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毕业论文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31608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代中国毕业论文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当代中国毕业论文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当代中国毕业论文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当代中国毕业论文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当代中国毕业论文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中国毕业论文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大陆文化研究中的“法兰克福学派现象”NoLogo:TakingAimattheBrandBullies一书于 2000 年在美国出版以来, 始料所未及地在英国与法国引起好评。该书作者 NaomiKlein 分析了在全球化时代里,巨型 跨国公司创造了品牌以及认同。然而,这个市场操作背后却使得消费者置身于一个看似多 元的品牌空间,事实上,在这样的环境底下,消费者是无选择性的。不仅如此, ”品牌帝国 主义”背后更包含了基于政经不平等的剥削关系。面对这样的情形,作者提出了新实践主 义 (newactivism)作对抗品牌的方式。 文化研究一向具有”在地性”(local)观点的特质,也就是不同社会在不

2、同的政治经 济发展以及历史情境之下,每个社会有其异质性。也因此,面对政治、社会、文化现象的 解读,必须从本土的脉络出发,在本土的反省当中,找寻出与之对抗的理论资源与实践可 能。随着大陆经济的持续发展, NoLogo书中所述跨国公司的种种运作模式事实上早已 出现在大陆社会。如何具有思考性地面对这个发展当中的消费社会及其衍生现象?已成为 大陆文化研究学者所热烈讨论的议题。在大陆文化研究者所思考的议题当中,文化工业体 制所塑造的阶级修辞论述(包括”中产阶级”、 ”成功人士”等)是其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文 化研究者大力批判的对象。 与大陆本土文化研究相随出现的,是对西方文化研究着作的大量翻译。不过,尽

3、管 批判的理论资源日益多元化,但大陆文化研究者似乎对法兰克福学派情有独钟,法兰克福 学派在大陆文化研究当中似乎仍扮演了一种主流的角色。在本文当中,笔者拟先从赵斌于 2001 年发表于视界第三辑的社会分析与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的 流行文化一文1进行讨论,笔者先从历史的脉络回顾法兰克福学派与大陆文化研究者之 间的互动,然后分析赵文”重回法兰克福学派”此一呼吁背后的历史情境。其次,笔者将再 从赵文的文本进行延伸,讨论政治经济学的文化研究爱什么样的方法之下才能进行有效批 判。 重回法兰克福学派? 赵斌于 2001 年发表于视界第三辑的社会分析与符号解读如何看待晚期资本 主义社会中的流行文

4、化一文中(以下称赵文) ,分析两种对流行文化解读的理论与思潮, 一个是法兰克福学派,另一个则是以符号学为基础的解读方式。在赵斌的文章当中(以下 称赵文) ,似乎认为这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事实上也代表了社会学的转向,法兰克福学派所 代表的是严肃的、直指政经结构并进行批判的,相形之下,以符号学为基础的解读,是一 种现今受到学界流行、但却是庸俗化了的解读方式(赵文以约翰费斯克的认识流行文化 一书为代表) ,不仅如此,这也是社会学的转向,赵文并以英国的季登斯与法国的布迪厄为 代表。在这个社会学转向当中,符号取代了结构,轻松讨好的符号分析取代了严肃沉重的 社会学,而这个转向也产生了对社会现象的严重误读。

5、赵文认为,尽管法兰克福学派曾受到相当的批判,但是法兰克福学派却也回答了一 部分文化研究中所面对的问题,不过,重点似乎不是它回答了一部分问题,而是,只有它 能够毫无退缩地直指资本主义社会中文化生产背后的政经问题。赵文最后指出,70 年代文 化研究与媒体政治经济学已有初步的分歧,到了 80 年代经过一场论战之后,双方已成为一 种公开的理论对峙(按赵文的文义,其所指的应是因为文化研究已经离政治经济学的批判 愈来愈远) ,在赵文的看法当中,在充分认识和区分所有权、控制权和操作权的基础上,媒 体社会学才能对受众文化消费进行批判研究,因为如此一来,才能避免将复杂的问题简单 化。然而,赵文也发出资本主义时代

6、政治的保守也出现在学术市场的感慨,赵文似乎做出 了一种悲观的预期? 总结赵文的企图,其重点显然是文化研究不能脱离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但政治经济 学的文化研究却并非法兰克福学派不可,此问题笔者将在下一部分讨论) 。笔者想追问的是, 是什么样的历史情境之下,使得赵文发出这样的呼声?法兰克福学派自 1980 年代引进大陆 之后,其理论源起背后的历史情境乃至理论内涵便一直为大陆知识份子所援用,而赵文此 一呼吁又与之前知识份子法兰克福学派又什么不同的关系? 法兰克福学派现象 80 年代大陆的文化生态如论者所述, 80 年代,中国知识份子在批判极左路 线、清算文化专制主义的共同政治立场与文化诉求下,成为一个

7、相当趋同的社会群体。2 在之初所引进的大量西方思潮当中,法兰克福学派理论源起背后的历史情境, 与当时大陆知识份子的集体心理有其接合之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历经纳粹迫害游离美国, 而其批判理论之建构亦随处提防法西斯之时空背景,为 80 年代对威权体制质疑、渴望多元 自由的大陆知识份子的集体心理产生联系。值得注意的是,80 年代大陆的文化生态,如同 戴锦华所述, 80 年代或曰中国新时期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以文化英雄取代 或约对抗革命英雄主义。3此时的文化英雄,是指知识份子精英。 经过 89 年的断裂 (戴锦华语) ,90 年代文化的不同之处,显现为一组新的关键 词的进入:官方民间,文化(

8、政治?)激进主义文化(政治?)保守主义,自由派 (自由主义)新左派4。然而,放在大陆文化研究发展脉络下来看,92 年邓小平南巡讲 话之后市场化路线的确立,在现实上对知识份子的最大冲击,莫过于与市场化路线相伴随 的文化工业体制的形成,在商业化的运作之下,各式各样的传媒,如雨后春笋一般地大量 出现,而这彷佛说明大众文化在大陆俨然成形,如果说 90 年代是大众文化的年代亦不为过。 在此过程当中,对知识份子而言,最明显的变化,莫过于知识份子的发言权的逐步丧失。 在以消费主义为导向的传媒里,什么是流行?什么是时尚?制媒者扮演了议程设定 (agendasetting)的角色,除非知识份子下海 ,否则其声音

9、将被消费主义的浪潮所掩盖 (当然,知识份子的发言也必须配合消费主义的趋势) 。 值得注意的是,知识份子面对文化生态变化所采取的态度是什么?文化商业化、庸 俗化显然是许多知识份子对文化生态的反应,大众文化也被视为一个负面的语汇5,而此 时,法兰克福学派再次成为知识份子援以批判大众文化的理论资源。法兰克福学派之所以 再次受到大陆知识份子的重视,主要是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内涵与知识份子发言权逐渐丧 失产生连结。在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内涵当中,含有对大众文化的批判,以资本主义运作为 基础的文化工业, 支配着非自然、异化的、假的文化而不是真实的东西,高级文化和低级 文化之间原有的区别在大众文化风格化的野蛮主义

10、中全部消除。6这样的理论内涵,使 得失去发言权的知识份子以旧日精英的身分援以批判,例如论者杨扬便指出, 一个时代一 个社会的文化批判和文化监督职能,只能由知识份子代表的精英文化通过文化批评话语来 行使。7 从文化研究此一领域的发展来看,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的大众所指的 是 mass。直至文化研究的发源地英国伯明翰学派出现之后, 大众文化的大众所指 改为popular (中文亦有将之译为流行文化者,例如赵文) 。从 mass 到 popular 除了 说明西方文化研究的发展脉络之外,事实上,大陆文化研究领域也正历经着这样的过程。 但是,即使大陆文化研究领域逐步确立,西方文化研究相关著作也大量被

11、翻译为中 文之后,法兰克福学派依旧是批判的最重要武器,在大陆文化研究领域当中,文化工业体 制所塑造的阶级修辞论述(包括中产阶级 、 成功人士等)是其关注的焦点之一。面 对媒体所塑造的中产阶级或是成功人士神话等,文化研究者仍多从法兰克福学派 的观点进行批判8。事实上,这类作品依旧延续 mass 时代对文化研究的看法与心态。 在此部份的最后,笔者拟从理论现实的脉络尝试分析赵文重回法兰克福学派的呼吁。综观赵文全旨,虽然赵文花了相当篇幅比较了法兰克福学派与符号学解读方式的 种种不同,并且认为只有法兰克福学派才能直指政治经济结构。但是,事实上,赵文的企 图,应是唤回以政治经济学为基础的文化研究。因为赵文

12、最后所提的, 费斯克这类文化研 究在刻意强调平民的文化的抵抗的积极意义时,恰恰忽略了西方晚近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中 依然普遍存在的政治经济上的极端不平等的事实。 、 在充分认识和区别所有权、控制权和 操作权的基础上,媒体社会学才能对受众文化消费进行批判性的研究。 赵文所欲处理的前 述问题,其实已超越了法兰克福学派的范围。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将赵文期盼文化研究领域能够面对并处理的前述两个议题, 扣合现实脉络来看,赵文似乎暗示性地架构了这一波文化研究的议程范围 (agendaarea)全球既有的政治经济不平等,在全球化的步伐之下,资本与文化工业两者 的更加结合,将形成新的文化宰制关系。而与之相关联的

13、问题则是,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 本土文化工业如何面对全球化的趋势?在政策上,是对好莱坞电影依旧保持限额的政策? 还是其它?在制度上,是让媒体全面市场化?或者是仿效英国、德国乃至日本的公共电台, 藉以保障本土文化的发言空间?此外,伴随全球化脚步的,更包括血汗工厂的出现等严重 剥削的现象等。 事实上,全球化虽有其自我运作的逻辑。然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从全球化 本土之间的互动来思考全球化的冲击,因为每个不同社会的政经结构有所不同,全球化所 带来的冲击也就有所不同。建立在地化脉络之下的文化研究 也因此,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 在地的反省与思考是必要的。如同赵文所述, 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是必要的,但

14、是,我们必须更进一步追问:在全球化进程之下以及大陆 的现实状况之下,大陆的文化研究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在此,笔者并没有能力 就复杂的大陆现实提出一个该当何分析的架构,不过,笔者拟借用台湾社会学者张茂桂反 思台湾社会学发展时所提出脉络化的点作为思考的起点:所谓脉络化、特定时空意 义,就是我们常提到的,关于结构的、历史的脉络性议题(issues) ,以及它们与个人 的生命历程、个人的困扰(troubles)的交织问题,这里我们不能比 Mills 的社会学想象说得更 清楚。在知识的生产与学习上,我觉得社会学者一方面必须有意识地去发掘知识形成的迭 床纵时性的系谱(genealogy) ,而不是

15、对(西方?)社会学做零碎地、 去脉络化地假借、 引用、跟随,抑或反之高呼以本地对西方的教条主义批判。 (这里说的标的固然是 社会学,但经济学、心理学、政治学、文化研究何尝不一样?)9 从大陆 80 年代改革开放至 92 年市场化路线的确立,大陆社会内部市场化路线 的确立加上全球化的进程,大陆社会内部的变化急剧。而对学术界来说,80 年代的开放, 隔阂许久的西方思潮大量涌进,各种陈旧与新颖的理论,都出现在此一时空点中,理论与 现实之间物杂的对应关系,如同论者所述, 几乎每一种对中国的整体判断:说它依旧就 是社会主义社会,说它差不多已经资本主义化了,说它完全是消费社会,甚至说它是后 现代社会都能搜

16、集到许多例证,而那些与它针锋相对的判断,手里同样握着一大把例 证。10 在理论与现实之间复杂的对应关系里,脉络化的反省与思考似乎才是建立本土知识 体系的可能方式之一。放在大陆文化研究的脉络下来思考,我们固然可以从笔者前述的脉 络之下来理解法兰克福学派与知识份子之间特殊的情感上的连结,或者说,法兰克福学派 对大陆知识份子来说,因为特殊的历史情境而对之有一种情感上的亲近性。但是,这种情 感上的亲近性如果无法转化为本土的知识体系或者成为有效批判或社会实践的资源,那么, 这样的情感永远只是情感,甚至只会成为属于知识份子的自我呢喃。 文化研究此一领域的源头-英国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形成的历史背景,显然值得作为借镜。面对战后英国受到美国流行文化的大举入侵、传统工人阶级的认 同转向等现象。新左派如何在此变动的情境之下架构不同的解读与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