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中黄秀华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37624512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0.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3中黄秀华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33中黄秀华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33中黄秀华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33中黄秀华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33中黄秀华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中黄秀华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新课程理念下新课程理念下“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教学模式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 黄秀华 530001论文摘要论文摘要 “问题解决”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根据学情,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进行新课导入及突破教学重点内容:以教材“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根据本校本地实际重组利用“思考与讨论”解决本节

2、课重点难点。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更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落实新课程理念。关键词关键词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 新课导入新课导入 突破重点突破重点高中生物新课程理念倡导“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全面实施新课程后,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状况已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活泼,学习自主性更强,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必修模块教材中有四个知识板块以问题形式呈现,包括“问题探讨” ,“本节聚焦” , “思

3、考与讨论” “练习” ,编排的特点使得生物教材中的问题集中化。“问题解决”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从而落实新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落实新课程理念。在反思常规生物教学观、学习观,教材观的前提下,我们学校生物组提出并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利用教材的有关问题的知

4、识板块,初步构建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以教材“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根据本校本地实际重组利用“思考与讨论”突破本节课重点难点,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2一、一、 “问题探讨问题探讨”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导入新课环节对上好一节课的作用至关重要,既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利用新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如何利用好“问题探讨”栏目导入新课呢?(一)直接运用“问题探讨”导入新课有些“问题探讨”栏目的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可以直接运用,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进而探究、理解相关的生物学知识,形成概念。例如,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这一节

5、的问题研讨,根据图中一株放在窗台上久不移动的盆栽植物的生长情况,探讨一系列的问题:植株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可能是哪些环境因素引发了植株生长方向的改变?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这种方向的改变,是发生在植物的幼嫩部位还是成熟部位?这几个问题的提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场景熟悉,学生兴趣浓,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谈论,让学生掌握植物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等相关内容。(二)对“问题探讨”加以整合后运用导入新课有些教材“问题探讨”的内容过于抽象,学生很难回答的,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就要进行合理取舍,或者转换成几个小问题以降低难度,或者变换一种学生易于理解陈述的方式,或者转化为实验

6、。例如,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节课的“问题探讨”栏目:图中是一幅光学显微镜下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图,讨论一系列问题:如何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细胞膜吗?在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清晰的观察到细胞膜存在之前,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请你推测一下,科学家是怎样确定细胞膜的存在的?使用教材“问题探讨”花时间过长,并且学生很难回答出“问题探讨”提出的问题,必须换一种陈述方式。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符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又不能删除学生实验,剥夺学生体验学习的经历,我们调整了教学环节:将“问题探讨”环节删除,在“问题探讨”中出现的问题如光学显微镜下是否能看到细胞膜等问题放到学生实验中让其体

7、会,把本节课的导入改为回顾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提出国家与国家之间以边界划分,类比任何系统都有边界,细胞作为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否也存在边界。通过实验体验细胞膜的制备方法和细胞是存在的边界的。二、根据本校本地实际重组利用二、根据本校本地实际重组利用“思考与讨论思考与讨论”解决本节课重点难点解决本节课重点难点(一)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体验科学事实,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体验科学事实,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3不是通过简单的讲授灌输给学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的科学学科的性质。新教材中为什么有如此多的生物实验穿插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的目的不是

8、单纯的让学生记住这个实验,而是让学生体会科学发现过程。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利用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结论得到的过程,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节课,通过学生体会细胞膜的制备过程,探讨实验的选材和实验步骤中的关键操作的意义,并根据科学家对细胞膜的化学分析得出细胞膜的成分;由细胞膜成分中的蛋白质功能过渡到细胞膜的功能;通过哺乳动物红细胞细胞膜的制备实验,学生真实体验了细胞边界的存在,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细胞边界的成分用柱形图直观的呈现给学生,并提出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可以用什么方法鉴定细胞膜中存在的成分和根据有机物的作用,膜上的哪类物质能决定

9、细胞膜的功能。通过学生课前设计实验方案,课堂展示时发现学生的知识盲区、误区,并进行纠正。对易混易错的知识点,老师给学生积极和准确的引导和理解,如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的理解,特别是对无关变量如何控制,对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很有帮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动起来,展示、发言、讨论。再如,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节课的教学,教师通过课前让学生进行试验方案设计,课堂上展示和讨论实验方案,培养了学生实验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实验体验科学事实,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学生的体验,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新知,而不是通过简单的讲授灌输给学生。(二)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师生互动

10、、生生互动解决问题精心设计问题,利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生生、师生的“对话” 、“讨论”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了学生参与、交流等意识和良好品质。既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应,及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节课的教学中,在学生通过实验制备了细胞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的选材和展示出学案中学生画的实验前后细胞形态的区别及原因,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思维和实验操作技能,有提高

11、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又如,在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这一节课的教学中,让学生用生长素的生理作用解释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结合课本拓展题进行。指导学生分析课本上的曲线图,或观察校园内植物顶端优势现象,并充分发表意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利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课堂上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对话” 、 “讨论” ,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取知识。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思考,在讨论中充分交流,培养了学生参与、交流等一时和良好品质。(三)大量运用举例,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类比枯涩

12、、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大量运用举例,类比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类比枯涩、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生物学知识。例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这节课的教学中,利用贴近生活的比喻,类比细胞膜的三大功能,转抽象为形象,通过以下几个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膜功能:我们三十三中的边界上围墙的作用是什么?边界上除了围墙还有校门和门卫,门卫的作用又是什么?以引出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有将细胞与外界分隔开和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再接着提出学校既然有围墙又有门卫,学生无法自由进出校门,那我们如何跟父母取得联系?以引出细胞膜还有信息交流的功能。运用发短信类比细胞间的远程信息交流,面对

13、面交流类比细胞间的直接接触。总之,以“问题解决”为主线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合作精神。在知识探索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落实新课程理念,这对高中生和生物教师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 中华任命共和国教育部制定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李玉华、徐斌艳.课堂教学师生对话的策略分析. 2006(3)3 赵占良高中生物新课程科学探究能力目标解析人教网2008(8)4顾明远.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辨证关系N.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 ,1991,2:155袁维新.问题教学理论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