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河北的水变化 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问题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46231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纵观河北的水变化 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纵观河北的水变化 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纵观河北的水变化 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纵观河北的水变化 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纵观河北的水变化 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纵观河北的水变化 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纵观河北的水变化 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问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纵观河北的水变化 初探西部大开发的水 问题摘要:根据河北省 50 多年怎样由丰水省份变为干旱地区、由地下水富省变为超采漏斗区、由洪涝灾害为主变为干旱缺水为主的大量事实,对西部大开发中应当注意的水问题提出了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河北省水变化西部大开发水建议 水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水资源是有限的无可替代的宝贵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济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与发展后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西部大开发,关键在于水。我国西部地区幅原辽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但目前土地虽多却难以利用,资源虽丰却不易开发,空间虽大却不宜居住,其主要原因就是缺水。西北地区是世界干旱

2、缺水和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西南地区山高坡陡,地高水低,水资源虽然丰沛,但开发利用相当困难。水是西部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怎样在西部开发中做好有关水的这篇大文章,许多同志发表了很好的意见。笔者仅从地处海河流域的河北省怎样由丰水变为缺水的变化历程和经验教训,对西部大开发中的水问题谈一些看法。 1 河北省怎样由丰水变成了缺水 河北省北靠燕山,西倚太行,东临渤海,中南部是广阔的华北平原。总面积18.77 万 km2(山地占 61,平原占 39),有耕地 648.4 万 hm2,人口 6674 万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 536mm,且在时空分布上极不均匀,有 70左右的雨量降

3、在 7、8 两个月内。暴雨强度(最大 7 日 2050mm)相当于东南2亚一些国家,干旱程度(水资源量人均 304m3,亩均 208m3)又相当于中东部区,形成了干旱严重、暴雨集中、既有水荒、又有水灾的自然特点,历史上是个水旱灾害频繁的省份。建国 50 年来,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省人民的不懈努力,初步创建了防洪、除涝、灌溉、供水工程体系,使常遇洪水得到有效控制,涝碱灾害大大减轻,灌溉面积成倍增长,城乡供水效益显著,保障了全省社会经济的安全与快速发展。河北省用占全国 0.7的水资源,生产了全国 6的粮食,养活了全国 5的人口,达到近全国 7的国内生产总值。但是这种发展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

4、代价的,是靠每年超采 40 多亿 m3 地下水、大量使用劣质水和大力发展节水来勉强支撑的。现在与 20 世纪 50 年代相比,河北在水环境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1 由丰水省份变成了干旱地区 20 世纪 50 年代河北水量丰沛,年均降雨量612mm,大小河流常年有水,洼淀、湿地很多,平原水井用一根扁担就能提上水来,乘船从天津沿南运河可直达大名金滩镇,沿滏阳河可直达邯郸。因为那时全省年均地表水量达 335 亿 m3,总用水量不足 40 亿 m3,80以上都是生态用水,降雨量也比 80 年代年均多 100 多 mm,因而水量丰沛,气候宜人。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无节制地开发利用水资源

5、,50 年后的今天,河北已由过去的“到处是水、人人怕水”,变为“到处缺水、人人盼水”;出现了河道干涸断流,河口淤积退化,水域锐减,湿地萎缩,环境干化和土壤沙化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改革开放 20 年与 20 世纪 50 年代相比,全省年均自产地表水量由 235 亿 m3 减到 106亿 m3,减少 65;入境水量由 99.8 亿 m3 减到 28.4 亿 m3,减少 71.6;入海水量由 86.4 亿 m3 减到 23.5 亿 m3,减少 72.8,其中海河南系除 1996 年大水外,20年来几乎没有河水入海;水面面积由 1.1 万 km2 减到 660km2,减少 90以上;河道航运里程由

6、3095km,减少到趋近于 0,舟楫之利已成为过去。海河南系地表水消耗利用率高达 90,加上污水灌溉,地表水利用率已达 1001,远远超过了3国际公认 40(对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限度,已经到了“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境地;连全省水量最丰沛的滦河干流,2000 年汛期也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断流现象。近些年来连续干旱,降雨量较常年减少 20左右,干热风和沙尘暴天气也明显增多。 1.2 由涝灾为主变为以旱灾为主 19491964 年的 15 年间,全省年均洪涝成灾 128 万 hm2,1963 年特大洪水,全省 54的耕地、56的人口受灾,洪灾损失是当年全省工农业总产值的 1.2 倍,但年均旱灾面积

7、只有 22.3 万 hm2。19801999 年,年均洪涝受灾面积只有 23.4万 hm2,但旱灾年均面积却增至 127.8 万 hm22;近些年来,每年都有 150200万 hm2 农作物因旱减产,4050 万 hm2 农田由春播转为夏播。1999 年大旱,全省 69的作物受灾,减产粮食 43 亿 kg、经济作物 5 亿 kg,影响工业产值 100 多亿元;一些城市发生水荒,不少村镇实行定时、定量、凭票、按户供水,黄骅市北部 50 多个村群众到邻近的天津市大港区去买水;原已脱贫的又有 2029 个村、196.7 万人因旱灾再次返贫;一些地方的争水、抢水纠纷成了农村一个新的不安定因素。目前河北

8、省一般年缺水 50 多亿 m3,这是影响 21 世纪河北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现在同 50 年代相比,涝碱灾害大大减轻。全省易涝面积已由 186.5 万 hm2 减到 22 7 万 hm2,减少 88;盐碱地面积由 153 万 hm2 减到 20 万 hm2,减少872,在平原、洼地过去一次降雨 50mm 就成灾,现在一次降雨 150200mm不再产生径流。这是平原区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土壤入渗能力成倍增加和排涝工程体系发挥了应有作用的结果。 洪灾的变化,一是同样的暴雨,洪水总量明显减少,经济损失却成倍增加。海4河南系“638”特大暴雨,径流系数是 0.48,全省淹地面积 36

9、2.5 万 hm2,经济损失72.3 亿元;“968”特大暴雨,径流系数是 0.25,全省淹地面积是 154.4 万 hm2,但经济损失却高达 456.3 亿元3。这是由于下垫面情况的变化、防洪工程的作用和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形成的。二是平原灾害减轻,山洪灾害加剧。主要是由于山区人口增加,人与水争地,侵河盖房,围滩造地,采矿、修路等形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剧了山洪、泥石流灾害所致。50 年来我们大搞水土保持,但治理与破坏并存,治理面积虽达 5.4 万 km2,但水土流失面积仍有 6.3 万 km2,比建国初期只减少 1.3 万 km2。同时,平原河道由于淤积和各种阻水障碍的影响,行洪能力

10、已较原设计降低 2050, “968”大水行洪,许多河道出现了“小流量、高水位、多险情”的问题,但由于有水库调蓄、堤防抗洪、洼淀分滞和土壤入渗能力显著增强,平原洪灾也较过去明显减轻。三是城市(包括建制镇)防洪任务加重,内涝灾害加剧。河北省有些城镇和开发区建在洪沥水走廊和河滩地内,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城镇对洪水没有设防,大水一来,难免受灾。建在山区两河交汇处的井陉县城,就是 1996年和 2000 年两次水淹城区。同时城区内部排涝标准偏低(一般只有 23 年一遇),随着城区范围的扩大和地面硬化程度的提高,城区内涝灾害也日益频繁。城区暴雨径流系数已由过去的 0.30.5 增加到 0.60.9;一次降雨

11、超过 80mm 就要发生马路变成排水河道,低洼居民区和厂矿、仓库进水被淹的问题。 1.3 由地下水富省变成了超采漏斗区 建国初期河北省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平原区地下水埋深一般只有 13m,年开采量不足 10 亿 m3,自流井、自流泉遍布全省,如承德的热河泉、保定的一亩泉、邢台的百泉等。近些年每年开采地下水 160 亿 m3 左右,1980 年以来,平原浅层地下水位累计下降 10m,全省已超采地下水约 1000 亿 m3,其中深层与浅层地下5水各占 1/2 左右。平原的自流井、自流泉已经不见,有 2500 多 km2 的地下含水层已被疏干,5000 多 km2 将被疏干,出现了 3 万多 km2

12、 全国最大、世界罕见的地下水开采漏斗区(中心埋深已超过 96m)和与天津、德州两市相连的 4 万多 km2 全国最大的地面沉降区;引起了海水入侵、咸水扩散、水质变坏、土壤板结、地面及建筑物沉降裂缝、树草枯萎死亡、人畜中毒和农作减产绝收等一系列问题。全省有一半人口饮水水质不良,570 多万人出现氟中毒症状。目前,城市供水靠挤占农业用水来保障,农业靠节水灌溉和集雨旱作来维持。由于缺水,原定计划中的许多建设项目难于选址立项,老企业难于发展生产,新的招商引资也受到了影响,每年都有 1/3 左右的农田因旱减产。水环境的不断恶化,是我省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隐忧。 2 河北省水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 河北由丰水省份

13、变为干旱缺水地区和水环境恶化难以逆转的原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有的是在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也有决策者的失误造成的;但主要原因还是先天不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大大超过了本省水资源的承载能力。 2.1 实际用水量超过了本省水资源的负担能力 河北省耕地、人口占全国的56,但水资源总量只占全国的 0.7;降雨量居全国第 23 位,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第 29 位,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社会经济发展用水的迅猛增长,就导致了水资源的日益短缺。全省人口由 1952 年 3272 万人增到 2000 年的 6674 万人,增长 1.1 倍;粮食产量由 772.2 万 t 增到 2551.1 万

14、t,增长 2.3 倍,由缺粮省变成了余粮省;国内生产总值由 40.49 亿元增到 5088.96 亿元,增长 125.7 倍4(不计物价因素),达到了国内中上等水平。全省人均收入也由 1978 年的 114.06 元增到 2000 年的 2478.86 元,增长 21.7 倍4。现在社会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水资源供需失衡、水环境恶化失控、防洪能力与保安要求失调等一系列严重的水问题6也出现了。目前全省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 1/7 和 1/9,远远低于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标准人均 500m3,是受到人口、生态双重压力的极度资源性缺水地区。全省年均水资源总量 203 亿 m3

15、,但平水年可以用上的全部水资源仅有 170 亿 m3;可是全省实际用水量早已由不足 40 亿 m3 增加到 220 亿 m3 以上,比 50 年代增长近 5 倍;1999 年实际用水 224.83 亿 m3(农业占 74,工业占13.7,城镇生活占 3.6,农村生活占 5.2,林牧副渔业占 3.5),是当年水资源总量的 2.1 倍5;还有 19.6 亿 m3 的用水指标支援了北京、天津二市。在南水北调中线生效之前,只能靠发展节水、使用劣质水、超采地下水(1999 年超采 91.37亿 m35)和调整产业用水结构来勉强维持了。 2.2 对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估计过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实际用水量远低

16、于本省可以利用的水资源量,给人以河北的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错觉。直至 80年代初,华北明珠白洋淀已连续干淀,但是,有的国内知名教授、权威还在断言河北并不缺水;地矿部门估算的可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量也比实际高出较多。以致没有提前采取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的措施。 2.3 无序无节制地盲目开发 改革开放初期,有人提出“有水快流”,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经济。这种思想的影响很大,以致在缺水地区争上化工、造纸等耗水多、污染重的工业项目;在山区陡坡开荒,滥砍林木,超载放牧,加剧了水土流失;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继续大量打井。一些专家提出意见,但某些决策人讲:地下水位下降怕什么, “漏斗还能漏到美国去吗!”水利部门提出除人畜饮水外,不要再打深井超采深层水,不能喝了子孙水。有人却说:爷爷都没水了,还管得了孙子!孙子自有孙子的办法,何必为后代担忧? 2.4 水的污染和浪费仍较严重 目前河北省年污水排放量达 20 亿 t 左右,大部分7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湖水域和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