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变的影响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46218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变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黄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变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黄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变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黄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变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黄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变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变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口清8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变的影响(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黄河口清 8 出汊工程的作用及对河口演 变的影响摘要:通过实际查勘、依据多年积累的原型观测资料,分析了清 8 出汊工程对黄河河口、河床演变的作用;解答了入海口门调整的淤海造陆效果、对河口段河道、防洪、流路演变的贡献等问题;论述了黄河河口演变的机制,揭示了黄河河口第三次小循环的形成、发展及黄河河口流路在下半个世纪的归宿;得出了人工干预下的河口河道形成机制;提出了科学地确定黄河口门出汊调整的时机、地点与周期,极大地延长黄河自然演变单循环过程中最有利于行河周期的可能性及人工干预下复循环演变规律的存在性。使人工干预河口演变、延长河口流路使用年限成为可能。 关键词:黄河 复循环演变 淤滩采油 河口治理

2、 1 清 8 出汊工程实施背景及基本情况利用黄河泥沙淤滩造陆,变滨海区的石油海上开采为陆上开采是近年胜利油田滨海区油汽开发的发展战略之一。在清 8 出汊工程预行河海域发现储量 2 亿多吨新滩垦东油藏情况下,胜利石油管理局提出了适当调整清水沟流路入海口门,利用黄河泥沙淤海造陆,变垦东 12 海域油区石油的海上开采为陆地开采的要求。90 年代以来黄河口断流日益加剧,给河道、河口演变带来诸多问题。黄河河口演变的客观形势也要求重新认识河口,采取新的治理对策。实施清 8 出汊工程不仅2是淤滩采油的需要而且为重新认识河口,寻找治理河口新方法提供了契机。清 8出汊工程实施方案经山东黄河河务局详细论证并报请黄

3、委会批准后,于 1996 年汛前实施了人工出汊。该工程 5 月 11 日开工,7 月 18 日完工。工程主要包括(图 1):开挖引河 5.0km;引河断面为梯形,纵比降 1/5000,平面挖深 1.01.3m。在原河道修筑 4.1km 长的截流坝;图 1 清 8 出汊工程示意图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Qing 8 man-made branch project坝顶高出原河道两岸导流堤 0.4m。在引河左岸距引河轴线 1.5km 外,修筑 5.5km长的导流堤。在开挖引河两侧破除原河道左岸导流堤,破除口门 4 个。出汊工程实施后,黄河入海流程较原河道缩短 16.6km。

4、2 清 8 出汊工程的作用2.1 出汊对河口段河道演变的作用2.1.1 出汊河道行水状况及其河道形成机制1996 年黄河入海水沙控制站利津站年水量为 167 亿 m3、年沙量为 4.5 亿 t,分别较多年平均偏小 53%和 50%,该年河口来水来沙仍属枯水少沙系列。清 8 出汊后,当年河口段出现了一次较理想的流量过程,对河口口门段成河较为有利。汊河过流后几天内,利津站流量就超过 1500m3/s;并且该年黄河两次洪峰在河口段汇合,利津站最大洪峰流量达 4130m3/s。汊河行水初期因河口流量较小,水流沿开3挖引河下泄入海;此后随着流量的增大,水流沿引河漫溢,在两侧导流堤之间下泄入海;但主流仍在

5、引河内。当利津站流量达到 2000m3/s 时,截流坝南侧部分被冲开,老河部分过水,过水量约占总水量的 30%。利津站流量达到 2800m3/s 时,洪水沿开挖引河漫溢并冲毁右岸,分别沿引河、老河、导流堤破口处呈三股下泄入海。当利津站流量回落至 1500m3/s 时,因老河截流坝仍未堵复,老河仍有部分过流,此时出汊点以下河道流速均匀,已形成较明显河槽。出汊点下 1km 范围内,河宽300400m,深弘点水深 56m;1km 以下,河槽开始展宽,河宽 12km,深弘点变浅,并且在出汊点以下 9km 处,形成向左的微弯,入海口门处水深 1.1m 左右。整个出汊河段比较顺直,大水过后无分汊现象。出汊

6、工程缩短了入海流程,河口侵蚀基面相对降低,河口段河道发生冲刷。由实测资料计算分析,出汊点以下河道主槽平面冲深 0.5m 以上,同时从出汊点以下的汊 2 河道断面比较图(图 2)可看出:出汊河道主槽河底高程亦明显低于该河段原始地面高程,主槽河宽约为开挖河槽的 2 倍;河两侧出现明显滩唇,滩唇最高点较两侧原始地面高约 1.5m。可见,清 8以下河道形成机制不象清水沟流路改道初期是单纯的淤滩成槽过程。而系在人为干预下与自然演变相结合发展形成的;即河道主槽形成机制为人工开挖引河,河水冲刷下切、拓宽逐渐淤滩成槽而成。2.1.2 由河道冲淤变化看清 8 出汊的作用 近年因河口段连续的枯水枯沙系列、清水沟流

7、路不断延伸,使河口段河道处于连续淤积状态,其表现在河道断面萎缩、河底高程抬高、同流量水位抬升,出现了对河口防洪、防凌不利的局面。清 8 出汊后河口段河道冲淤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4由表 1 所示的出汊前后利津以下河道冲淤变化可知:出汊前利津以下河道冲淤趋势仍是淤积,并且愈靠近河口淤积愈厚,淤积的溯源特征明显。图 2 汊 2 断面横断面比较图Superimposed tracing of the cross-section of branch 21996 年清 8 出汊后,汊河开始行水的 7 月中旬至 9 月中旬,2 个月的时间,利津以下河道全面发生冲刷,其中利津至西河口河段冲刷 830 万 m3

8、,西河口至清 7 河段冲刷 1440 万 m3。西河口以下河道的冲刷强度是利津至西河口之间的 2.5 倍,冲刷厚度也大于西河口以上;溯源冲刷特征明显。当年汛后至 1997 年汛前,利津站水量较小,且断流多次,致使清 8 出汊所引起的河道冲刷渐趋减弱。该阶段利津以下河道保持微冲状态;其冲淤特性仍为溯源性冲刷;根据实际查勘,清 8 出汊缩短黄河入海流程后,潮流影响已上溯到清 6 至清 7 断面间。此间口门段冲刷主要以潮流作用为主。1997 年汛期,利津站水量只有 2.44 亿 m3,沙量仅有 0.0747 亿 t;河口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枯水枯沙年份。致使利津至西河口段河道淤积了 1210万 m3;

9、西河口以下仍冲刷了 1110 万 m3。至 1997 年汛后,清 8 出汊引发的河口段冲刷对西河口河段以下还发挥着作用。1997 年汛后至 1998 年汛前,利津站来水5.43 亿 m3,来沙 0.02 亿 t,因该期严重干旱,河口段引水加大,且有地方部门在清 6 断面以下约 3km 处修的截流坝,基本无水量入海。该阶段利津至截流坝段河道冲淤变化不大;截流坝以下河道因距入海口门较近,在潮流作用下继续表现为5冲刷。1998 年汛期,河口段水沙条件接近 1986 年后的正常年份,利津站水量为 93.6亿 m3,沙量为 3.53 亿 t。该年因在河口段的朱家屋子至清 6 断面间 11km 范围内实施

10、了“挖河固堤启动工程”实验,挖走了 550 万 m3 泥沙,使河口段河道的边界条件在局部发生改变,其对河口段河道冲淤特性有所影响,挖沙河段发生回淤,而其上下河段一定范围内出现冲刷,产生了一定的减淤效果。由于挖沙部位在西河口以上,距河口尾闾尚有 50 余 km,因此其对河口尾闾段影响较小。表 1 清 8 出汊前后利津以下河道冲淤变化Lijin cross-section downstream erosion-deposition changes along the Qing 8 man-made river branch时段冲淤量(万 t)冲淤强度(万 t/km)冲淤厚度(m)利津至西河口西河口

11、至清 7利津至西河口6西河口至清 7利津至西河口西河口至清 71995.101996.5404900.8411.80.010.061996.51996.9-830-1440-17.5-40.5-0.19-0.221996.91997.57-50-30-0.10-0.06-0.01-0.011997.51997.101210-111025.51-31.150.27-0.141997.101998.5-20-20-0.42-0.56-0.004-0.00381998.51998.10132-363.16-0.790.03-0.0061886.51998.10442-26369.32-57.90.1

12、0-0.38表 2 利津、一号坝、西河口、丁字路口站 19901998 年 2000m3/s 同流量水位表Water-level list of discharge-2000m3/s at sta.Lijin、Yihaoba、 Xihekou and Dingzilukou from 1990 to 19989年份利津(m)一号坝(m)西河口(m)丁字路口(m)1990.1012.6510.168.281991.1012.7410.238.275.32101992.1013.0010.398.535.621993.1013.3210.858.935.951994.1013.2910.748.9

13、55.741995.1013.4410.949.036.04111996.1013.1110.478.425.071997.1013.10水 小 无 资 料1998.1013.1210.58.404.752.1.3 由同流量水位、河势及河长变化看清 8 出汊的作用由表 2 知:19901995 年利津以下各站同流量下水位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出汊后河口段同流量下水位均呈现下降趋势。1996 年汛后相应于 2000m3/s 流量的水位四站较 1995 年 10 月分别下降了 0.33m、0.47m、0.61m、0.97m。同流量水位下12降幅度呈下大上小之势,亦说明清 8 出汊工程实施后河口段河道冲

14、刷的溯源特性。溯源冲刷的范围在西河口以上,约 50km。 “96.8”洪水在黄河下游造成大漫滩,各河段超过或接近历史最高水位情况下,河口段没有发生较大范围的漫滩,洪峰流量相应水位较常年有所降低,其与清 8 出汊工程的实施有直接关系,减轻了河口地区防洪压力。1997 年河口段来水来沙且断流天数多,其对延续河口段河道的溯源冲刷极为不利。至 1998 年利津以下各站 2000m3/s 流量级的水位利津至一号坝开始缓慢抬升,西河口以下仍保持下降趋势;其与 1998 年实施“挖河固堤启动工程”所产生的减淤效果有一定的关系。显然不利的水沙条件使清 8 出汊引发的河口段河道冲刷在逐渐减弱,影响范围逐渐减小。

15、清 8 出汊人为控制了河口段河势。其对稳定河口段河势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90 年代以来清水沟流路河口段河势开始呈现不稳定性,每隔一两年就要发生一次或大或小的摆动。清 8 出汊后,入海泥沙基本保持一定的方向,河口段河势稳定,河长延伸较快。1996 年 7 月引河行水至同年 11 月,河口段河长延伸了近 9km,西河口以下河长达 55km;1997 年,因河口段水小沙少,且入海口门已延伸至水深较深海域,河长没有继续延长,与 1996 年相比,还略有蚀退;1998 年虽然河口水沙维持一定的数量,因入海口门凸入海中,口门畅通,口门外水深较大,潮流作用较强,河长变化较小,西河口以下河长约56km。由于影

16、响河口段河道演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单靠调整河道边界条件使河道演变向有利的方向发展是暂时的。必须以有利的水沙条件配合和加大河口治理的措施,才能达到长期的效果。2.2 清 8 出汊工程对河口滨海区演变的作用2.2.1 出汊前滨海区演变特征原口门海域因始于 1988 年汛前的河口截支强干、工程导流等治理措施,入海13泥沙基本保持单一入海之势,沙嘴处咸淡水快速混合絮凝,大部分泥沙淤积沉降在口门附近,使河口快速延伸、拦门沙坎顶抬高、拦门沙以内河道形成负比降。径流受壅水作用,摆动点大多发生在拦门沙以内河道,使河口口门方向每年甚至每次较大洪水都发生变动。由实测资料可知,入海泥沙最大淤积中心发生在口门及拦门沙区域,河口沙嘴沿着淤积中心轴线发育延伸。近口门 50km2 左右区域内,淤积泥沙量占近海泥沙淤积量的 70%以上。距离口门此范围以外广大区域泥沙只是轻微淤积,年均不足 0.5m,而且距口门越远,淤积程度越轻。孤东油田以南附近海域系清 8 出汊预行河海域,该海域位于原口门西北 18km处。从黄河入海泥沙分布规律知,入海泥沙只能影响淤进两侧海岸不足 20km 范围,因此,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