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27300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影响(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金金融融体体系系极极化化效效应应及及其其对对当当代代国国际际金金融融中中心心发发展展的的影影响响摘 要:立足于经济和金融全球化这一基本背景,以中长期视角研究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最新发展趋势,深入探讨了金融体系极化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对当代金融中心竞争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指出这一机制是当代金融发展导致金融集聚方式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金融中心;金融体系极化效应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和发展的新趋势 在过去 30 年里所加速推进的经济全球化过程,仍在不可逆转地使世界经济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尤为重要的是,这一全球化过程是与运输、通讯、企业组织技术和生产技术等一系列重

2、大革命性变革相互渗透和耦合的,信息和交易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及企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大幅提高,不仅导致了以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为主要载体的生产要素的大规模跨境流动和在全球尺度内的重新配置,而且显著扩展了货币和金融在全球跨时空“延展”和“压缩”经济活动的功能。 第一,在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过程中,随着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亚经济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运行方式和整体格局已发生重大改变4,实体经济与金融业在更高的水平上实现了融合性发展,全球金融运行规则和标准逐渐明确和统一,单个金融中心对全球经济运行的控制性影响相对减弱;但因在资产定价、风险控制、信息传递和资本集聚与

3、扩散等领域所具有的难以替代的作用,国际金融中心仍是世界各国(地区)在经济、金融等领域展开竞争的主要焦点之一。 第二,全球金融深化与金融发展的平均水平显著提高,各国金融结构趋同化发展趋势明显,资本市场在国际金融中心竞争中的作用日渐突出。特别是金融结构传统上以间接金融为主的国家,在金融自由化和放松金融管制背景下,更加注重直接金融的作用;相应地,资本市场在金融中心竞争中处于更加重要_2的地位。 第三,虽然以经济金融规模及其交易总量为基础的金融集聚规律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地理区位仍是金融中心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因素之一,但在金融自由化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金融制度、金融结构和金融工具的完善和创新以及金融

4、工具数量和种类的增长等基本因素的协同作用,已使国际金融中心向最大程度地节约交易成本和提供尽可能高的流动性的方向发展,信息生产能力和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在金融集聚中的作用已显著增强。这是当代金融发展导致金融集聚方式发生改变的一个重要特征。 第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国际金融中心传统的形成路径(由国内逐步向国际金融中心的过渡式发展)已发生某种程度的改变。 二、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及其对当代金融中心竞争和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 金融体系是金融中介、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统一体。经济学家在解释金融中介存在的原因时,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从机构的角度来解释的,认为金融中介因市场上存在各种摩擦或因市场的不完备性而

5、在金融市场上发挥作用。托宾(Tobin,1984)等经济学家认为,金融中介机构是市场演变过程中的一个过渡性阶段,其最终阶段是一个涵盖所有商品和所有意外事件(contingencies)的完整市场体,它们被称为完全市场12。另一种观点则从功能的角度,即从金融体系所提供的服务(如初创性、配置性、融资性等)的角度对金融中介的存在予以解释12。 从金融产品的风险和收益分布看,金融中介和金融工具越发达,则不同金融产品的价格越可能成为不同市场风险水平的连续函数,这种市场就越易于满足具有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供求者的需要35。当金融中介和金融工具所构成的网络与不同的市场参与者的不同风险偏好形成一一对应时,不确定

6、性的金融市场将转变为一种便于风险定价的市场。这种市场所具有的风险甄别和提供广泛流动性的能力,对金融交易会产生一种向内集聚和向外扩散的极化能力。考虑到金融体系作为一个广义性范畴,涵盖了金融中介机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等诸方面,为方便起见,我们将这种效应称为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在当代_3金融自由化条件下,这种效应成为金融中心在全球范围内集聚金融资源的一种重要的内生机理。 我们的分析方法仍然只是把金融体系极化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而未明确地涉及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本身的结构和性质。为深化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明确地区分哪些金融产品或市场可能产生更强的金融极化效应。Clark 和 OConnor(1997

7、)在分析金融业的地理集中性时,根据不同金融产品所具有的信息特征,将其区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并将其内在性质与金融业的地理集中性联系起来。透明类金融产品交易量巨大,只有更大的金融中心才具有集聚这类产品的能力和效率,所以透明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成为金融体系最顶层的服务6。 从全球金融市场的实际发展情况看,近三十年来金融工具的数量和种类及其交易量的史无前例的巨大增长,主要与透明性产品的创新及其迅速增长的交易有关,并且它们主要集中在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但是,对于半透明性和不透明性的金融产品,根据它们所具有的信息特性,其交易显示出更多的地理性特征,这类产品的交易规模往往更多地与其所涉及的经济区域的实体经济规模具

8、有密切的联系。 三、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金融体系极化能力:相关经验证据 我们可以从当代金融中心各竞争要素的作用中进一步观察金融体系极化效应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英国伦敦金融城在 2007 年度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更加明确地将进入金融市场的成本和难易程度等因素(market access)作为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五大基本因素之一,它通过金融中心的证券化水平、股票和债券的存量及交易规模等关键性指标来反映78。 根据伦敦国际金融服务公司(IFS)2006 年 11 月发布的统计数据,全球外国股票交易量的 74%、外汇交易量的 50%、交易所衍生品交易合约的40%、场外衍生品交易量的 67%、对冲基金资

9、产的 87%、基金管理业的 55%以及国际债券二级市场交易量的 70%以上等重要的金融市场和交易,都集中在美国和英国两个发达国家,其中,纽约和伦敦是这些市场和交易的主要集中地9。_4它们对全球金融资源的这种集聚和配置能力,显然与其金融市场所产生的极化效应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 近二十年来,随着企业、金融机构以及各类基金组织大量运用衍生金融产品以规避价格波动风险,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无论是场内交易还是场外交易)获得了迅猛发展;同时,金融中心的该类市场越是迅猛发展,其集聚和极化效应越是得到强化。伦敦是一个突出的例子。从 2001 年 4 月到 2004 年 4 月,全球场外(OTC)衍生品市场日均交

10、易量从 7 640 亿美元猛增到 15 080 亿美元。此间,伦敦的市场领导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其全球性市场份额从 1995 年的 36%上升到 2001 年的 36%,2004 年则进一步上升到 43%。需要强调的是,伦敦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处于全球市场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不断地推出一系列金融创新产品,而这正是金融体系极化效应的本质所在。据英国银行业协会估计,2003 年在全球 35 000 亿美元的信用类衍生品(credit derivatives)中,伦敦占有 45%的份额,而这一地位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通过金融创新,使金融市场在深度和广度上动态化地满足具有

11、不同风险偏好的市场参与者的需求。 四、结论 本文以经济和金融全球化为背景,研究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最新发展趋势,重点研究了金融体系极化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对金融中心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根据本文的分析,金融中心的金融体系极化能力在较大的程度上与该金融中心的金融工具、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发展形态及其信息生产能力具有密切关系1011。由于半透明、不透明性金融产品(如信贷和保险市场)的交易通常与特定的交易主体有关,其内含的信息具有显著的地理性特征,跨越地理障碍的金融极化能力相对较弱。为突破这一障碍,实施跨境、跨地区的金融兼并或到金融中心设置分支机构成为解决信息不完全问题和产生金融集聚的重要方式。但是相对来说

12、,透明性的金融产品和市场(如股票和金融衍生品市场)_5由于便于标准化,有利于大幅降低国际化交易的信息成本,因而更易于产生金融极化效应,该市场越发达,则跨境、跨地区集聚金融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这也成为当代主要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全球金融资源的重要领域和方向。 参考文献: 1 美雷蒙德W.戈德斯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英迈克巴克尔,约翰汤普森.英国的金融体系: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 美莫顿米勒.金融创新与市场的波动性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幼文.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开放战略的升级D.上海:上海社会

13、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论文,2008,(3). 5 Allen,F and Santomero, A.M.(1998),“The theory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21,1461-85. 6 Clark, G. L. and OConnor, K.(1997) The informational content of financial products and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global fianc industry, in K. Cox(ed.), Spaces of Globalization: Reasserting the Power of the Local New York: Guiford. 7 City of London (2005): “The competitive position of Londo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