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631420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PDF 页数:16 大小:2.2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5年8月范史华 (Franois Candelon) 、徐瑞廷、阮芳、李舒、钟思捷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就业影响的三大趋势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目 录内容概览1. 互联网行业的平台效应愈加明显,在其生态圈内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2. “平台型就业”浮现, “创业式就业”热潮快速发展3. 互联网行业人才呈现“两低一高”特征,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人才跨界流动4. 对主要利益相关方的启示135810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年8月互联网对中国社会就业影响的三大趋势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内容概览互联网正在以颠覆性的思维重塑整个社会和经济结构, 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的同 时, 也促进商业模式和商业思维的转型与

2、升级。 同样地, 互联网对中国的就业格局也产生了 全面而 深刻的影响, 它不仅以全新的形式创造就业机会, 推动就业结构变化。 更重要的是, 它带来了 更加多 元化的就业方式, 改变了人才素质要求。 总体来说, 互联网时代下的就业呈现出三个新的发展趋 势, 值得关注: 互联网行业的平台效应愈加明显, 在其生态圈内创造了 更多的就业机会 “平台型就业” 浮现, “创业式就业” 热潮快速发展 互联网行业人才呈现 “两低一高” 特征, 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人才跨界流动新的就业趋势对企业、 个人和政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企业管理者来说, 为 了维持企业在人 才争夺中的竞争力, 管理者需要重新审视和梳理企业

3、的人才管理战略, 以制定行之有效的应对举 措。 对于从业者来说, 则需要提高自我提升、 自我管理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以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 商业环境, 并在日渐多元化的就业方式中受益, 实现对个人收入和时间管理上更大的掌控。 而对政府 来说, 需要建立更为健全的扶持和社会保障体系, 需要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对原有就业政策与 法律进行适当调整, 为自由工作者和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支持。 此外, 在人才供应方面, 政府还应引导 高校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规划和培养方式, 以解决人才输出和企业需求不对口的矛盾。一场数字化革命正在中国风起云涌。 2014年, 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6.4亿人, 他们平均每天

4、花在互联网上的时间越来越长, 由2011年的2.7个小时增至2014年的3.7个小时, 增长率为52%。 互 联网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除了信息获取和对外沟通,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互联网解决他们在衣、 食、 住、 行上的需求: 56%的网民会通过PC端进行网络 购物, 47%会使用网上支付功能, 34%通过互联网进行旅程规划与预订, 27%使用过网络团购服 务。 移动互联网的出现更是进一步提高了互联网的渗透率, 尤其对于年轻群体来说, 互联网已经成 为他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参阅图1)而在商业领域, 互联网正在给各个行业带来颠覆性的创新,

5、 各种新商业模式、 跨界合作层出 不穷。 例如, 奥迪与百度合作, 通过关键词搜索了解消费者的购车行为, 并以此为基础预测各个城市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2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年8月的汽车销量。 余额宝的出现颠覆了 大家对理财产品的认知, 一时之间互联网金融成为社会热点, 传 统金融机构纷纷推出 “宝宝类” 理财产品, 以应对 “搅局者” 的挑战。毋庸置疑, 互联网正在推动中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与升级, 或主动或被动, 各个行业以不同的 方式成为互联网浪潮中的一员。 回顾人类经济发展历程, 每个重大的时代变迁都对社会就业带来了 深刻的变化: 在农业时代, 土地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人们依附于土地进

6、行农业生产 , 自给自足成 为主流的就业方式。 到了工业时代, 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被社会化大分工所打破。 在这个阶段, 资 本成为最主要的生产要素, 拥有资本的人获得了工业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 他们建立起工厂和企 业, 成为 了就业机会的提供者。 对于劳动者来说, 依附于这些工厂和企业成为他们与市场交换价值 的最主要的方式。 那么, 到了第三阶段, 即我们现在所处的信息时代, 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弱化了 土地和资本对劳动力的限制, 劳动力的潜能得到释放,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 , 社会就业又发生了什么 变化呢?在撰写本报告的初期, 我们试图将各个行业按照互联网的影响程度划分为不同梯度并逐一分 析

7、互联网对每个行业梯度的就业影响。 但在这一过程中 , 我们发现, 随着互联网和各个行业的交 融, 行业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互联网对各个行业的就业影响呈现出更多的共性而非特性, 主要可以 总结为三大新发展趋势。?1?2014?BCG?100%50%0%74%0%17%91%81%80%45%67%27%56%56%38%39%34%44%47%?2011?10%?0%100%50%0%56%45%36%39%42%66%91%77%75%41%24%21%31%25%?PC?/?/?/?+14.4%-1.5%-6.8%+3.3%+1.1%-9.1%+1.6%-45.3%+17.9%+11.1%+

8、26%+9.7%+5.8%-47.6%-10.3%+14%+20.1%+14.4%+33.7%+15.0%+8.1%-42.3%+1.1%-3.6%+7%-7.8%+35.8%+30.4%+27.4%+18.4%+20.1%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3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年8月1. 互联网行业的平台效应愈加明显, 在其生态圈内创造了 更多的就业机会在互联网行业, “平台化战略” 被广泛应用。 毫无疑问, BAT是实施平台化战略的佼佼者: 百度 以强大的搜索市场份额为依托, 腾讯依靠QQ和微信两大即时通讯工具展开, 阿里巴巴的基础则是电 子商务。 尽管这三家企业安身立命的产品/服务不尽相同, 但其发

9、展思路却异曲同工, 即企业以某个 核心产品或服务为平台, 在上面嫁接更多的服务, 以满足用户一站式的需求。 平台的一边是海量的终 端用户 , 而另外一边则是依托平台而涌现和衍生的各种大大小小产品/服务提供商。 平台型企业通过 为平台上的产品/服务提供商聚集客源和提供支持服务而获得收入, 实现成长, 而产品/服务提供商则 得以专注于其专长的领域, 在不断挖掘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过程中逐渐壮大发展和繁衍。 在这个过 程中 , 围绕平台而形成的生态圈愈加复杂丰富, 其边界也不断外扩 。 沿着同样的思路, 我们认为, 在衡 量互联网行业对就业机会的影响时, 为 了获得一个更全面和更有意义的视角, 除了互

10、联网行业自身直 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还应该关注其对生态圈的就业的影响, 即我们所说的 “平台效应” 。1.1 互联网企业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无论是在全球还是在中国, 互联网行业以其势不可挡的发展态势吸引了 众多关注。 在经济舞台 上, 它已经成为 了 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中国, 互联网行业经济规模在2011-2014年间维持了50% 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2014年已经达到8,700亿元人民币, 占当年GDP的1.4%。 行业规模的快速增长 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根据BCG测算, 2014年互联网行业在中国直接创造了约170万个就业机会。 展望未来, 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就业规模将继续扩大

11、, 预计到2020年有望直接为约350万人带 来就业机会。 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不仅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 也使就业方式更为多元化, 并塑造新的 人才特征, 这将在后文作进一步阐述。1.2 互联网企业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互联网企业的发展带动了其生态圈内其它行业的发展, 间接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下面我们 将以阿里巴巴集团的淘宝平台为案例, 阐述互联网企业在创造就业机会上所发挥的平台效应。 (参 阅图2)若仅从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来看, 在阿里巴巴集团内部, 直接服务于淘宝业务单元的工作岗 位不足5,000个。 但当把眼光放宽至整个生态圈, 我们不难发现淘宝平台所带来的就业影响远大于 此。 首先, 借助

12、淘宝平台, 众多个人通过自开网店实现了就业。 据中国就业促进会2014年2月发布的 报告, 淘宝在报告调查期间共有339.71万家活跃网店, 若按平均每个网店雇佣员工数为2.55人计 算, 淘宝平台创造了866.22万个就业机会。 在此之上, 被调查网店中有30.7%的网店在未来一年有 扩招计划, 平均每个网店计划招工3人。 以此推算, 淘宝平台在未来一年还将再增加313万个新的就 业机会。此外, 围绕着这300多万家活跃网店, 从网店经营到物流配送, 乃至为平台运营提供网络基础 设施, 淘宝平台衍生出一个完整的生态圈, 这当中有根据淘宝网店发展需求不断细分的新行业, 如 淘女郎、 网店代运营

13、、 网店装修等, 也有从淘宝平台的发展中获得新发展机遇的传统行业, 快递行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年8月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4业便是其中一个代表行业。 借助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的东风, 快递行业也搭上了发展的快车。 据统 计, 2014年中国的快递投递包裹量为140亿件, 2008-201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45%, 其中约 有70%的包裹来自电商零售。 为 了满足日益增长的业务量, 各快递公司持续扩充其业务员队伍。 十年 间, 快递员规模由2005年的16万人增长到2014年的140多万人, 吸纳了 大批务工人员。 综上所述, 若 从生态圈的角度出发, 淘宝平台撬动了 上千万个就业机会。互联网

14、企业的平台效应并不是中国独有的产物, 纵观全球领先的互联网企业, 它们都在各自的 生物圈中发挥类似的平台效应。 如美国苹果公司, 它在全球直接雇佣了92,600个员工。 同时, 围绕 着其 “终端移动设备+内容” 的平台, 多个细分行业得以衍生与发展, 间接拉动了就业。 例如手机应 用软件开发, 据统计, 全球目前共有900万个软件开发工程师专注于苹果app开发, 通过苹果应用商 店, 他们获得了累计超过250亿美元的收入。 此外, 苹果的发展也带动了唱片公司等内容提供商, 以 及移动终端设备代工企业的发展, 间接创造了 更多的就业机会。可能有人会提出疑问, 在传统行业里,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

15、模, 它也会形成完整的供应链, 拉 动其上下游配套行业的就业, 这和互联网行业中的平台效应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认为, 与传统行业 的产业链集群相比, 互联网行业的生态圈呈现出 “开放、 共享、 个性化” 三大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作 用于企业的商业模式, 也对创造就业产生影响。 开放: 传统供应链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 上下游间的协作只发生在少数的经过严格筛选审核的 企业之间。 相比之下 , 互联网生态圈中的协作更为开放。 组织或个体围绕自身所具备的核心资源 和能力 自由结合, 传统概念上的 “资质” 不再是建立协作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这意味着无论是大企 业还是小企业, 甚至是个人都可能借助平台获得协作机会, 无形中增加 了 实现就业的可能性。?2?2014?2?BCG? ? ? ? ? ? ? ? ?866 ? ? ? ? ? ? 5,000? ?波士顿咨询公司2015年8月互联网时代的就业重构5 共享: 在互联网生态圈中 , 数据的流动性大大增强, 各方可实现信息同步共享, 减少由于信息 传递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