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59326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电容器高红外快速固化技术摘要: 电电容器喷涂固化技术在国内外均采用热风循环加热方式(热风炉)。热风炉的优点是炉内温度均匀,工件适应性强;缺点是间接加热能耗高,设备热效率普遍低于 30,且由于有流动空气,固化过程易造成灰尘二次污染。 关键词:高红外加热机理 涂装快速固化的可能性 1 前言电容器喷涂固化技术在国内外均采用热风循环加热方式(热风炉)。热风炉的优点是炉内温度均匀,工件适应性强;缺点是间接加热能耗高,设备热效率普遍低于 30,且由于有流动空气,固化过程易造成灰尘二次污染。炉子长占地面积大,锦州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烘干炉 108m 长。七十年代出现过远红外固化炉,然而由于炉内温度均匀性

2、欠佳,几乎没能在涂装行业单独应用过,因此,远红外加热突出的优点“明显的节能效果”表现不出来。十多年来,本所致力于寻找一种既能保证被烘烤物体的温度均匀,又能节约能源,提高效率的新型粉末涂装固化炉。这就是下文所介绍的高能量、高密度、高强度、全波段、瞬间启动强力红外辐射加热技术(简称或俗称为高红外技术)的加热炉。这种高红外炉一出世,即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固化效率可以提高 240 倍,占地面积可以减少 90,炉体长度可以缩短 90,综合节能超过 50,设备的造价均为传统固化炉的 75。目前在美国、拉美已建起 35m 的炉子,代替目前的近百米烘炉。更有甚者过去要 20min 才完成的固化,高红外 30s

3、即可完成。本文简要介绍2高红外技术原理、技术装备、应用领域与实际效果。 2 高红外加热机理 远红外加热已为世人所熟悉。在发热体(元件)的辐射光谱与被加热体(工件)吸收光谱相匹配时,热效率最高,从而实现节能。传统的匹配吸收主要是指光谱波长的匹配,匹配率 Q 等于工件吸收光谱和元件辐射光谱能量之比。由普朗克定律可知,物体表面单位面积辐射或吸收的光谱能量(能流密度)可用下式表示: 式中:E辐射(或吸收)的能流密度(W/cm 2); 发热体元件光谱辐射系数; T元件的表面温度(); 1、2辐射(或吸收)的光谱范围(m); c1、c2常数对远红外加热,发热元件的全辐射能为 1=0,2=,上述公式可改写为

4、斯蒂芬波尔茨曼热辐射定律:式中:斯蒂芬波尔茨曼常数 5.6710-12W/cm2K对于厚度为 10100m 的漆膜而言,其吸收光谱为 1=2.5m,2=15m,最佳匹配波段 2.515m,假如元件发射被工件 100吸收,工件吸收能流密度为: 3当元件的表面温度 T=450(723K)时,工件对其吸收能量假定为 100,即元件辐射多少匹配波段的能量,工件就吸收多少,此时 Q=96;当元件的表面温度T=1000(1273K)时,计算表明 Q=69。单从波长匹配而言,远红外加热可见光愈少,匹配吸收愈好。然而可见光愈少则元件表面温度必然要低一些。如果表面温度太低,虽然匹配,其加热效果往往不好。例如厚度

5、不同的两块 SiC(碳化硅)板远红外加热元件,辐射面积 S1=S2,辐射系数 a1=a2,输入电功率 P1=P,测试结果表明,厚度薄的加热元件 T大于厚的元件,则 QQ,这一结果与匹配吸收理论相矛盾。 后来人们发现所谓匹配吸收,不但要波长匹配,更重要的是能量匹配。 设发热元件的电能辐射能转换效率为 W: 测出元件表面温度 T 和输入功率 P,用普朗克函数表就可计算出 Q、W 值远小于薄 SiC 元件,这与实践结果相一致。 匹配吸收理论如图 1 所示。 然而,物质的红外吸收特性是由红外光谱仪测量出来的,标准的红外图谱被测物质的厚度均为 110m,换言之,当被加热物质厚度在 110m 时,应用匹配

6、是4正确的。然而实践中,大多数被加热物质的厚度均不在 110m 之间,造成了人们对远红外加热“节电”与“不节电”的争论。随着物质厚度及外观特性的改变,其吸收光谱发生明显的变化。例如 PVC 薄膜(聚氯乙烯)厚度 =50m,一为透明,另一为黑色,作为 PVC,在 2.515m 有匹配吸收峰,应用理论设计,加热效率是最高的,反之加热效率不高。此时用将钢板可以熔化穿孔的红宝石激光器来加热透明 PVC 薄膜,无济于事。而黑色 PVC 薄膜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它既有红外吸收,又有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吸收,匹配在何波段,无所适从。 另一个实践的例子是乘坐小汽车,窗玻璃将太阳光中的远红外(2.515m)几乎全部吸

7、收而透进来的辐射光均为可见和近红外,车内人均有灼热感,这与远红外的基本理论相矛盾。 综上所述,由于被加热物的厚度和外观特性差异,匹配吸收理论有严重的偏差,这对于采用高能量短波红外辐射技术留下了很大的发展研究空间。 另外,从传热学分析更易了解高红外技术机理。 自古以来,谁都知道, “大风”、 “曝晒”条件下,物料中水分干得快。然而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设计的干燥炉,加热炉,往往都是单打一,要么热风加热,要么远红外加热。至今尚未出现过同时采用两种方式即“大风”+“暴晒”式的干燥炉。究其原因,工业流水线上的烘干炉,目的是为被加热工件提供一个温度均匀的环境。加热有传导、对流、辐射三种方式,孰能设计出温度

8、均匀的炉,就优先选择该种方式。流水线采用传导传热方式不可能。采用自然对流传热方式温度难5以均匀,采用辐射传热方式实现温度均匀技术难度很大。自然而然,人们优先采用了强迫对流热风循环加热方式。 本所在研究远红外加热时,找到了影响炉内温度均匀性的主要因素:炉内对流场的存在导致上下温度不均匀。目前已经完成了辐射均匀性的研究,并提出保证工件上下辐照均匀性的设计。但是由于对流场的计算十分复杂,无法从理论上求出烘干炉内对流场温度分布规律,因而也无法设计出温度均匀的远红外炉。如果目前的经验数据是够多的话,亦可以通过经验曲线设计出温度均匀的烘干炉。这一切目前尚无法实现。 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排除对流场的影响,辐

9、照均匀,温度自然均匀,岂不美哉!因此人们想到了提高元件温度(辐射能呈 4 次方递增关系),加快工件运动速度(缩短干燥时间),缩短烘干炉的长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加热方式高红外技术。!endif所谓高红外实质是:高能量、高密度、高强度、全波段、瞬间启动强力红外辐射加热技术,它可以导致物料的快速加热、脱水、干燥实现“大风”和“暴晒”兼而有之,这一技术简称或俗称为高红外。3 涂装快速固化的可能性 传统的漆膜固化工艺,历经百年,完全成熟。如果它是最佳工艺,那么“快速固化”是不可能的。它涉及到漆膜的表面质量。 从理论上,漆膜的固化在一定范围内是温度与时间的乘积。提高温度,可以缩短固化时间。从实践中分析,不

10、同质量、体积、表面积的工件,所采用的固化工艺参数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粉末涂装 20min、180,具体分析每一种工件,其受热时6间与温度显然是不一样的,这为“快速”找到缺口。 上述分析表明,目前流行的涂料固化工艺参数是加权平均值,对不同的工件,固化时间的缩短是完全可能的。!endif有些涂装线,烘干炉冗长,长达六七十米,这是因为被加热的工件质量极不均匀,只有加长“均热”时间,才能保证表面温度均匀性。若采用不同的辐射场来加热质量不均匀的工件,必然会缩短炉子长度,实现“快速”固化。实践还表明,同样是 20min、180加热,采用箱式炉加热,固化情况良好。采用强力红外辐射(表面温度 180)则固化过

11、度,只有缩短时间才可以达到固化质量要求。这一切表明了涂层“快速”固化的可能性。但是人们总在担心固化质量。石化部白广才博士作了快速固化的分子结构分析,表明其质量可靠,所有指标均能达到或超过传统固化质量。 4 高红外发热元件 热元件、炉体、控制系统构成高红外加热炉。本文着重介绍高红外元件的设计与应用。高红外与远红外元件不同之点:元件启动时间不同(即从通电到恒温)高红外为713s,远红外为 515min;元件表面功率不同,高红外为 1525W/cm2,远红外为 25W/cm2。!endif高红外元件的光谱辐射系数见图 2,对乳白石英玻璃而言(高红外元件的辐射材料)从 2.515m,0.92,对透明石

12、英玻璃而言, 是个变量,24m, 是一个低峰值;415m,0.92。光谱特性曲线见图 3,光谱辐射通量密度见图 4,高红外元件热惯性见图 5。高红外元件光谱辐射能量解析如下:通电后高红外发热丝 W-Al(钨-铝)材料表面温度高达 2500(T=2773K)根据普朗克定律,可以计算出可见光及近红外光辐射能流密度为:与辐射总能流密度的比例为: 上述结果适用于透明石英高红外元件,因为对其 0.382.5m 光谱透过率高达95,可近似视为 100。由上式可知,其远红外辐射仅占辐射能量的 24。 对乳白石英而言 0.3815m 透过率低于 8,可近似视为 0,此时 W-Al 丝辐射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将被

13、乳白石英吸收转换为乳白石英的二次辐射。测出乳白石英表面温度为 T=450(T=723K),计算出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辐射能流密度:8相同条件下,乳白石英远红外发射率高达 96,乳白石英与透明石英远红外辐射能量相差:当被加热工件的吸收光谱在 2.515m 时,乳白石英明显优于透明石英的加热效果,反之,当被加热工件在 0.382.5m 有强烈吸收时,则透明石英元件的加热效果远远高于乳白石英。从光量子能量分析,可见光、近红外光子能量远大于远红外光子能量。在某些情况下,采用全波长高红外加热的优点是极其明显的。!endif工业加热采用全波段还有一个十分有力的好处:全波段加热,其穿透物料的能力各不相同,有益

14、于实现“由内及外”的加热,可以顺利排除水分,可以避免干燥过快引起表面龟裂。 !endif5 高红外设计方法及温度控制 高红外加热炉温度测量不宜采用常规热电偶或热电阻测温元件,通常可采用812m 的红外测温仪非接触测量,也可用 0.9 的铂薄膜测温元件直接测温。目前工业上应用的技术是:调试过程用红外测温仪测量工件表面温度,电热阻(或电偶)测出参比空间温度,待工艺参数确定后,用电偶参比调温与控温。 高红外炉辐射均匀性设计方法在远红外技术中均有详尽的介绍,不再叙述。!endif辐射传热关键技术是聚焦方式。平板元件如何将辐射能量集中到工件一方?管状元件如何将 360辐射的能量集中到 7090角度内?通

15、常的作法是采用绝热技术,9使平板元件的背面热量减少,管状元件采用不锈钢反射罩或光亮铝板反射罩,按下述公式设计之,即呈抛物线 Y2=2PX 反射系统。由于聚焦的作用,辐射能量与距离的平方呈反比并不完全适用。!endif对高红外而言,由于能量大温度高,铝反射罩无法应用,不锈钢反射罩易黑化形成准黑体材料失去反射作用。为了解决聚焦,国际上采用下列三种方式:炉壁采用高温纤维毡;陶瓷反射材料;镀膜玻璃反射材料。实践证明这些措施无法实现“聚焦”效果。本人发明了一种新的“聚焦”原理来实现聚焦(专利号ZL97212283.4)将管状元件圆心角 180240埋入绝热纤维中,另一半露在大气中,元件达到恒温时,管状元

16、件的表面温度发生了变化,比空气中元件恒温温度提高了 7090。采用红外辐射测温仪测试表明,与铝反射罩相比,传递的工件表面的辐射能仅相差 8左右,既解决了“聚焦”技术,又避免了铝反射罩因灰尘积聚导致反射下降的弊端,实现了“免维护”。此系统又称免维护高温纤维反射系统。从理论上讲,管状元件的电能辐射能转换效率 T 4S/P 高达80%85,不采取反射系统仅有 25%的能量直接到达工件表面,采用反射罩后,到达工件表面的能量可以提高 70%78%。上述新方式“聚焦”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高红外技术另一难题是负载电阻在常温下几乎等于零,因此启动时冲击电流很大。采用逐渐升压或分段升温、自动方式或手动方式解决。 6 应用和效益 (1)华北铝厂亲水涂层固化烘道,采用了美国 BGK 公司的高红外技术,生产效率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