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3宋明理学(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1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28235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8.4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1.3宋明理学(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1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3.1.3宋明理学(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1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3.1.3宋明理学(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1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3.1.3宋明理学(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1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3.1.3宋明理学(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1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1.3宋明理学(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1.3宋明理学(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内部教程+高中文科解题技巧网购 http:/ http:/ 文化发展历程 课程标准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第三讲 宋明理学 一、儒学危机(人民、岳麓) 1.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的主流思想,呈现繁荣之势。 2.随着汉末谶纬迷信的泛滥,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削弱,儒学原有的各种社会政治功 能(如

2、为政权合法性提供证明、为君臣父子和各种社会关系提供特定的行为规范、为社会 各阶级的成员提供普遍的道德准则等)也随之受到损坏,儒学的权威性被严重动摇。 3.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在国家的大分裂 时期,儒家思想(如仁、义、德等)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加上儒学在思辨性和理论性方面存在严重的不足,在佛道的冲击下,儒学出现危机。(魏 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兴盛的原因:由于社会动荡,统治阶级将佛教作为巩固统治的工具,人 民寻求精神寄托,佛教轮回说具有很大欺骗性,僧尼可以逃避赋役,佛教吸收儒家文化逐 渐本土化,等。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3、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 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 (补:儒学的新发展魏晋玄学:魏晋时期的一些士人面对严酷的社会现实,转而 重视对老子庄子易经“三玄”的研究。玄学是把儒家的政治伦理和道家哲学 结合起来,形成的新道家学说,是披着道家思想外衣来宣传儒家纲常名教的主观唯心主义。 汉初黄老思想所讲的“无为”着重讲统治术,玄学的“无为”重点在讲处世术。玄学出现 及流行的历史条件: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不少名士卷入政治斗争,招来杀身之祸;在 现实政治的压力下,知识分子被迫明哲保身,倾向于“玄虚淡泊”;东汉后期盛行的清议、 清谈之风和先秦时期道家思想以及汉末魏初的名法思想为玄学的产生准备了思想基础

4、。) 二、“三教合一” 1.魏晋以来,在儒、释、道三教的争论和发展中,调和之风兴盛。 2.隋朝时期,儒家提出“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 论。三教合一的潮流弥漫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注:“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 士陆静修、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也许是虚构的,但却经常出现 在唐宋的文艺作品中。)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内部教程+高中文科解题技巧网购 http:/ http:/ 以后,韩愈、李翱等人提出要复兴儒学。他们在回应佛道挑战的同时,积极“援佛入儒” 与“援道入儒”,企图建立一个融汇“百家之学”的儒家学说。人民版:唐代中期后,韩 愈率先提出复兴

5、儒学的主张。他激烈反对佛教和道教,宣传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 了儒家的“道统”思想儒家传道的脉络和系统 ,即儒者之道的传授谱系 ,尧舜 禹汤文武(以上为圣王合一期)周公孔子孟子;他自命继承了孟子的道统;阐扬 大学中的修齐治平精神,排击出世主义的宗教。与韩愈同时的李翱提出必须从“性命 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二人的思想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中国古代思想史论:陈寅恪认为,在政治体制、生活行为以及日常观念等 许多基本方面,即使释道两教极盛,也未能取代儒家的主导地位和支配作用,但在意识形 态特别是哲学理论上,释道(特别是释)却风靡数百年。儒家传统中没有像佛学那么细密 严谨的思辨理

6、论体系。自南朝到韩愈,儒学反佛多从社会效用、现实利害立论,进行外在 的批判,真能入室操戈,吸收改造释道哲理,进行内在批判的,则要等到宋明理学了。宋 明理学这种吸收、改造和批判主要表现在:它以释道的宇宙论、认识论的理论成果为领域 和材料,再建孔孟传统。 4.宋代的儒学复兴运动 理学兴起的原因和条件:政治上,巩固统治的需要: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 纲常松弛,道德式微(传统伦理道德遭到破坏),不利于国家大一统。宋朝统一政局后, 为巩固政治局势,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同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也有利于儒学的发展。物质、科技条件:宋朝建立后,农业、手工 业、商业迅速

7、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 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思想史自身的发展进程:宋代儒学既继承了儒学道统,又抛弃 汉唐学者师古泥古的学风,敢于独立思考,大胆立论,吸收了佛、道的思辨哲学来阐释儒 学,是儒、释、道三教长期融合的产物。儒学家自身的反思: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 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 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即理学,又称新儒学。反对“新法”的 需要(大象):北宋王安石创立“新学”,并以此指导变法,理学作为官僚集团反对变法 的精神武器应运而生。 基本主张(人民):推崇春秋中的“尊王

8、攘夷”之旨,批评唐代不尊儒学导致 女后专政、权臣跋扈、藩镇割据;强调“华夷之辨”,将背离儒家传统的佛教和道教视之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内部教程+高中文科解题技巧网购 http:/ http:/ 题成为状元。 影响:在北宋新儒家的努力下,大开研习儒经义理之风,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 育而生。 (以下北宋五子的思想,仅人民版) 周敦颐(10171073)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 规律(包括万物、人类和道德等),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 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注:周敦颐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 而静,静而生阴”。“太极”

9、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 。“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 也得其秀而最灵。 ”圣人又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 “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 ”。只有通过主静、无 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其学说对以后七百多年的学术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是学术界 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创始人。) 邵雍(10111077)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 人类命运。周敦颐和邵雍率先运用系统的思辨,自觉地将宇宙的自然结构与人的精神结构 融合起来,以寻找其统一的本原,为理学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注:邵雍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太极,太极生出天地,天生于动,地生于

10、静。动之始生 阳,动之极生阴,阴阳交互作用,形成日月星辰;静之始生柔,静之极生刚,刚柔交互作 用,形成水火土石。) 张载(10201077)对理学的创立贡献巨大,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 一派,是理学中唯物主义的杰出代表。在理论上,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 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原是气,气聚则有形而成万物,气散则无形而化为太虚。宇宙是 一个无始无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满浮与沉、升与降、动与静等矛盾的对立运动。他 把事物的矛盾变化概括为 “两与一”的关系,两与一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两不立 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 ”在认识论方面,

11、他提出“见闻之知”与“德性之 知”的区别,见闻之知是由感觉经验得来的,德性之知是由修养获得的精神境界。张载的 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激励了后世许多学者。 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 “二程”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从而使理学获得了理论的典型形态。 “理”作为绝对本体而衍生出宇宙万物 ,天理的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就是 “仁”。仁者不但能化物于无形,而且能获得高度的主体自由和极大的精神满足,这就是 “孔颜之乐”。 (注:“孔颜之乐”:“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而回不 改其乐。”意为安贫乐道,精神自我满足。)全

12、国有四套历史教材(人教、人民、岳麓、北师大),而学生手中只有一种。做模拟题或 高考题时老是出现题目涉及的知识点书上没有讲,其实是因为,你手中书上没有讲,不代 表其他版本的教材没有讲。高考考的是历史,不是某一种的历史教材。高中历史四种版 本合一教程+解题技巧是用来扩大知识面、挖深知识、提高解题技巧的。全套资料包含 高中历史四种版本合一必修 123、选修 1234、解题技巧+新史观+二轮通史, 全部资料约 120 万字。淘宝链接 http:/ http:/ http:/ 愿意使用话,请下单支付吧!没有支付宝或网银者,可以到邮政储蓄银行,把书款汇兑至: 冯红玲,邮政卡号:6210-9850-6101

13、-0759-090。然后把收货地址编辑短信至 18937064642 即可,快递发货。三、程朱理学(岳麓合讲,其他版分讲) 1.宋代理学奠基人:程颢、程颐。程颢(10321085),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洛 阳人;程颐(10331107),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二程曾一同授业于周敦颐。因二程 长期在洛阳讲学,故其学说被称为洛学。据记载,大程“德性宽宏”(如坐春风),小程 “气质刚方”(程门立雪)。 宇宙观:“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思想核心)。他们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 “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先有“理”后有物。“理”既是自然的普遍原则,也 是人类社会的当然原则;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道德伦

14、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由此将 个人、社会及宇宙联系起来,构建起理学的世界观。(岳麓:“天人一理”思想取代了过 去的“天地合一”思想,即“理”取代了“天”,是一种进步。) 把握“理”的方法(方法论):“格物致知”。“理”是先天存在的,“物皆有理” ,只有深刻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注:格物,接触事物;致知,获得知识。 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物致知”即“即物穷理”:“即物”指对客观事物的考察;“穷理”指对事物规律的 认识。大象版放在二程处讲“格物致知”,人民版放在朱熹处讲。程颐:“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 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大百科:程颢并不重视观察外物, 认为人心自有“明觉”,具有良知良能,故自己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他的“识仁”“定 性”,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程颢陆九渊,程颐朱熹。) 道德观: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 天下之定理”,伦理道德是天生,个人个性必须服从儒家伦理。程颐提出“存天理,灭人 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