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希望高中梁德林)论推导教学法在高三地理备考过程的应用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37893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希望高中梁德林)论推导教学法在高三地理备考过程的应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广西希望高中梁德林)论推导教学法在高三地理备考过程的应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广西希望高中梁德林)论推导教学法在高三地理备考过程的应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广西希望高中梁德林)论推导教学法在高三地理备考过程的应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广西希望高中梁德林)论推导教学法在高三地理备考过程的应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西希望高中梁德林)论推导教学法在高三地理备考过程的应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希望高中梁德林)论推导教学法在高三地理备考过程的应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推导法在高三地理备考过程的应用广西希望高中 梁德林摘要:随着课改深入,地理学科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时效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也由原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片面时效观逐渐向素质课堂的全面时效观转变。新的课程实践急需革新与传统教学时效观相联系的师生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根据学生学习注意规律,优化教学纵向程序结构,采取教学新模式,加强高三备考之路。关键词: 推导法 优化课堂教学随着课改深入,地理学科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时效的内涵及其衡量标准也由原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片面时效观逐渐向素质课堂的全面时效观转变。新的课程实践急需革新与传统教学时效观相联系的师生教学行为和教学策略,以达到“学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

2、新课标教学理念。我校前些年开展过“助学型课堂“ ,即以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理念为指导,以“教会学生学习“为根本,坚持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是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思想,以“精讲“和“导练“为基本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行为,达到提高教学效果.解放传统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同步甚至脱节,老师累,学生累的局面。高三的高考备考,学生和教师都同时面临一个现实问题-高考,高考成绩的好坏,不但对学生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而且还涉及到家庭,学校等方面,想把高考考好是学校,社会,家庭的统一目标,做为实施者的教师,操作者的学生,期待者的学校和家庭,怎样在高考备考过程中让学生会学,会想,提高应试能力,靠传统的教师教,学生

3、学,填充式的教学手段已经不适合时下的高考备考,为此,在笔者从事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大胆尝试以理论推导为主要手段,结合社会现实对学生进行高考备考教学,同时收到一定效果。由于高考备考的需要,在高考地理试题中需要用到初中地理的知识,而时间间隔的久远必然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初中地理的复习,有时候无疑等于在上新课,但初中 4 本教材和高中 5 本教材(3 必修+2 选修)在有限的备考时间里面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进行讲解,同时初中课本与高考需要对其达到的考查目标明显上升一个难度,怎么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面掌握教材中的重难点并加以应用是很多教师考虑的重点之一,笔者认为,在课堂中采用推导法这一教学手段较容易使学生

4、掌握知识,举一反三。近几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越来越趋向于利用时事热点作为材料切入点,考查学生对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概括。区域地理大可大到一个国家甚至一个大洲,小可小到一个城市甚至一个乡村,世界上的国家和城市多如牛毛,如果每个都在课堂上面讲解既不现实,也没必要,推导法在这里面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以世界地理教学为例,初中教材的主要教学对象为初中生,根据其智力接受情况和初中教学大纲要求而设计,故顺序往往是先给范围,然后以结论式的语言概括地区基本概况,教学的目标以识记为主,但对于高三学生明显不适用,怎样用高中所学知识解释初中知识,分析原理才是关键所在,那推导法在助学型课堂中是怎样运用的呢? 一、推导法在世界

5、区域地理中的运用利用经度推导区域海陆位置1.了解区域地理的位置(经纬度)-利用纬度推导区域的温度带推导出该地气候类型和气候特征 该地因地制宜 发展农业2.通过高中教材板块知识 推导该地地形状况山地: 易出现金属 高原: 矿产资源推导该地大概矿产资源 平原:易出现煤、油、气等沉积岩地貌资源推导该地基础工业部门(如主要矿产地、主要的传统工业中心、城市等)3.通过区域工农业的分布,城市的分布,地形状况,运用高中教材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的知识推导出该地区交通走向及发展方向;运用高中教材聚落推导该地区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及环境问题等。4.通过该地地形及农业状况推导人文地理中诸如建筑景观、饮食习惯、小部分风

6、土民情;推理三大产业中诸如农业的发展方向和限制性因素、灾害学;工业的区位理论分析和发展方向;旅游资源的评价等高考经常考查的知识点。5.学生要记忆的知识大大减少,诸如著名城市,突出矿产地,首都,民俗,建筑等需要识记的内容在近年来的课标卷中已明显弱化。例如:复习东欧和北亚这一节时,首先提出问题:前苏联和美国冷战期间,两国军事实力差距不大,但为什么最后前苏联以失败告终?学生在基于历史知识的前提下,基本能够说出冷战期间两国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地理中自然中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等方面的知识,层层深入,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共同探讨问题,避免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方式,通过师生之间互问互答,提高学生分析教材

7、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加强学生从宏观、整体方面分析问题。这样使更多地学生参与到问题中,使每个地理问题都能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分析,同时也提高了政、史、地三学科的综合分析能力,从而促进了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提高了全体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世界观也有一定的作用。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充分利用高中的教材知识去解决初中教材中的结论,同时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效结合初中和高中教材,将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同时能够运用相同的方法解决其他区域理论,避免了初中世界地理七个大范围(七大洲)十二个小范围都要讲解,教师教得累;同时

8、让学生都当结论记忆,学生学得累的尴尬局面。教师只用讲解两三个区域,在让学生掌握要点以后,可以放手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其他的世界地理知识,带着方法,带着问题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其间担当引导者,让学生“想一想、做一做、跳一跳、写一写” ,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能力。二、推导法在自然地理学中原理解析的运用自然地理的原理阐述是高考地理中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其涵盖面涉及到气候、土壤、水文、地质、地形等诸多方面,而自然地理学的教学也是学生难以理解的一部分内容,由于内容的抽象,学生往往是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往往在教师授课后以识记的形式进行恶补强化,花费精力较多且效果不明显

9、,而且就算学生能掌握课本上的自然地理学知识,在见到实际试题时却无从下手,不知道怎么将各章节知识点进行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来分析。在此,推导法也可以大大发挥作用,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例如 2008 年广西全国高考试卷文科综合试卷(卷)第 36 题,就可以运用推导法层层递进,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连成一条线,通过分析拿到分数。附题目:(下页)36 (36分)读图完成下列要求。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9分)说明 G 河水量丰富的原因。 (11 分)指出 G 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 (16 分)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看到诸如此类的试题各小题

10、的赋分时,往往感觉比较难回答,因为分值太大,但是在有限的时间里能够考虑到的知识不多,导致各题目都能得分,但是得分率却不高,笔者认为这个问题是很多学校教师都在苦恼的一个方面,怎样让学生既能得分,又能拿高分,同时不花费过多的时间?推导法在这方面也许能让学生稍微多赢取一些时间,进而去分析其他的综合试题。方法举例如下:首先审题,通过河流 2 次通过赤道地区以及经度判定该地区为中非刚果盆地。第一问:通过等高线周边比较密集且周高中低切中心地海拔小于 500 米,推断 MN 河段应该在盆地里面流,题目所问的是地形特征的描述,只需要回答盆地地形即可。试题参考答案如下:(1)盆地 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

11、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再从(500 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第二问:运用逆思维推导法,形成一定解题思路的网络。分析如下:大气降水-气候、迎风坡、锋面雨、洋流等地下水、湖泊水补给丰富河流水量丰富 流域面积广 支流多,汇水面积大植被覆盖率高,保持水土作用比较好从而进一步通过图形中所给的条件选取所需要的答案。试题参考答案如下:(2)领域位于赤道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降水丰富;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集水面积广。第三问: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正推或逆推均可得到解题思路的网络。分析如下:(需要学生运用高中教材上册关于外力作用中流水沉积作用进行一定迁移)1.流域

12、内植被覆盖率情况1.河流入海口含沙量 2 上游地区能否带来泥沙要形成三角洲,需要 2.水流速度平缓-入海口地形平坦,落差小3.入海口没有明显的洋流-沿岸流或离岸流或著名洋流流经试题参考答案如下:(3)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入海泥沙量较少,因为 G 河在 M 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 ,水土流失较轻。上述试题为 08 年高考试题,距现在时间间隔较远,通过对几年的高考试题进行比较,笔者发现其实在近年来的高考题中存在着一定的试题考点循环的规律,如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第 36 题,其

13、问题设问与当年这题思维方向如出一辙。附题目如下: 362014新课标全国卷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图 5 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1)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2)分析叶尼塞河泥沙含量较多,而鄂毕河泥沙含量较少的原因。(3)通常,大河河口的鱼类资源丰富。但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相对较少,说明鄂毕河河口鱼类资源较少的原因。笔者在给学生进行讲解时仍利用推导法给予学生解题思维,只需要学生能够理解沼泽是什么样子即可。思维框架大致如下表:第一问 1.水上天-纬度

14、过高,气温低,蒸发量小-行2.水下地-存在冻土,水体下渗较少 -行 沼泽-有水且水出不去- 3.水流出-平原地形,地势低平,排水不畅-行4.存在凌汛-阻塞河道,河水外溢,留于平原-行(水体可以通过哪些形式流失?)其他问题也可利用类似思维进行解决,笔者认为尽信答案不如没有答案,掌握解题思维,写出来的答案思路会比较清晰同时肯定会比参考答案给的采分点多。参考答案如下:36(1)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2)叶尼塞河支流多流经中西伯利亚高原,(河床比降大)流速快,侵蚀强,增加了河流含沙量。鄂毕河主要流经平原,流速慢,泥沙沉积,

15、含沙量少。(3)鄂毕河河口区纬度高,水温低,鱼类生长慢。结冰期长,鱼类存活率偏低。鄂毕河流经沼泽,营养物质被植物吸收,河水中营养物质严重缺乏,不利于浮游生物生长。北冰洋营养物质和饵料较为贫乏。总之,在广西进行新课标教学近 3 年来,新的教学大纲需要教师有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可以采用的方法、手段多种多样,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能够通过教师的合理引导,对高中、初中的地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学习效率,既不是单纯机械地“啃课本” ,又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和体验高考的应试技巧。因此,在此提出推导法在高考或常规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以达到搞好教学时间改革之路,优化教学时间的整体密度结构,是全面提高教学时间效率的有效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