三阶段理论:规模较小阶段(Small)、一体化阶段(Integrated)和多样化阶段(Diversified)o Smith et al. (1985)也提出了三阶段理论,但分别命名为:开端(inception)、高速成长(High-growth)和成熟(Maturity

10、) oMiller Dodge et al. 1994; Dodge Hanks et al.,1993; Jawahar Olson再生与成熟阶段包括了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三个时段;老化阶段则包括了“贵族期” 、 “后贵族期(内耗期)” 、 “官僚期” 、“死亡期”四个时段。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企业生命周期归因论这一理论试图通过揭示决定企业生命周期的具体因素,来找出改善和延长生命周期的“处方” ,带有很强的实用主义色彩。这一理论的早期研究者的分析,主要以技术、产品生命周期为依据,试图揭示企业特定技术与产品生命周期与企业本身生命周期之间的联系。研究揭示,技术、产品从投入市场到最终退出市场的全过

11、程往往呈现出特有规律,产品生命周期一般包括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产业周期也有四类,分别为幼稚产业、成长产业、成熟产业和衰退产业。产品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技术生命周期,而企业自身的生命周期则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延伸。1995 年,美国学者高哈特(Gouihar, 1Q98)和凯利(Kelly, 1998)提出了生命周期的“企业蜕变”理论,该理论将企业视为有染色体的“生物法人”(biological corporation)。肯巴斯金(Ken Baskin, 2001)的企业 DNA 理论主张作为生物法人基因工程师的企业家要通过创造企业个体独有的基

12、因构造,以确保企业健康成长。汉布瑞克(Hambrick, 1991)和福克托玛(Fukutomi, 1991)对总裁任职期间领导能力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提出了五阶段模型。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企业生命周期对策论以竞争对手为参照物,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来剖析企业如何获得成长的优势。通过对企业衰败、夭折和长寿进行了案例研究,管理学家提出了建设长寿企业的引人注目、富有新意的见解。阿里德赫斯(Arie de Geus,1996)在其所著的长寿公司(The Living Company)一书中指出企业成功生存下来的四个共同点:对周围环境非常敏感并做出及时反应,凝聚力和认同感,宽容及保守的财政。

13、Arie de Geus 认为,能在变化和竞争的动荡环境中经久不衰的是那些关注人员而不是关注物质资产的企业,前一种类型的公司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长寿公司,公司价值观与员工个人价值观得到和谐共存,并且对外部也是完全开放的。(2) 企业成长理论基于资源的企业内部持续成长理论基于资源的企业内部持续成长理论安蒂特潘罗斯(Edit. T. Penrose, 1959)的企业持续成长理论是内部成长论,以单个企业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和成长机制,建立起企业资源一企业能力一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概括起来,Penrose 的企业成长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企业成长实质上是企业管理能力与企业资源

14、交互作用的动态过程。企业所拥有的特定资源所产生的超额能力(excess capability)是企业成长的动力。企业的多元化成长常常基于能够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特定专长。Penrose 同时强调了创新能力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她受熊彼特关于企业家和创新理论的影响,认为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均是企业成长的推动因素,企业成长的重要一环是发现潜在的成长机会,二者均取决于创新能力。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持续成长理论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持续成长理论以普拉哈拉德和哈默(K. Prahalad, Gary Hamel, 2001)为代表的企业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理论对企业资源论作了进一步引申,认为企

15、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配置、开发与保护资源的能力。塞日尼克(Selznick , 1957)首次提出了“独特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的概念,认为,能够使一个组织比其他组织做得更好的特殊因素就是组织的独特能力。安德鲁斯(Andrews, 1965)对这一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从企业战略的角度阐述了“独特能力”对于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基于知识的企业持续成长理论基于知识的企业持续成长理论德姆塞茨(Demsetz, 1988)的企业知识论是对企业能力理论的进一步引申。他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

16、 1991)提出 T 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概念及“知识的螺旋”理论,认为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不仅是因为企业内的知识,尤其是一些默会知识(tacit knowledge)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而且还在于当前的知识存在所形成的知识结构决定了企业发现未来机会、配置资源的方法,企业内各种资源效能发挥的差别都是由企业现有的知识所决定的。基于战略的企业持续成长理论基于战略的企业持续成长理论迈克尔波特(1997, 2001)的竞争战略理论认为,竞争是企业成败的核心所在,竞争优势是推动企业成长的主导力量。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在位竞争者、潜在竞争者、替代品、供应商和购买者等五种竞争力量的整合。竞争优势的确立取决于竞争战略的选择,竞争战略就是在某一产业里寻求一个有利的竞争地位,即针对决定产业竞争的各种影响力而建立一个有利可图和持之以恒的地位。竞争战略的选择则包括两个中心问题:一是进入有吸引力的产业;二是在选定的产业内形成相对位势。他强调指出:“产业结构分析是建立竞争战略的基础” , “理解产业结构永远是战略分析的起点” 。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竞争规律的确立及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战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