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50639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作者:李团结 郑新伟 陈晓军 马天博 张伟 贾乃峰 李萍摘要:通过分析农用残膜对农田环境和农作物产生的危害,针对农用残膜污染现状提出治理措施。 关键词:农用残膜;危害;污染现状;治理措施 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农用残膜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促进了农民增产与增收。但随着用量不断增大,农民的认识不够,致使农用残膜清理回收不利,土壤残留量逐年增加,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应1-4。因此,整治农用残膜污染刻不容缓。 1 农用残膜污染的危害 1.1 影响土壤的物理性状,降低土壤肥力 大量残留的农用地膜在土壤中很难被自然分解,影响土壤中的水、肥、气、热活动,给土

2、壤环境带来严重污染,不利于农业的生态平衡。其表现在:一是破坏土壤的通透性和团粒结构的形成,使土壤上下隔离,形成断层,造成土壤板结,降低了土壤的吸水、保水能力,导致有水下不去、有浆上不来,使土壤的物理性能得不到充分发挥。二是地膜的残留会使土壤胶体吸附能力降低,有些速效性养分易流失。三是残留农膜抑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使迟效性养分转化率降低,影响施入土壤有机肥养分的分解和释放,降低肥效。 1.2 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造成减产 地膜残留在土壤中,使种子不能很好地发芽,即使发芽,根系也因无法穿透地膜而扎不下去,达不到根深蒂固的程度,作物易遭受灾害。如果种子播到残膜下面,发芽后也长不出来,造成缺苗断条,使作

3、物减产。据统计,各类作物减产幅度:玉米为211%13%,小麦 9%10%,水稻 8%14%,大豆 5.5%9.0%,蔬菜 15%59%。连续覆膜的时间越长,残留量越大,对作物产量影响越大,连续使用 15 年以后,耕地将颗粒无收。 1.3 危害人体健康 农膜生产过程中添加一些助剂,当农膜废弃在田间或土壤里时,其中的助剂会向土壤和水中渗透、迁移,会污染大气、土质和水域等。特别是某些含铅、镉等重金属有毒添加剂,会先通过土壤富集于蔬菜、粮食及动物体中,人食用后直接影响健康。 1.4 破坏环境,有碍观瞻 残膜被丢弃于田头地角,积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枝杆头,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既不雅

4、观还可能缠绕犁头和播种机轮盘,影响田间作业。2 农用残膜污染现状 2.1 农膜质量较差,回收难度大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与回收问题主要集中在农用地膜上,目前农用地膜主要使用的是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一般厚度为 0.003 mm 或 0.004 mm。由于生产者与使用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地膜的生产趋于薄型化,致使农用地膜强度低、易破碎,寿命只有 45 个月,给回收带来困难。 2.2 农膜数量逐年递增,污染面扩大 近些年,保护地栽培技术在沈阳市农村广泛推广应用,农用棚膜、地膜使用量迅速增加,且以每年 5%的速度递增。应用作物由单一的瓜菜品种扩展到玉米、烤烟等作物。沈阳市 2004 年地膜用量为 2 300

5、 t,棚膜用量为 2 500 t。 2.3 回收方法落后,制约农膜回收率 沈阳市农膜回收的方式多采用人工捡拾地膜,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低、劳动强度3大、耗工、费时的问题,致使农民积极性差。只注意清理大张的残膜,而忽视了小块的;只捡地表的,而不翻挖土里的。有的农户甚至把从田间清理的地膜又随意丢弃到地头,遇到大风后被带回田间,造成二次污染。 2.4 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随着沈阳市食用菌产业规模的跨越式发展,废旧菌袋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路边、河边、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民摆放的废弃菌袋,按规格为 16.5 cm33.0 cm、1 000 个菌袋重 4 kg 计算,沈阳市 2004 年菌袋用量达 1 0

6、00 t 以上,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加以回收利用,将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 3 农用残膜污染的治理措施 要防治农用残膜污染应遵循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以强化管理为核心、以回收利用为主要手段、以替代产品为补充措施的原则,积极防治残膜污染。主要通过清理和回收利用减少污染,并依靠有利于回收利用的经济政策提高回收利用率。 3.1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治理白色污染受益者是农民,治理主体仍然是农民,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意识到残膜对环境、农作物生长乃至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危害,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残膜清理回收工作与秋整地结合起来,广泛动员,并组织农民在田头将废膜深埋、焚烧,以避免二次

7、污染。 3.2 完善制度,严格执法 把农用残膜清理回收工作纳入政府行为,加强各级领导重视,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管理。县、乡、村各级要建立岗位责任制,对农民要同养地制度挂钩,提出明确要求,划定责任区,明确责任人,搞好检查监督。严格按照辽宁省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本着“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清除”的原则,对不清理的农民给予必要的处罚。 43.3 提高农膜质量 目前使用的地膜厚度一般为 0.0030.004 mm,致使地膜强度小易破碎,产生的较小碎片不利于人工回收而大量残 留于土壤中,建议使用 0.012 mm 厚的地膜,这样地膜使用后碎片大,便于田间回收,可减少地膜在土壤中的残留量。同

8、时,生产农用薄膜时,尽可能使用低毒添加剂,以减少重金属污染。 3.4 加强新型农膜的科研攻关 沈阳市几年前试验并推广过生物降解膜,但效果不太理想。因为光降解受地理、气候制约,很难达到较准的时空性,且不完全降解。因此,要逐步完善光降解类型,提高技术指标。开发新型农膜代替塑料农膜,利用天然产物和农副产品的秸秆类纤维生产农用薄膜,可部分取代农用塑料,这是一种根治残膜污染的有效途径,发展前景广阔。此外,应充分利用科技进步因素,提高残膜回收率。推广残膜回收机械化生产技术,各地自制和引进多种捡膜机械,并进行多项改进和更新,大大提高了沈阳市农用残膜回收率。目前沈阳市残膜回收机械达到 220 多台。 3.5

9、搞好农膜的再生利用,防止污染转移 根据当地使用农用薄膜的状况和用量大小建立废膜加工企业,将废弃物加工成工业原料,建立菌袋回收加工厂,将菌袋回收利用,填充物发酵制成有机肥料,也可以加工成机制木炭,变废为宝。在起步阶段,政府要制订一些优惠政策,以鼓励回收加工、利用残膜的企业发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 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2 张保民,王兰芝,潘同霞,等.残膜污染土壤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J.河南农业科学,1996(2):9-10. 53 袁俊霞.农用残膜的污染与防治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20(1):31-32. 4 曾祥斌.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27,22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