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的概念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632945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家族的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土家族的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土家族的概念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土家族的概念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土家族的概念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家族的概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家族的概念(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土家族的概念土家族的概念 关于土家族的几个说明关于土家族的几个说明黎黎 代代 华华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可见,要了解土家族,我们必须从“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共同”切入。一、同根共流:土家族是个融合的民族一、同根共流:土家族是个融合的民族族源是根,它隐藏在历史的符号中。神话传说、考古遗迹、古文献、民俗是历史符号的载体。探知土家族源少不了这些历史符号。1 1、神话传说,土家族原始居民的原型。、神话传说,土家族原始居民的原型。神话传说是文明的

2、起点,是许多重大发现的线索。在上古有五个神话传说与土家族的历史记忆有关。它们就是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八部大王的传说、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廪君传说、盘瓠传说。开天辟地与伏羲姊妹、罗神公公和罗神娘娘讲述的是土家族先祖兄妹成亲创造土家族的故事。八部2大王的传说是讲土家族的祖先是“龙哺乳凤遮荫”长成的。廪君传说说“廩君”是土家族的始祖,在西汉世本、南朝宋后汉书、北魏水经注、唐晋书、通典、蛮书中有“廩君”传说的记载。其中记载最为详细、且为当今学者研究和引用最多的当属范晔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盘瓠传说说盘瓠是苗族的始祖。故事见载于后汉书、风俗通义、搜神记、荆楚记、溪蛮丛笑、辰州府志等史书和典籍中。提起这

3、个传说,是因为土家族在确定为单一民族前一直是隐藏于苗族中。2 2、透过古文献记载,土家族隐于流中。、透过古文献记载,土家族隐于流中。土家族作为一个单一民族可从古文献中寻到影子。在古文献中土家族是没有专称的,在当中的称呼是土家族与其它民族的共称。甲骨文:“贞从王伐荆”;书、诗、国语左传称“蛮”“群蛮”“三苗”。尚书.舜典:“流共工于幽陵;放驩(huan)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ji)鲧(gun)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诗经:“蠢尔蛮荆,大邦为仇方叔元老,克壮其优“;史记五帝本纪“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以变3北狄;放驩兜于崇山,以变南蛮;迁三苗于三危,以变

4、西戎;殛鲧于羽山,以变东夷:四罪而天下咸服”。汉书称“荆蛮”;后汉书称“武陵蛮、五溪蛮”;三国志称“五溪蛮夷”;水经注(北魏)称“五溪蛮”;宋书(南朝)始称“五溪蛮、酉溪蛮”;南齐书(南朝)称“武陵酉溪蛮、荆州蛮”;南史称“酉溪蛮”;隋书.南蛮传称“蛮”;唐史称“五溪蛮、溪州蛮、酉溪蛮”;元和郡县志(唐)称“仡僚”;宋史.蛮夷传称“南北江诸蛮、五溪蛮、狤僚、蛮僚、土蛮、土民、土人、土兵、土丁、土军”;元史称“五溪蛮”;明史称“五溪诸蛮”、“蛮僚”;清史稿称“土、客、苗民、土籍、客籍”。土家族在中原王朝中的称谓由“夷”而“蛮”而“土”的变化,是中原人对土家族这个民族逐渐认识的过程,也是土家族逐渐

5、形成单一民族的过程。3 3、透过今人的研究,土家源多说并存。、透过今人的研究,土家源多说并存。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是个年轻的民族。1957 年 1 月 3 日才被国家正4式确定为单一的少数民数。第一个提出土家族慨念的是彭心桃。“我是土家族,不是苗族”、“承认土家是单一民族”是她在 1950 年 9 月以苗族代表的身份在中南少数民族国庆观礼团在北京观礼期间向中央一些领导人提出的。随后出现了彭武一、潘光旦、田荆贵、邓少琴、柴焕波等研究土家族的专家学者,孳人说、濮人说、賨人说、土著说、巴人说、江西说、多源说相继形成。不管各说的观点怎么样,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一致认为土家族在唐末五代时已经是一个单

6、一的民族了。4.4.透过石器文化,土家族有原居民。透过石器文化,土家族有原居民。经过考古发掘,在目前土家人的集聚区发现了许多古人类活动的遗迹:石器文化遗址。从酉水流域的里耶溪口、拔茅东洛、清水坪官山堡等旧石器点分别从第四纪黄土亚粘土层内出土了代表旧石器文化的砂岩刮削器、灰质砂岩质砍砸器、黄砂岩砍砸器。在龙山里耶溪口、保靖押巴坪、酉阳县大溪镇笔山坝等地发现的新石器文化点,出土了代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澧水流域、清江流域、乌江中上游都出土了对应新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这一切说明酉水、澧水、清江、乌江这两水两江流域曾是古人类-土家原居民:里耶人的生活劳作区和生活空间。一句话,在两江两水流域在人类社

7、会早期,即石器时代有原初人生活,他们就是现在土家族人的源。55 5、透过酉水古城址,文化融合由来已久。、透过酉水古城址,文化融合由来已久。水经注对酉水流域的城有详细的记载。从水经注可以看出,在我国北魏:即公元 600 年前酉水流域就设立了临江县、充县、无阳县、迁陵(迁陆)县、酉阳县、沅陵县、潘承明城六个县。同时,里耶古城的发现和苗儿滩商周文化遗址的考古认定,进一步说明了酉水流域的文化融合早在秦汉以前就开始了。土家族在没有来得及创造文字,就是说还没有建立自己的国家就被别的民族奴役了,最多就是以一个部落的形式存在。今天的土家族有语言无文字的现状就是文化同化的一个明证。酉水流域的城说明酉水流域的外来

8、文化由来已久。6 6、土家族源与流的确定。、土家族源与流的确定。土家族源与流是个文化问题。但文化是一个复合体。从下面的论断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黎代华是中国人”。“黎代华是湖南人”。“黎代华是湘西州人”。“黎代华是龙山人”。“黎代华是苗儿滩人”。“黎代华是树比人”。“黎代华是冲天楼人”。“黎代华是黎家人”。6中国人是国别,湖南人是省别,湘西州人,是州别,龙山人是县别,苗儿滩人是乡(镇)别,树比人是村别,冲天楼人是地别,家人是家别。通过八个别字,我们从事能看到什么。一目了然,黎代华是某国某省某州某县某乡某村某组某家的人。但不能识别黎代华是什么民族的人。推而广之,关于土家族源的孳人说、濮人说、賨

9、人说、巴人说、江西说、多源说是不能窥探到土家族源与流的真正意义的。我认为,“某某人”与“中国人”的慨念一样,在历史文献中指对国别或部落的指称。而历史文献上记载的濮人、賨人、巴人是多民族的聚合体,正如现在的“中国人”一样,包含 56 个民族,龙山人包含 15 个民族一样,概念是相同的。说到这里我土家族源的问题就很明了了。现在的土家人由源与流两部分组成。源是唯一,流是多支。源与流经过千万年的融合,形成了现在的土家族人。土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她发端于石器时代,然后经三皇五帝、古商周、秦楚汉,经隋唐元明清,最后结于当代。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土家族的原居民与外来民族濮7人、孳人、巴人、賨人、苗人经过七次

10、大的融合形成了今天的土家族。第一次融合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大约在公元前 6000年前,铁的证据是酉阳杉岭村笔山坝大溪文化遗址;第二次融合是舜时代大禹征三苗后,与三苗部落文化的融合;第三次融合是在西周,即与濮文化的融合,是在战国楚武王三十七年始开濮地而有之;第四次融合是与巴文化的融合,楚灭巴之后;第五次融合是与秦文化的融合,秦灭楚之后,里耶秦简是这次融合的佐证;第六次融合是在唐末江西彭缄统治溪州后;第七次融合是在当代,即与汉文化的融合。二、两江两水流域,土家人的世居地二、两江两水流域,土家人的世居地一说到土家族的疆域,大家就会说“武陵山区”。就会想到武陵山中的市州县。那么武陵山是个什么慨念呢:湖

11、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柴焕波在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念中为武陵山画了一条线,我称它为柴氏线。柴氏线中的武陵山为:以恩施和清江为界,西北为大娄山余脉;西界为乌江。乌江穿行于武陵山与大娄山之间。乌江以西为历史上的夜郎故地;8东北界与澧阳平原接壤;东界为沅江,沅江穿行于武陵山脉与雪峰山之间;东南界以五岭和苗岭以北雪峰山以西的沅江中上游流域与珠江流域和湘江资水流域接壤;南界以苗岭为界,以南为珠江流域。同时,在柴氏线的范围内,柴焕波对土家族的疆域也有一个界定。他说:“土家族在唐宋以后相对稳定的数百年间形成的。它的中心范围在酉水流域和澧水、唐崖和、侑水上游,被界在清江-恩施一线,明代的九溪可视作东北界,武陵山区

12、澧阳平原接壤处曾经是楚人的边僵,以后又成为黔中郡的边界,由来甚久”。这与古文献和武陵山碑刻资料的记载不谋而合。其实,土家族的疆域在历史上是早有定论的:溪州铜柱、汉土疆界碑、苗疆边墙把汉土之间、苗土之间的疆界早已作出了明确的划分界定。溪州铜柱原立于永顺县会溪坪野鸡坨下的酉水河岸,后经国务院批准迁至芙蓉镇东侧的花果山上,现陈放在永顺县芙蓉镇溪州民俗风光馆内。溪州铜柱是五代间楚(汉)土之间的疆域及其分界线,是楚(汉)土疆域的盟约书。宋史.诸蛮传记,后宋太宗“晋天福中,马希范袭父业,据有湖南。溪州刺史彭士愁等,以溪、锦、蒋州归马氏,立铜柱为界。”苗疆边墙即“苗疆万里墙”,是“中国南方长城”,修于明朝。

13、9苗疆边墙北起湘西古丈县的喜鹊营,南到贵州铜仁境内的黄会营,实为“民苗界址”,即“民地归民”,“苗地归苗”,即汉民与苗民的地界。以苗疆边墙为界,内(西)为苗地,外(东)为汉地。而在汉地的主要是现在的土家人。从湘西州现行八县市的行政区域可以看出:苗疆边墙以西的花垣、吉首、泸溪、凤凰四县市主要为苗族的集聚区;苗疆边墙以东的龙山、永顺、保靖、古丈四县主要为土家族集聚区。苗疆边墙实为明朝时土家族与苗族的东西界线。汉土疆界碑立于清雍正三年秋,是湖广三级衙门会勘、协商后刻做的。碑有两块内容相同,立在容美土司和长阳县的争议地带。一块在采花乡渔泉河村。一块“在五峰镇谢家坪乡竹桥村。长阳县志载:“.勘详,以东抵

14、中溪河、南抵水浕司、西抵火山后荒、北抵中溪河口,刻立界碑。鱼翅滩、柑子园归汉民赎回.。.汉土疆界碑:在长阳、五峰交界之漂水岩大路上。容美土司未改土归流时,岩上为土界,岩下为汉界,故志碑于此。”目前,在湖北五峰县民间还有“土不过山”的说法。由此可见,汉土疆界碑是清朝时汉土疆界的契约书,是土家族和汉族之间的历史界线:即清江以南和长阳县以西的大部分地区为土家族疆域,清江以北和长阳县以东地区为汉族疆域。10土家族简史、中国土家族习俗、武陵山区古代文化概论对土家族疆域做了定性描述:“分布在湖南、湖北、四川三省接壤地区。聚居在湖南西北部的永顺、龙山、保靖、桑植、大庸、古丈等县,泸溪、吉首、花垣、凤凰也有少

15、量分布;聚居在湖北省西南部的来凤、鹤峰、咸丰、宣恩、五峰、长阳、利川、恩施、巴东、建始等县;分布在四川省东南部的酉阳、秀山、石柱、黔江等县。现今的土家族聚居区与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时土司管辖区域基本吻合,为湖广五大土司(永顺司、保靖司、容美司、散毛司、施南司)和四川酉阳司、石柱司的治地”。通过对溪州铜柱、汉土疆界碑、苗疆边墙和现行土家族行政区域进行对比性考察后发现:土家族的历史疆域为武陵山区的两江两水流域。两江为,乌江、清江;两水为酉水、澧水。若要进一步明确,即乌江中上游东岸及西岸一部;清江中上游;酉水流域;澧水中上游。也就是说两江两水流域是土家原始居民的生活生产区域。三、土家语言,识别土家族

16、的主要标识三、土家语言,识别土家族的主要标识语言是民族的象征,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族地区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龙山、永顺、古丈等土家族聚居地区的少数地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据统计,全国土家族人口为 800 多万,目前尚能说土家语的只11有 9 万多人,而在这能说土家语的 9 万多人中,龙山县就占了 80%,达 7 万多人。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通用汉文。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暂入彝语支。土家语叫毕兹煞,有完整的语音、语法、词汇体系。明正德年间曾下令土司后代必学汉语否则不准袭职开始,土家语逐步被汉语取代。改土归流以后,政府全面推行汉语,汉化速度加快。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土家语迅速退化。根据土家族汉化的程度,土家族集聚区两江两水流域可划分为三个区域:双语区;汉语区但存留有明显的土家族俗;汉语区但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