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自然地理专题

上传人:kms****20 文档编号:37641232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自然地理专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自然地理专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自然地理专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自然地理专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自然地理专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自然地理专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自然地理专题(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地理专题自然地理专题”学习指导学习指导一、重要知识点归纳一、重要知识点归纳圈 层 重要概念 基本规律、原理 备注 大气圈 逆温层、气温、气压、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反射、散射、等温线、等压线、等压面、水平气压梯度力、气旋、反气旋、热力环流、大气环流、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气团、锋面、锋面气旋、高压脊、低压槽、冷锋、暖锋、准静止锋、温室效应、热岛效应、酸雨 对流层气温变化规律、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大气对地面的保温过程、气温变化的规律(时间变化、空间变化)、大气环流规律、季风环流规律、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气旋及反气旋对天气的影响、气旋锋面及其影响下的天气

2、、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降水的分布规律 水 圈 水循环、水平衡、水圈、盐度、洋流、寒流、暖流、河流的补给、冰川、地下水、含水层、隔水层、潜水、承压水、自流水、水资源 三种水循环、水平衡原理、世界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渔场分布规律、河流补给规律、世界及中国水资源分布规律 岩石圈 岩石圈、地壳、软流层、岩石、矿物、矿产、矿床、地质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水平运动、升降运动、地质构造、褶皱、断层、地垒、地堑、背斜、向斜、地形倒置、板块、生长边界、消亡边界、地热、火山、地震、震级、烈度、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地层、化石、地质年代 地壳结构特点、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板块构造学

3、理论、地震火山地热分布规律、各种外力及地表形态的形成规律、地壳演化史规律 生物圈 生物圈、生态系统、生态平衡、食物链、食物网、自然带 生物对地理环境形成的作用规律、植物的指示作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规律、生态平衡规律、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1自然地理着重介绍此四大圈层;2各圈层都是从静态、动态两方面入手分析;3静态圈层分析思路是:圈层的组成和结构;动态的圈层研究思路是:运动的原因、运动的形式、运动的结果。4大气圈是历年考试的重点 二、学习方法建议二、学习方法建议1.重视概念学习重视概念学习概念是单元知识的核心,如同生命体的细胞,是组成知识体系的基本单位。概念是对规律的高度抽象、概括,字面

4、上读懂的概念,对其所包含的内在意义并不一定就清楚。因此,每学习一部分知识,首先要重视对其中概念的解读。概念学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读懂字面意思;第二,分析概念形成的背景;第三,研究概念的适用范围;第四,联想生活实际,迁移应用概念。比如:气旋这个概念,初学会很陌生,首先阅读字面意思低气压又叫气旋;第二步就要分析,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这个概念:等压线闭合的低气压区,水平方向空气旋转运动(怎样的旋转方向要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获得),垂直方向空气上升,这样的立体空气旋涡,很象江河中的旋涡,就人为的定义为气旋;第三步明确它的适用范围:闭合等压线形成的低气压区的空气运动,是局部空气的运动

5、形式,是既有水平、又有垂直方向上的旋转的立体空气柱;最后将此概念与实际结合,联想这种空气涡旋可能出现的地区,出现的强弱,引起的特殊天气:寒潮、伏旱、台风、龙卷风等。经过这样的理解,这个概念就彻底吃透并牢牢记住了。有的同学,学习概念,常因为感到枯燥而想走些学习的捷径,采用的方法是,机械的将字面的定义死背下来,考试时套用。这样的学习是很不可靠的,比如,死背下来“低气压又叫气旋”,容易造成很多的误解,诸如将低气压与气旋混为一谈、不理解气旋是局部的空气运动、不理解气旋是立体的空气运动,不理解空气旋转方向的原因等,这样在应用概念时,很难准确。再提醒同学们一点是:对一个概念的理解,不仅要从理论上理解,更要

6、重视概念的实际意义,把概念应用到实际中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是学习概念的最终归宿。这要求同学们平时应注意积累尽可能丰富的生活经验,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常常可以帮助你有效的理解新概念。这样,概念可以学活,学以致用。2.重视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本质分析重视对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本质分析如同学习概念一样,对基本规律和原理的学习也是切忌死记硬背。由于基本规律、原理的实际应用价值更大,对其的本质分析,要注重使用范围、形成原因以及原理的多角度应用等方面。比如:盐度分布规律,面对马鞍型的分布规律曲线,学习时,不能只局限在记住结论,而是要对曲线的每一个转折点进行分析,挖掘原因,迁移应用。这样才可以把死的规律活用。

7、3重视知识结构的建立重视知识结构的建立任何知识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对知识的记忆理解,最重要的是找到知识间的联系,建立知识结构是最好的梳理知识的方法。知识结构的形成实际就是知识系统的,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知识应用的迁移力最强,记忆的效率也最高。知识结构建立方式很多,经常用到的如建立知识间的因果系统联系、进行知识对比等。比如下面的例子:把海陆位置对我国大气环流的影响,建立起特殊天气信息网络,解决问题:1填写下列数码所代表的气压和气团名称: 2填写下列数码所代表的特殊天气或自然灾害名称: 3海陆位置影响大气环流,形成特殊天气或自然灾害,说明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参考答案参考答案】1 阿留申 赤道

8、北太平洋 极地大陆 热带海洋2 寒潮 暴雨 台风 水旱以上问题,就是把海陆分布打破了气压带及大陆东部的风带的带状分布这种自然界的规律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的天气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用系统的结构表达出来,便于我们理解知识间的相互关系,并使对现实问题的解读更加容易。再如:列表进行相关知识的对比归纳常见大气污染物如下表所示:污染物 一次污染物 二次污染物 含硫化合物 SO2、H2S SO3、H2SO4、硫酸盐、硫酸酸雾 氮氧化物 NO、NH3 N2O、NO2、硝酸盐、硝酸酸雾 碳化合物 CO、CO2 碳氢化合物 C1C5化合物、CH4 醛、酮、过氧乙酰硝酸酯 卤素及其化合物 F2、HF、Cl2、HCl、C

9、FCl3、CF2Cl2 氧化剂 O3、自由基、过氧化物 颗粒物 煤尘、粉尘、重金属微粒、石棉气溶胶,酸雾纤维、多环芳烃 放射性物质 铀、钍、镭等 大气污染物的增加,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为:“温室效应”、酸雨、臭氧层空洞。此三方面危害,也成为目前危害最大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具体解释如下:大气中的污染物质二氧化碳、甲烷、氮氧化物等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短波紫外线辐射,同时吸收地球发出的长波红外线辐射。由于空气中这些污染物质含量的增多,会使地球表面的入射能量与逸散能量之间的平衡遇到破坏,导致地球表面温度上升,引起全球“温室效应”,城市空气的污染,又会形成“热岛效应”,引起温度带和降水带的移动,对

10、农作物产生一定的影响。大气中的酸性污染物质,如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氧化物等。在降水过程中溶入雨水,使其成酸雨。酸雨不仅危害水生动、植物,而且还会使土壤酸化,损坏森林,腐蚀建筑结构、工业装备、动力和通讯电缆等设备,还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目前,我国酸雨危害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 40。含溴和氯的人造化学污染物(如氟里昂)及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的排放,能强烈地破坏臭氧分子。“氟里昂”受到太阳紫外线的照射能分解成溴原子和氯原子,每个溴原子或氯原子能破坏大约 10 万个臭氧分子。臭氧层的破坏,致使太阳紫外线直接照射地面,损坏人体皮肤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导致皮肤癌,还能引起兴化角膜炎、白内障等眼病,还可

11、抑制人类和动物的免疫能力,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紫外线还能对农作物、海洋浮游动、植物和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因此,保护地球的外衣大气不受污染已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例 3,把零散的知识,归类整理。如:气象气候灾害的含义和种类全球大气在不停地运动,使得大气中的动能、热能等能量不断地积聚或释放,从而构成了各种气象事件。其中有些气象事件所产生的天气现象,如大风、暴雨、暴雪、低温冷害、高温、雷电等,会对人类生存、社会和经济发展造成威胁和损害,这就是气象气候灾害。全球影响较大的气象气候灾害主要有:寒潮、低温冷害、冰雹、龙卷风、暴雨、干旱、热带风暴等。其中暴雨往往可以导致洪涝灾害,伏旱又常与热浪(高

12、温、酷热)联系在一起。在前面各自然地理单元的学习指导中,已经给同学们总结归纳过详细的知识结构,综合复习中可以经常应用。4注重区域地理为落脚点的自然地理学习注重区域地理为落脚点的自然地理学习系统的自然地理规律都是依托不同区域表现出来的。学习自然地理规律的目的很重要的方面也是为了进行不同区域的特点认定,从而更客观的去评价区域差异,寻找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因此,学习自然地理规律一定要重视将其落脚到具体区域的应用。应用的方法是:第一,任选某个区域,进行区域位置认定;第二,根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进行区域气候类型、自然带、土壤等地带性规律的分析;第三,根据板块位置、地形位置,进行区域非地带性特点的分析;

13、第四,进行区域自然地理特点的评价包括优势劣势两个方面;第五,提出区域发展策略。以上五步,是区域地理与自然地理系统结合学习的一种思路,可以通过实践进行训练并进一步补充、完善。三、提供一些补充学习材料三、提供一些补充学习材料1大气污染与空气质量周报大气污染与空气质量周报空气污染指数及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仅供参考)空气污染指数(API) 空气质量级别 空气质量状况 对健康的影响 对应空气质量的适用范围 050 优 可正常活动 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它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 51100 良 可正常活动 城镇规划中确定的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 101200 普通长期接触

14、,易感人群症状特定工业区 (轻度污染) 有轻度加剧,健康人群出现刺激症状 201300 不佳(中度污染) 一定时间接触后,心脏病和肺病患者症状显著加剧,运动耐受力降低,健康人群中普遍出现症状 300 差(重度污染) 健康人除出现较强烈症状,降低运动耐受力外,长期接触会提前出现某些疾病 从周报从周报“看空气质量看空气质量”仔细观察媒体公布的空气质量周报,会发现主要公布的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这三项指标。这是因为,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防治重点,当前对人类生命威胁最大的是以上三项指标,它们分别指小煤烟、汽车尾气和降尘的污染状况。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的三项指标城市空气质量周报的三项指标总悬

15、浮颗粒物:这是大气降尘的主要污染指标。大气中的总悬浮颗粒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气、建筑扬尘、交通尾气、物质燃烧等。它含有可损害神经系统的铅、汞、锰等,还有致癌物苯并芘、砷、铬等。总悬浮颗粒能吸附有害气体、液体、细菌等。目前,许多国家对粒径小于 10 微米不能被人的上呼吸道所阻挡的可吸入性颗粒(即 PM10)非常重视,尤其是粒径小于 2.5 微米的可吸入性气溶胶(即 PM2.5)。这种气胶微粒被吸入人体后,会渗透到肺部组织的深处,可引起支气管炎和肺癌等病变。限于监测技术,除上海现已开始监测 PM10 外,我国各个城市普遍监测的只是总悬浮颗粒 TSP。在 1996 年修订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已增加

16、了 PM10 的控制标准,但考虑到对人体健康危害最大的是 PM2.5,我国即将制订新的标准,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的身心健康。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排放引起。二氧化硫在大气中会氧化而形成硫酸盐气溶胶,毒性将增大 10 倍以上,它将会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导致胸闷。眼睛刺激、呼吸困难,甚至呼吸功能衰竭。在此环境下的降水便是酸雨,它会使水质及土壤酸化,从而导致鱼类和植物大量死亡。二氧化硫曾是一些发达国家在工业发展时期的主要污染物。被列为世界八大公害事件的比利时马斯河谷、美国的多诺拉等烟雾事件,均系二氧化硫严重污染所致。我国是燃煤大国,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硫居世界前列,所以对二氧化硫及其次生污染的防治必须加大力度。氮氧化物:主要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主要由机动车尾气造成。它对人们呼吸器官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