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人工探测黄河险工、控导根石的几点建议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50484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对人工探测黄河险工、控导根石的几点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关于对人工探测黄河险工、控导根石的几点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对人工探测黄河险工、控导根石的几点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对人工探测黄河险工、控导根石的几点建议(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关于对人工探测黄河险工、控导根石的 几点建议【论文关键词】:人工探根石 存在问题 措施与建议【论文摘要】:黄河河道整治工程的稳定,关键在于根石基础的稳定。险工、控导根石断面的不足,是造成工程出险的主要原因,正确掌握根石坡度情况,无疑为防洪抢险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黄河上一直沿用人工锥探的方法来进行根石探测。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实践经验,对人工锥探险工、控导根石的有效方法谈几点粗浅的认识。1 存在的问题1.1 探测的外边界问题。通常我们在探测时,险工从根石台、控导工程从口石开始向外探测,这可以称作内边界;向外探测至无根石为止,可以称作外边界。探测时,随着水平距的增大,根石深度越来越深,人工

2、锥探的难度也增大,当深度到达 15 米以上时,需要接 3 杆以上(每杆 5 米长),在遇到特殊地质(如淤泥、硬土层等),就无法继续探测。再者,当水平距很大时,就算能探测到根石,也不好判断是该坝的根石还是上游走失的根石。因此,进行根石探测时首先应确定一个合适的外边界,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探测强度,而且能够提高探测质量和精度,缩短探测时间,节省人员,节约资金。1.2 探测精度较低。现在的根石探测方法和原理决定了它的精度,探测时是否探测到根石、根石的来源及根石有多厚等均无法准确知道,而只能在米格纸图上划出一条坡度线粗略显示。2在实际操作中,当探测主坝靠溜时,探测船难以按要求部位准确固定,或

3、近或远,或前或后的情况时有发生,所探点不一定在同一条垂直线上,从而影响了探测精度和准确数字,尤其是水流很急的部位,人工锥探将无法进行。另外,船上探测也经常受到限制,在大风天气时也影响探测精度。1.3 探测资料整理问题。每坝探测完之后都要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现行的根石探测资料整理计算、绘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沿用根石软件探测管理系统。此软件处理缺石量沿用险工根石台、控导从口石开始计算的方法,难免出现误差,计算根石的平均坡度时也存有误差。在一种是人工计算、绘图。把每垛坝岸现场实测的各项数据整理好后,再用人工按实测数据、比例,划出一条坡度线显示出来,然后对照图进行计算、分析每段坝是否缺石或不缺石。这样

4、一来,单凭在图上分析、观察、计算根石量缺与否,是有相当大误差的。有时也可能参照历年探测资料进行对比,是否有无变化,敷衍了事,根本起不到真实的探测效果,失去了根石探测的重大意义。1.4 探测的安全问题。通过近几年来根石探测的经验来看,根石探测坝垛一般都是常年靠水的工程坝岸,水中探测难度较大,特别是水流速度较大,锥杆高度又在 1012 米左右时,探测锥杆难以保持垂直,影响探测精度,且由于探测人员站在船边向下锥探,船在水流的推动下,使船左右摆动,难以固定,加之工作面窄小,安全系是小,容易造成人员落入水中,发生事故。2 措施与建议2.1 对根石进行探测时,要确定探测边界。探测边界应控制在 22 米为宜

5、。按31:1.5 坡度计算,根石坡度达到 15 米时水平距为 22 米,因为测船长加上内边界到水边的平距就是 22 米左右。2.2 要加强根石探测方法的研究,加大投资力度,以高科技含量的探测技术代替传统的锥杆探测。本人的初步想法是:开发研制一套钢架式多用根石探测器。即:由测杆改为测绳探测;由传统的船上探测改为在根石上和船上都能探测;由以前的皮尺丈量平距为行走滑车丈量;水深测量由以前的测杆丈量变为电子显示数据。同时建立模拟试验场地,选择合适的坝岸对根石进行解剖,摸清根石界面及其分布形态。2.3 对于暂时无法探测的断面,原则不予探测,在资料处理好后可以参照相临断面的情况,一旦具备探测条件时,择机探测。2.4 在采取船上探测作业施工时,工作人员必须穿戴安全防护用具,以防水流浪大和天气变化等不安全因素,一定要把施工人员的安全放在首位。 2.5 要重视新修坝的观测和根石加固工作。靠河坝岸的根石情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应该从科学的态度对待,即使对于满足坡度要求的坝岸也不可掉以轻心,加紧按排靠河坝岸的根石加固任务,提高抛石加固效果,确保险工、控导工程根石完整,提高坝岸的抗洪强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