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中学习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42660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体验中学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在体验中学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在体验中学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在体验中学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在体验中学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在体验中学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体验中学习(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克和千克教学案例陕西省商州城关小学 曹海燕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过程。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在“克和千克”教学中,笔者以“课标”精神为指导,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以“数学活动”为主体和主线,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统一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让学生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成功的喜悦,

2、增强信心,从而达到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目的。 关键词:体验 学习 发展正 文:一、案例背景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是后面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还缺乏认识,而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

3、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而对于重量的本质关注则较少。而且“克”这个单位比较小,学生缺乏感受与体验。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 1 克和 1 千克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二、情景描述(一)在游(一)在游戏戏中感知中感知师: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生:(兴奋地)喜欢。1背一背。师:我们来玩一个背一背的游戏,请三位同学上来,其中的一位背一背另两位同学,然后把自己的感觉告诉大家。 (找一位又高又瘦和一位又矮又胖同学当模特)刘文博背先王乐原。刘文博再背杨浩鑫。 (全

4、班同学大笑)师:告诉大家你的感受。刘文博:王乐原轻,杨浩鑫重。师:为什么王乐原比杨浩鑫高这么多,你却感觉王乐原轻,杨浩鑫重呢?刘文博:我背王乐原的时候,轻轻一下就背起来了,背杨浩鑫的时候,我使了很大的劲,背了三次才背起来,还差一点把我压得趴下了。师:看来我们的身体是有轻重之分的。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自己身边物体的轻重?生:(齐声)想。2掂一掂。师:请同学们一手放铅笔,一手放数学书掂一掂,把你的感受在小组里说一说。生 1:数学书重,铅笔轻。生 2:我的铅笔放在手中就好像没放东西一样。师:看来物体也是有轻重之分的。那么,你们知道可以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生 1:斤,公斤。生 2:克、千克还有

5、两。生 3:还有吨。师:大家说的真好!斤和公斤是我国特有的质量单位,而克和千克是国际质量单位,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克和千克)(二)在(二)在实实践中体践中体验验1联系生活,找克和千克。师:大家都在哪里见过克和千克呢?生:在食品袋上。生:在牙膏盒上。生:在油桶和饼干盒上。师: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学的知识就是从生活中来的。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看看吧。(课件显示)洗衣粉袋上写着“2 千克超值家庭装”,白砂糖的袋子上写着“净含量:500 克”,牙膏盒上写着“净含量:140 克”,米袋上写着“净含量:25 千克”。师:你有什么发现吗?生 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后面是“千克”。生 2:

6、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大家观察的真仔细!2感知质量单位克。(1)感知 1 克。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大概了解了克和千克,那1克到底有多重呢?生:(摇头)不知道。师:一枚2分的硬币大约就有1克重,那么请大家用手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生1:我感觉2分硬币非常轻。生2:放在手里好像没有一样。师:那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大约是1克?生1:一个图钉。生2:一粒纽扣。生3:一颗彩虹糖。生4:一粒大一点的花生米。(2)感知5克、10克。师:请大家把5枚硬币放在一起,现在多少克了?生:5克。师:10枚硬币放在一起是多少克呢?请大家在小组里轮流掂一掂,说一说对5克、10克的

7、感受。(3)感受他克数。师:每个小组都有一些物品,请大家先掂一掂,估计它有多重,再看看上面的克数,看谁估计的准确?生估计一袋方便面,一袋牛奶,一袋盐的重量。2.感知质量单位千克。(1)探究1千克和1000克的关系。师:这一袋盐是500克,两袋有多重呢?生:1000克。师:你是怎样算的?生:500克+500克=1000克。师:为了方便,人们就约定,当满1000克的时候,就可以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也就是1000克=1千克,他们虽然单位不同,但重量相等。(2)感知1千克。师:请大家把两袋盐装在袋子里,用手拎一拎,说说对1千克的感觉。学生小组活动,交流感觉。生1:1千克比1克重多了。生2: 1千克比

8、较重。师:我们已经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你能说一说生活中的那些物品大约是1千克吗?生1:一个足球。生2:一个哈密瓜。生3:弟弟的书包。(3)估测自己书包的轻重。师:大家的书包有多重呢?请大家先拎一拎,再估一估。生活动。师:大家想不想知道自己自己到底估的准不准呢?生:(齐声)想。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生:用秤称。3.认识秤。师:秤也是一个大家族,今天老师也收集到一些秤的图片,请大家看一看你都认识在秤的家族中你都认识谁?在哪里见过它?(课件出示秤的图片)生 1:我在超市里见过电子秤。生 2:我在批发水果的地方见过磅秤。生 3:我在菜市场见过盘秤和杆秤。生 4:我家里有弹簧秤和体重秤。现在大家用你手中

9、的弹簧秤称一称自己的书包。生活动。(三)在(三)在应应用中用中发发展展1. 说出下面的物品各重多少克。2.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150( ) 4 ( ) 450 ( ) 100 ( )3.聪聪给奶奶的一封信。师:老师这里有聪聪给奶奶写的信,请同学们认真阅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奶奶:您好,我已经8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45克,每天早上能吃掉60千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袋,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 。4.1千克棉花和 1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四)在(四)在总结总结中内化中内化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生:

10、我知道了了重量单位有克和千克。生2:我知道了称比较轻的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克做单位;称稍重物品的重量时常用千克单位。生3:我知道了1千克=1000克。(五)在拓展中升(五)在拓展中升华华先帮父母估一估购买物品的的质量,再称一称。三教学反思三教学反思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 ”依据“课标”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教

11、学活动是教、学合一的活动。让生活走进数学,让数学贴近生活,让学习成为实践、感知、体验、领悟的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就在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一、在生活情境中在生活情境中发现发现知知识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游戏是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它与教学内容巧妙的结合会像吸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扩展了学生的学习思维能力。在课一开始,我通过背一背、掂一掂游戏

12、活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是学生初步体验到物体有轻重之分先唤起学生这种意识。这样的设计,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活动之中,理解数学、享受数学、获得数学。 二在二在动动手操作中感受知手操作中感受知识识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活动是认识的基础,智慧从动手开始。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发挥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让“做数学”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的基础和纽带,成为课堂发展的原动力,体现了新课程“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

13、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学理念。课堂上有多次的体验活动,如看一看、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学生由最初的表象“1 克很轻”、“1 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初步建立 1 克和 1 千克的质量观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3.在在实实践体践体验验中升中升华华知知识识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实

14、践证明,学习者不实行再发现或“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运用了。如同学们在感受了 1 克有多重之后,我进一步让学生感受了 5 克、10 克,又设计学生估一估生活中的物品的重量,称一称自己书包的重量等活动,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最后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把我们的数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联系起来,是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巩固和升华质量的概念。参考文献:数学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专家点评:这是一堂生动地操作实践活动课!在这堂课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了,不再是传统教学中的“教教材”,而是主动寻找教材中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有机联系为切入点,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成活生生的生活现实,增强了学生对数学内容的亲切感。在这节课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凸现了,真正亲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乐趣中升华了对克和千克的理解。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活中乐、活中学、活中悟、活中索”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教学活动是教、学合一的活动。点评人:杨红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