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终极必备试题(3)(考生版)

上传人:tian****ren 文档编号:37648607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PDF 页数:5 大小:2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终极必备试题(3)(考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终极必备试题(3)(考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终极必备试题(3)(考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终极必备试题(3)(考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终极必备试题(3)(考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终极必备试题(3)(考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终极必备试题(3)(考生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终极必备试题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终极必备试题(3)(考生版)(考生版)试卷题量:1题 试卷总分:100分 试卷限时:150分钟 测评/引用码:Ij5b0jt 一、申论试题一、申论试题 1、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给定材料与作答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150分钟,满分100分。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 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作答要求依次作答。答案要写在指定位置。不在指定住的,不得分。 4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立即停止作答,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人员允许离开时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资料1 2012年5月9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

2、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推进信息化发展、保障信息安全工作。会议指出,当前,世界各国 信息化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带来了日益广 泛、深刻的影响。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 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大意义。今后一段时期,要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为着力点,构建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全面提高经济 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切实增强信息安全保障能力,维护国家信息安全, 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资料2 2011年8月,23名涉嫌倒

3、卖公民个人信息的人员在北京被判处最高三年有期徒刑,当中作为泄密源头的多名人员为移动、电 信、联通三大运营商员工。 2011年12月,国内最大的技术社区CSDN爆出600万注册用户信息泄露事件,包括明文存储的密码,成为国内互联网领域爆发 的最大规模的用户信息泄露事件。随后,包括天涯、YY语音、京东商城等多家互联网与电子商务企业爆出用户信息泄露丑 闻。 2012年3月,央视“315晚会”以“保护个人信息”为主题,曝光了招商银行(600036,股吧)信用卡中心员工违规出售2318份客户信 息丑闻,事件最终导致经济损失300多万,同时多家银行被曝涉事其中。 2012年4月,在有关部门统一部署的打击非法

4、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的行动中,河北保定一名工商员工因非法出售公民信息被捕, 累计非法获利5万余元,由此曝光了政府机构与事业单位中广泛存在的内部人员贩卖信息的行为。同时,国内首部“个人信息保 护条例”正在征求意见中。一场到目前为止最为严格的个人信息保护风暴正在展开 资料3 “请问是宝宝爸爸吗?首先恭喜您生了个龙宝宝”最近,王先生已经对这种推销电话不胜其烦,儿子刚刚出生不到3天,就已 经接到保险公司、奶粉公司、宝宝摄影、喜蛋公司等各式各样的推销电话。 然而,让他感到担心的是,不仅是电话号码,连家庭地址都被泄露出去了。家里的信箱经常收到保险公司寄来的保险计划,一 些儿童摄影公司干脆直接登门拜访,兜售各种

5、相册。王先生愤愤地说:“这真是让人感到没有安全感,就别说什么隐私了。” 在江苏常州搞教育培训的杨先生告诉半月谈记者,经常有人向他兜售家长或者学生的个人信息,一份名单标价300500元 不等。一位姓郑的家长告诉记者,有一段时间,他经常接到各种培训机构打来的电话,要么是宣传培训的好处,要么是让孩子 去参加各种培训课程,有的甚至直接通知他去拿什么培训资料。“被培训机构拿去个人信息,顶多是多接一些骚扰电话。万一 到了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手中,那后果就不堪设想了。”这位家长显得十分担忧。 从国际社会的经验以及从我们国家的各种渠道反映的情况来看,那些公共企事业单位,比如银行、医院、通讯公司、保险公司 等等,以

6、及掌握了个人信息的某一些政府机构,比如婚姻登记机构等,往往是信息泄露最主要的渠道,这主要是因为这些主体 要提供公共服务,或者要履行法定职能,就自然地拥有大量的个人信息。因此,也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主要渠道。而且这种泄 露的危害也特别大,因为它涉及的人群特别广,造成的损害特别大,从最近国内的案例情况来看,比如说几个大的电信运营 商,通过提供个人信息的方式发送垃圾短信,也造成了非常重大的个人信息泄露的案例。所以,公共企事业单位和某一些政府 机构,现在有一些小的公司,比如侦探公司、咨询调查公司等等。他们专门以获取个人信息并加以转售为主要的商业模式,他 们就成了一个中间的“批发站”,也成为泄露个人信息很

7、大的一个隐患。 “个人信息被泄露,已呈现出泄密渠道多、范围广、程度深,且形成黑色产业链的特点。对被泄露者而言,不仅危害巨大,还 普遍维权难。”对此,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产业政策与发展研究所阚凯力教授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一句话,对信息被泄, 普通老百姓几乎是刀俎下的鱼肉。” 资料4 “王律师,您需要看房吗?我们最近有个适合您的三居室。” 律师王鸿儒最近很郁闷:自从他卖了一套房,打算置换新居后,这类骚扰电话就接二连三找上门来。对方不仅开口能叫出他的 全名,甚至手机号、职业、家庭住址、“购房需求”都一清二楚。 “太可怕了,还有什么是他们不知道的?”王鸿儒略加分析后坚信:他的个人信息被中介泄露了。而自己

8、,不过是数以亿计的“被 泄-密”大军中的一员。 在接了快一周的中介电话后,王鸿儒有一种越来越强烈的感觉:自己正在成为透明鱼缸里一条供人肆意窥看的金鱼。 “聊着聊着,我发现,这些骚扰电话所知道的信息,比我想象的还要多、还要深。”他现在开始担心身份证号安全,一旦同时遭 泄,“我不就彻底在商家甚至不法分子面前了?” 他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 云测库,互联网测评考试与人才管理平台试卷链接:http:/ 息”和“家庭住址”,但情况远没那么简单。事实上,在各泄密渠道的“围追堵截”之下,你的职业和单位地址、教育背景、银行存 款、机动车登记信息,甚至消费习惯、指纹、血型、病史大大小小的个人隐私,很可能早已被“一

9、网打尽”。 “别看消费习惯之类的边缘信息不起眼儿,它可是商家实现广告精确投放的依据。别的基本信息,就更不用说了。”那个不愿 透露姓名的信息买卖业内人士说,在如此旺盛的需求下,信息买卖市场早已将你的信息深度“挖”到极致,“身份证号被泄露也 见怪不怪。” 这足以令人不安。 “骚扰和诈骗电话只是入门级危害,更大的隐患在后面。”王鸿儒以一个律师的视角说,“注册信息被破解,我在网上会不会被 人冒名?有人用我的身份证号挂了失,我的东西不就成了别人的?”他担心的事,有的已经发生。 王鸿儒的朋友李晴最近发现,自己的淘宝账号被“入侵”了。“没有财产损失,但我之前给一个店家的差评被撤了。”即使如此, 她依然忧心忡

10、忡。由于注册的网站太多,为避免忘记,李晴都使用了同一套密码。“现在后怕的是,一旦我的工作邮箱和其他 账号也被入侵了,后果不堪设想。” 李晴对“秘密失守”的担心,绝不限于他一个人。北京大学信息臀理系教授、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周庆山教授告诉 中国青年报记者,这些还只是别人对你隐私信息的“初级利用”。 “冒名办理信用卡再恶意透支,筛选你的银行卡密码划走钱财等,都是威力更大的定时炸弹。”他说。 电信莫名欠费数千元、信用卡无端欠款20万记者发现,类似天上掉下来的账单,已屡见不鲜。而央视“315”晚会曝光的 案件更令人咋舌:多家银行的工作人员以每份十元或几十元的低廉价格,大肆向犯罪分子兜售银行客户

11、的收入、详细住址、手 机号、家庭电话号码,甚至职业和生日等信息,致使犯罪分子筛选出了最有可能的六位银行密码。 不待反应过来,受害人账户中的3000万元,就已不翼而飞。 更让王鸿儒郁闷的是,面对如此明目张胆的信息泄露,连他这个律师也只得忍气吞声。 “对个人信息泄露,鲜有个人起诉的案例。因为诉讼成本太高,1司时,维权手段也不完善。”周庆山教授告诉中国青年报 记者。 记者发现,与王鸿儒作出同样选择的人,是大多数。在2011年底中国青年报所做的社会调查中,有七成受访者在个人信息 遭泄后,选择了“忍耐”。只有三成人会以要求相关网站删除自己的信息、查询谁是泄露者或者举报等方式,作“绵薄的抵抗。 而这一比例

12、,在2012年4月新华网披露的工信部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的调查结果中,降为一成,首要原因是“调查取证困难。” “从民事诉讼的角度看,一般人很难知道自己的信息是在什么时间、地点、以什么方式、被谁泄露的,所以,想要起诉他人泄 露自己个人信息的成本非常高。”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宪法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汉华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表示。 资料5 2012年4月20日上午10时,公安部下达统一行动命令,各地警方迅即行动。当日,湖南长沙警方打掉一个名为“中国资源部, 的信息倒卖团伙,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并查扣多台作案电脑。 办案民警现场打开电脑后,记者看到,其中存储有数百GB的公民个人信息数据,涉及湖南、北京、福建

13、等全国几乎所有省 份,信息内容门类众多,从姓名、电话、住址、房产、车辆到手机通话详单、乘坐航班记录,详细程度令人咋舌。其中最新的 信息还是近日刚更新的。据民警初步估计,该团伙搜集的信息量至少在15亿条以上。 原本有关部门或企事业单位掌握的个人信息,为什么会出现在“像中国资源部这类倒卖信息的团伙,我们称之为数据平台,是 整个犯罪网络的一环。这次行动一共打掉了161个数据平台。”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廖进荣介绍。他一边说,一边给记者勾画出 一 个典型的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网络图:一泄露信息的源头(大量批发信息)买卖信息的数据平台(收一集、加工信息并卖 出)。非法调查组织(购买指定人员信息,用来从 事

14、非法调查等)有需求的客户同时,数据平台之间也存在大量交易、互通有无,这使得不法分子掌握的信息如同滚雪球 一样越滚越大。还有的不法分子既有数据平台,又从事非法调查。 “我们掌握的大量证据显示,泄露个人信息的源头大都是相关单位或部门的内鬼。”廖进荣说在各地挖出的“内鬼”中,有公务 员,也有企业职工,有正式员工,也有临时聘用人员,涉及金融、电信、教育、医院、国土、工商、民航等各个行业。 在警方提供的一张犯罪嫌疑人QQ聊天记录的截图上,记者看到了某家非法调查公司购买各类信息的价格列表: “户籍一条50元; 话单一个月600元,半年的3500元;银行信息一个人500元;车辆信息一条50元; 航班信息一条

15、30元,航班监控一个月300元;手机定位一次350元” 一些犯罪嫌疑人在受访时说,在这个圈子里,干得好的早就“开奔驰、住豪宅”了。 资料6 2012年5月,半月谈社情民意调查中心通过半月谈网进行的一项3046人参与的在线调查发现,有七成网民曾遭遇过个人信 息泄露。其中,有30的网民表示曾多次遭遇此类情况。 对于个人信息泄露的途径,调查发现,银行、保险公司、商场等商业单位是民众认为最有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机构,有1530名 受访者对此表达了担心,占参与调查总人数的51。此外,当前不少网站在用户注册、参与线下活动时要求用户提供个人信 息,也被34的受访者认为是可能造成个人信息泄露的重要途径。 调查显示,公众对个人信息安全的认知和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38的受访者日常并不注意保护个人信息,在网站需要提供个 人信息时不清楚信息收集的目的。 长期关注网络社会问题的中国传媒大学詹骞老师认为,网上个人信息频频被泄露的根源,一方面是由于公民个人的信息保护意 识和能力还不够强,另一方面在于技术和商业利益裹挟在一起,不法分子通过各种技术手段盗取用户的个人信息,背后是商业 利益的驱使。 另外,人们在享受互联网便捷性的过程中,也不知不觉地将个人信息和隐私交换出去,如通过微博和交际网站晒个人的生活细 节等,都存在信息泄露的隐患。 面对个人信息泄露可能给公民人身和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实验/测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