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24902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管理论文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是小柯论 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 变革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 他商业目的,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 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 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企业集团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然而,集团企业为适应 变化的经济环境而进行的变革推动了企业集团由封闭向开放的转变

2、,这一转变成功地避免 了企业集团模式的瓦解,使其继续在世界经济中保持着活力。关键词 企业集团 主银行 综合商社 相互持股 合并重组一、企业集团模式概述与危机战后,在日本的经济领域中形成了一种与欧美截然不同的企业运行模式,即所谓的 企业集团模式。在企业集团框架内,囊括了金融机构、综合商社和各类实业企业,它们以 相互持股的方式相互依赖,进而通过集团整体效能的最大化以实现企业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以三菱、三井、住友、芙蓉、第一劝银、三和为代表的六大企业集团成为战后日本 经济崛起的支柱力量。日本绝大多数知名企业是企业集团麾下的成员,即便是那些独立的 大企业也往往与企业集团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然而,随着

3、日本泡沫经济的破灭,这种曾经繁荣一时的模式陷入了危机之中。最大 的冲击来自于六大企业集团各自主银行的合并重组。在这一过程中,金融机构不再拘于集 团间的鸿沟,大胆的展开了跨集团的全面重组,最终形成的三菱 UFJ 金融集团、瑞穗金融 集团、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已经完全打破了原有的主银行体系,使企业间的主银行关系变得 日益模糊。同时,居于企业集团另一核心的综合商社,因前所未有的经营危机而展开了或 局部或全面的合并重组。第三重打击则来自于各集团内部的大量实业企业,寻求集团外部 甚至日本外部的合作者对其已不再是什么禁忌。如 1998 年,芙蓉集团的佳能、第一劝银的 五十铃汽车,外国股东比重已达 40.1%和

4、 42.8% ,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外部势力已开始向集 团内的相互持股关系发起挑战。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伴随着由于抛售股票而导致的企业集团内相互持股关系的弱化, 似乎预示着“法人资本主义” 已经走到尽头,日本的企业集团模式行将瓦解,一时之间所谓 “企业集团解体论”的论调甚嚣尘上。企业集团模式似乎已被种种“事实”完全否定,它似乎 成了不再为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所接受的模式。然而,真的能以几种经济现象的叠加来完全否定一种曾为日本经济腾飞做出巨大贡献的模式吗?笔者认为仅凭表面经济现象而彻 底否定企业集团在日本当今经济体系存在的合理性,显然有些失之偏颇。二、对“企业集团解体论”观点的分析日本学者桥本寿朗曾指

5、出, “日本经济的主体是日本企业,日本经济的发展是以日本 企业的发展为动力的。 ” 企业集团并不是一个法人实体,从本质上讲它是一个利益集团,是 各类企业基于共同利益而结成的中间组织,利益的趋同性才是集团模式得以维系的基础。 可见,日本企业才是决定企业集团模式最终命运的力量。研究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应当以日 本企业的发展为主线,历史的动态的看待日本企业集团,才能对这一模式的未来做出准确 定位。“企业集团解体论”的支持者往往存在着以下倾向:1.集团内长期存续的主银行关系的弱化意味着企业集团模式的衰落。通过主银行关系形成的历史过程可以发现,基于主银行体系的银企交易关系形成于 战后日本直接金融市场长期不景

6、气,需要大量资金扩张的日本企业转而依靠间接金融的特 殊历史条件下,在这一体系下最为本质的是银企之间的资金供给关系。但随着日本企业的 壮大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企业自身由封闭转向开放,体系内外的资金供给条件已经发生 根本性变化,资金短缺时代已经过去。企业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不可避免的冲击着曾经兴盛 一时的主银行体系。主银行关系的弱化代表了银行金融资本地位的下降,企业集团模式正 在由银行主导的时代向多企业共同主导的多元时代挺进。而主银行则抓住金融控股禁令解 除的契机,以重组合并的形式积极构建多元化金融集团,在侧面上也反映了银行希望通过 自身经营的多元化以维系与企业的关系,进而继续在集团中保持优势地位的现

7、象。这说明 主银行的变革保持了集团内银企关系的平衡,抑制了集团模式的衰落。2.产业结构升级使信息产业成为 21 世纪的主导产业,而企业集团缺乏对未来核心产 业的控制,这将不可避免的导致集团模式的僵化这一观点显然忽视了企业集团应对历次产业升级吸纳新兴产业的能力。如今已是世 界电子工业巨头的索尼和日本第三大汽车制造商的本田技研在 20 世纪 50 代末尚未出名时, 都曾制定过超出固定资产 10 倍的投资计划,在实施受阻时,两家企业的主银行 提供了超 出借款额 50%的资金,在资金供给奇缺的时代,如果没有来自集团内部的资金支持,索尼 和本田技研显然难以成为当时这些日本新兴产业的佼佼者。由此可见,企业

8、集团从不吝啬 于向有潜力的高风险新兴产业提供支持,它一直在积极吸纳新兴产业以保持自身的活力。 由于信息产业具有高风险与高技术的特性,这使企业集团在加速自身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具 备绝佳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组合。因此,所谓产业升级带来的企业集团危机并不符合日本 经济的历史与现实。3.集团成员的跨集团重组预示着由法人相互持股而结成的外部藩篱已经不复存在, 集团模式将在企业的全面重组中归于瓦解事实上,企业的跨集团重组决不是无原则的任意组合,透过企业的合并重组,可以 发现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企业集团通过全面整合以适应经济全球化条件的变革过程。此类合 并重组与诸企业集团的历史联系与现实实力存在着极大的关联。如 2

9、002 年樱花银行与住友 银行合并为三井住友金融集团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三井集团与住友集团间的相互靠拢。两 大集团同为战前财阀系,总体实力相当,而三井集团偏重于商业资本的运营,产业力量明显不足,住友集团虽在产业领域有较强实力,但受到住友家族家训的影响,使集团在流通 领域的实力相对薄弱,如直到战后才成立的住友商社,是各企业集团中最为年轻的综合商 社。三井与住友的跨集团整合,实现了双方的优势互补,使集团实力得到极大增强。而以 金融资本相联结的后起三大集团,由于联结关系并不紧密,实力强大的芙蓉和第一劝银选 择了相互靠拢,而实力最为弱小的三和则以 UFJ 金融集团与三菱东京金融集团的合并向三 菱靠拢,目

10、前这种由“六大集团”向“三大集团”转变的过程尚在进行之中。三、企业集团内各元素变革对集团的影响1.多元化金融集团的混业经营为与集团内企业的全面合作提供了新机遇金融机构的大规模重组,并不只是简单的规模扩大和实力的增强,更重要的是由此 而带来的混业经营,原有的主银行由单纯的信贷业务一跃成为集银行、证券、信托、保险 于一体的全能性金融机构。传统的主银行体系虽具备多种功能,但都只是单一资金供给体 系的衍生物,当资金供给不再短缺时,主银行寻求某种形式的变革以继续保持与企业的关 系。多元化金融集团的形成为银行提供了在分业经营体系下所不可能具备的全新功能,对 金融领域的全面渗透不但遏止了因主银行体系的弱化而

11、导致的银企关系日益疏远,而且为 集团内银企间全方位的服务性双向合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渠道。2.综合商社由贸易中介向投资事业企业的转化为联结集团成员提供了新的支持综合商社一直在集团内的企业间发挥着组织协调职能。随着综合商社自身经营定位 的变革,传统的贸易中介职能亦将服从于其在全球的 FDI。然而产业领域的经营决非商社 的专长,如果没有集团内诸多实业企业的参与,商社不可能仅凭其高效的流通网络实现投 资利益,同时实业企业也存在利用商社渠道压缩流通成本和分摊风险的激励。商社向贸易 投资型复合企业的转化,恰恰为集团成员间的深度合作提供了可能。3.集团内企业与外部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是小柯

12、论 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 变革研究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 他商业目的,基于企业视角的日本企业集团模式变革研究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 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 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的合作为集团资源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动力集团内实业企业与外部协作的加强并没有否定企业集团存在的意义,相反,这正是 集团成员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以充实集团内部力量的表现。由于企业集团在全球的影响力,使其可以以合作的形式实

13、现对全球资源的共享,这一倾向在 20 世纪六七年代各集团的汽车 企业中就已明显表现出来。经济全球化加快了集团企业的外部合作进程,并使合作领域日 益扩展。当外部资源进入集团内部时,企业间往往通过在协作中产生的外溢效应以实现集 团内企业对外部资源的共享,这一过程无疑增强了企业集团的对外竞争力。四、对日本企业集团变革的评价企业集团模式并不是一个绝对封闭的实体,在它形成之初就存在着潜在的开放性因 素,这就给企业集团为适应经济环境的变化而进行调整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经济全球化使 资源流动性大大加强,企业集团以自身企业的变革使集团内潜在的开放性因素被激发,从 而实现企业集团与全球资源的对接,最终以集团的全面

14、变革而继续保持在世界经济中的活 力。这种集团的变革从本质上反映了日本企业由“以日本为立足点看世界”到“以世界为立足 点看世界”的企业观的变化。参考文献:1王键:日本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张季风挣脱萧条 1990 年2006 年的日本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3(日)奥村宏:日本六大企业集团M.金明善译 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14(日)桥本寿郎:长谷川信,宫岛英昭M.现代日本经济M.戴晓芙译.上海:上海财经 大学出版社,2001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15、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16、: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