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研究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46209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研究(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的研究摘要:本文根据 1954 至 1999 年间的 16 个高洪典型年的长系列实测水位流量资料,采用单值化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和非恒定流水位流量关系模型的比较对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下荆江系统裁弯后,螺山水位流量关系逐渐左移,同流量下水位逐渐抬高;螺山断面的泄流能力已发生显著变化。 关键词:非恒定流 水位流量关系 综合落差指数法 可比性 泄流能力 变化 1 前言近年来,长江流域连续出现了大洪水,城陵矶上下河段,洪峰水位连年超历史纪录,在来水量小于 1954 年洪水来量的情况下,洪峰水位却大大高于 1954 年最高洪水位,其控制水文站螺山水文站

2、,1998 年创下了 34.95m(冻结吴淞基面,下同。 )的历史最高水位记录,高出 1954 年最高水位 1.78m 之多,而洪峰流量却比 1954 年洪峰流量少 11300m3/s。近几年螺山站洪峰水位、流量与 1954 年的情况详见表 1表 1 螺山站近年洪峰水位、流量与 1954 年洪水的比较年 份19541996199819992年最高水位 Z/m33.1734.1834.9534.60年最大流量 Q/m3s-179900675006860068500注:表内水位为水文站实际观测值未作断面换算。2 螺山附近河道概况和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主要影响因素 21 螺山附近河道概况螺山河段上段城

3、螺河段长 30.5km,沿岸受城陵矶、白螺矶道人矶、杨林矶龙头山以及螺山鸭栏等天然节点控制,河床分汊,河道稳定。下段新堤河段,主要受下游赤壁山节点控制,但因节点间距离较长,对水流的控制作用较弱,水流出螺山后河道逐渐加宽,主流摆幅较大,河床多段呈散乱宽浅,为边滩、潜洲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自 1994 年实施界牌河段整治以来,边滩、新淤洲等成型淤积体淤高完整,河道趋向稳定。本河段的地理位置特殊,上接长江中游蜿蜒曲折的下荆江河段与洞庭湖出口的交汇处;下有陆水及长江第一大支流汉江入汇。洞庭湖的调蓄以及下游支流的涨落水流对该河段的水位流量关系有一定影响。尤其本世纪以来下荆江发生的几次自然和人工裁弯,河

4、长缩短太多,加速三口萎缩,引起了江湖3关系的调整和本河段水沙条件和河势的变化。2.2 螺山水文站的基本特征螺山水文站位于湖北洪湖市境内,控制流域面积 1294911km2,中、高水位时河段顺直长约 2km,测流断面呈 W 型,断面冲淤变化较大,主泓位置历年来有所摆动。该站水位流量关系主要受节点控制,螺山和鸭栏矶出露的基岩及下游 30 km 右岸赤壁山对该站水位流量关系起不同程度的控制作用。螺山站历年水沙情况变化,见表 2。表 2 螺山站水沙统计表时 段含沙量(kg/m3)平均流量(m3/s)平均径流量(亿 m3)平均输沙量(亿 t)195419580.5792150068013.8141959

5、19660.6562000063204.11196719720.6862000063124.31197319800.7302010063434.63198119880.7612010063344.825198919950.5562060064953.67可以看出,1954 年至 1988 年螺山站含沙量逐时段增加。下荆江裁弯后,含沙量增加值相对较大。2.3 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螺山站所处河段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该站水位流量关系影响因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a、断面和河段的冲淤变化及河势调整;b、洪水涨落率影响;c、下游堤防、洲滩变化及分洪和下游变动回水的顶托影响等。现就各因素的影响情况分

6、述如下。2.3.1 断面和河段冲淤自 1954 年以来螺山站断面一直处于不稳定的变动之中。19541966 年该站的水位面积曲线呈左移趋势,19661976 年变动不大,1976 年以后左移趋势更加明显,至 1986 年淤积达到极点。1987 年后开始冲刷,至 1996 年基本接近 5060 年代状态,随后又呈现淤积状态。说明自下荆江裁弯以后,螺山河段淤积明显。从螺山断面的冲淤过程,可以初步推断荆江裁弯引起的江湖关系的调整和对下游河道的影响正在向螺山以下河段推进,螺山以下附近河段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仍将以淤积为主。90 年代城陵矶至螺山水位落差的减少以及螺山至龙口水位落差的增加,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

7、螺山至龙口河段内淤积发展的可能性。2.3.2 洪水涨落和回水顶托历年螺山站中高水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均呈不规则的时序型绳套曲线,同一水位下流量差一般为 2030%,最大可达 50%以上;在流量为 50000m3/s 时,水位变幅6可达 12m;当水位为 33m 时流量变幅为 1000015000 m3/s。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洪水的涨落和下游回水的顶托。当洪水来源主要系洞庭湖来水时,因长江底水较低,洪水涨落影响较荆江来水要大;当上游来水与螺山以下区间洪水(如陆水、汉江以及螺山以下电排站排涝入江的水量)遭遇时,顶托影响加剧,从而使水面比降减少,流速降低,水位抬高。根据 5090 年代城陵矶(七里

8、山)、螺山、龙口三站水位落差变化的分析,发现三站落差的变化呈现以下趋势:城陵矶螺山河段,60 年代与 50 年代比较逐渐增大,螺山站水位高于 29m 时增大幅度在.m 左右,水位 29m 以下时增幅为 0.15m 左右;7080 年代与 60 年代比较水位 29m 以上基本一致,而水位 29m 以下增大约0.15m;90 年代较 80 年代减少约 0.15m,与 60 年代相当。而螺山至龙口河段,5080 年代高水落差基本稳定,低水(水位 29m 以下)6080 年代较 50 年代有明显增大,平均增幅在 0.20m 以上;90 年代各级水位均有偏大趋势,增幅为 0.10m左右水面落差的这一变化

9、趋势无疑对水位流量关系会产生影响。 3 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分析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所呈现的复杂的多值关系,使得次洪与次洪、年际与年际之间缺乏可比性。要水位流量关系在次洪、年际间具有可比性,必须将各种因素影响的水位流量关系转换到同一基础上,亦即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综合落差指数法来探求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天然河道的洪水演进可用圣维南(St.Venant)方程组描述。由圣维南非恒定流动7量方程作适当变换并忽略惯性项( )后,可得:以上式中 Q 为流量;K 为流量模数;S0 为稳定流比降;h 为水深;x 为距离;V 为流速;t 为时间;g 为重力常数。对于两固定断面而言式中:Z 表示

10、两固定断面的水位差;L 为两固定断面的间距。以式(2)代入式(1),则有由于 K 与水深为单值关系,而 L 为常数,故 K/L0.5 也与水深成单值关系,令即可导出落差指数法的理论公式,即式中 q 称单值化流量(或流量校正因素)。8上式中落差指数 0.5 是理论值,当水面线不是直线而是曲线时,尤其当两固定断面距离较远时水面线比较明显地表现为曲线,欲使曲线落差逼近直线落差,式(4)的处理不一定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经验性地将式(4)表示为:此即落差指数法的基本公式。实践证明,式(6)较式(5)处理方法更灵活,效果更好。螺山站上距洞庭湖出口七里山 30.5km,下游 61km 有龙

11、口水位站(1986 年下迁8km 并更名为石矶头水位站)。采用综合落差指数分析时,综合落差公式为 Z=aZ1+bZ2式中:Z1 为七里山至螺山站落差,表示涨落影响;Z2 为螺山至龙口站落差,表示回水顶托影响,其中 1986 年以后以石矶头水位换算至龙口;a、b 表示两河段落差的权重,在一定意义上可把 a 看作考虑涨落影响的权重系数,b 可看作考虑回水顶托影响的权重系数,在计算时一般取 a= L2 /(L1 +L2 )、b= L1 /( L1 +L2 ),其中 L1、L2 分别为七里山至螺山、螺山至龙口的间距,本次分析取a=0.67、b=0.33。资料采用年限为 19541999 年,并划分为

12、6 个时期即:19541966 年、19671976 年、19771981 年、19821986 年、19871993 年、19941999 年。每个时期按年最高水位从高到低选 14 个典型年。具体年份为:1954、1956、1957、1964、1968、1969、1970、1973、1976、1980、1982、1983、1991、 1996、1998、1999 共 16 年。3.1 水位单值化流量关系变化通过 16 个典型年资料计算机逐层统计识别优选,使各年 Zq 关系拟合最佳。发现综合落差指数年际间变化较大,5080 年代其值在 0.61.1 之间变动,进入 90年代以后逐渐衰减,至 1

13、9961999 年其值在 0.30.5 之间。综合取 =0.5,各典9型年 Zq 关系拟合较好,符号、适线、偏离数值检验合理,各年水位单值化流量关系测点标准差在 4.047.68%之间,单值化流量测点对单值化线相对误差小于10%的测点占全年测点总数的比例为 80100%,符合水文年鉴编印规范单一曲线的定线标准。将各年 Z关系点绘在同一图上,可以看出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年际间变化较大。与 1954 年关系线比较,除 1956、1957 年关系线外,6090 年代关系线系统偏左,且逐年代左移。该站水位流量关系变化总的趋势是:同流量级水位 90 年代比50 年代明显抬高,同水位级泄流能力 90 年代比

14、 50 年代明显降低。为进一步分析同流量级水位的抬高量和同水位级泄流能力的减少量,根据各水位级和流量级七里山至螺山、螺山至龙口可能出现最大、最小和平均落差,按各个时期的平均线比较推算出各流量级水位的变化量和各水位级泄流能力的变化量,并将计算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可以初步得出螺山站水位流量关系的变化规律:(1)随着流量的增加水位抬升变化量逐渐减少,但同流量级水位抬升量有逐年增加趋势,且水位的抬升变化以 19671981 年最为显著,1982 年以后流量40000m3/s 以下水位抬升趋于平缓,流量 40000m3/s 以上 1994 年以后抬升变化量加大。若按各个时期分析样本年份的平均线比较,1

15、9941999 年与裁弯前对比30000m3/s 以下对应平均落差时水位抬高量在 1.56m 以上;3000040000 m3/s 水位抬高量为 1.561.31m;4000050000 m3/s 水位抬高量为 1.311.17m。(2)螺山断面的泄流能力已发生显著变化,19541981 年减少较多,19941999 年与裁弯前比较,水位 2533m 按平均落差计算泄流能力减少 55006130 m3/s 左右;水位 20m 泄流能力减少 3360 m3/s 左右,但该水位级自 1987 年以后泄流能力较 80 年代初略有增加。103.2 非恒定流水位流量关系变化动量方程式(1)在一定程度上表

16、征了非恒定流水位流量关系的基本特性。模型主要受控于洪水特性(包括水位的高低变化、洪水的自然涨落和变动回水的顶托)和河道的边界条件,可以近似地认为是自然洪水特性和河道边界条件在水位流量关系上的映射。对式(1)作适当变形后,按参考文献6的算法,以螺山站 16 个典型年按年度划分的非恒定流水位流量关系。各年拟合精度较之单值化处理的精度有较明显的提高,水位流量关系测点标准差在 3.275.75%之间,点对线相对误差小于 10%的测点占年测次总数的比例为 92.73100%。1954 年洪水是长江近百年来具有代表性的洪水,且已作为长江中下游防洪规划的典型年。在目前的河道条件下,若重演 1954 年的水位,水位流量关系和河道的泄流能力将会如何变化呢?这是许多人十分关心的问题。以 1954 年七里山、螺山、龙口三站的水位过程输入各典型年非恒定流水位流量关系模型,推算出相应的流量过程并转换为水位流量关系曲线后与 1954 年模型实际推算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进行比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