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业银行风险与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思考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23101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与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与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与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与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与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商业银行风险与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商业银行风险与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思考(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_1关关于于商商业业银银行行风风险险与与完完善善金金融融监监管管的的法法律律思思考考摘要: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风险特点的分析,提出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通过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历史发展的总结,提出金融监管的一些法律分析思考,即要有强有力的立法保障,改善法律环境,优化执法环境。 关键词:银行风险;监管;监管法制化一商业银行风险 为了适应人世与国际竞争的需要,我国商业银行也必然要实行混业经营,而且已经开始并且立法层面上也在鼓励。商业银行业务的迅速变化与发展,使银行的各种风险的潜在因素突增。无论从什么层面或角度去认识银行风险,它作为一个金融范畴应有其基本的属性和特征。主要有: (一)客观性 只要有银行业务

2、活动存在,银行风险总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存在。因而,金融不可能永远无风险。 (二)可控性 尽管银行风险是客观的,但是银行风险是可控的。所谓银行风险的可控性,是指市场金融主体依一定方法、制度对银行风险事前识别、预测、事中防范和事后的化解。正是因为银行风险是可控的,才使加强金融监管、健全现代金融法律制度具有现实意义。 (三)扩散性 银行风险不同于经济领域里其他行业风险的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银行机构的风险损失或失败,不仅影响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更突出的是导致众多的储蓄者和投资者的损失和失败。这就是银行风险的扩散性。它不仅具有原始存款和初始投资广泛的影响,而且还具有数量倍数扩散的效应。 (四)匿藏

3、性 是指银行风险往往不是在爆发金融危:机或存款支付危机时表现出来,一直可能因信用特点、金融垄断和行政干预等原因会表面掩盖金融不确定性损_2失的实质。 二、我国金融监管发展的历程回顾 我国的金融监管是伴随着金融业改革的深入,逐步发展起来的,笔者认为:我国金融监管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如下: 1、初始阶段(19841992 年),主要依靠行政手段管理金融。人民银行从经营与监管合一转变到放弃经营功能,成为一个超脱的金融监管主体,但对金融监管工作研究不深,重视不够,金融监管的作用发挥不理想。 2、偏重于整顿式、合规性监管的阶段(1993-1994 年),强调中央银行的分支机构要转变职能,由过

4、去侧重于管资金、分规模,转变到加强金融监管上来。但监管方式主要是整顿式、运动式,监管内容以合规性为主。 3、金融监管立法阶段(19941997 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要求金融监管法制化呼声很高,我国金融领域的立法速度大大加快,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担保法和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及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金融法律法规,使我国的金融监管逐步走上依法监管的轨道。 4、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深化阶段(1997 年-2003 年),吸取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我国的金融监管改革在这一时期得到了深化。又逢加入 WTO 这一特殊机遇,极大地促进了我

5、国金融监管法制化改革,并朝着国际化逐步迈进。这一时期,我国金融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进一步得到完善;人民银行管理体制也进行了重大改革,从按行政区划设置分行改变为按经济区划设置。 5、金融监管体制改革飞跃阶段(2003 年至今),这一阶段,我国的银行立法在 2003 年底有了重大突破和调整。在 2003 年 12 月 27 日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通过了修改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并同时通过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立法上明确了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即随后专门成立的银监会)负责对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业务活动的监督管理。人民银行对银行业的监管职责大部分被分出由银监会行

6、使,当然作为中央银行仍然履行一些特定的监管职责。立法的重大调整无疑预示着要加强对银行业的监督管理。银监会成立后,为了防范银行风险,履行监管职责,着重在制度上推出了很多好的措施,发布了大量的规章。2006 年 1 月 15 日,银监_3会就此专门又发布了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以下简称核心指标)。三、完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的法律思考 (一)商业银行风险监管需要立法保障 从完整的意义上看,金融法律制度包括三个方面,即维系金融市场正常运作的金融监管法律规范、各种民商事法律规范和打击金融犯罪的刑事法律规范。银监会成立后,大力加强监管法规建设,行业法治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制定并颁布实施了大量适应银

7、行业审慎经营所急需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是逐步建立了依法监管的法律运行机制。在规范银行业审慎经营的同时,银监会还颁布了一些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来加强对自身行为的规范,提高依法监管、依法行政的水平。三是提高监管规则透明度与监管效率。银监会成立后,总结国内银行业监管的实践经验,吸收、借鉴国际银行业监管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并根据新的监管发展需要,全面清理了以前发布的三百多件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四是积极营造有利于银行业改革开放的法律环境。银监会成立以来,重视营造有利于改革开放的法律环境,推动了银行业改革开放进程。五是注重加强法规的后评价与更新。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金融领域还会出现

8、新的情况,立法工作部门应关注这些新的动态,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二)积极改善法律环境 企业法制环境是金融环境的基础,对防范银行风险作用不容忽视。我认为在市场经济下,主要有四方面法律环境:第一,市场准入的法律环境:主要要有四个条件:1、责任机制的放宽,通常讲的出资人只承担有限责任。2、从世界趋势看,公司设立的门槛都在逐渐降低。世界各国都在竞相降低设立公司企业的门槛。3、要减少国家强制性的规范。国家强制性的规定,抑制了公司企业能够自由设立。4、税负方面的机制。第二,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对市场竞争机制的完善,我们应陔确定市场交易有一个重要的法则,交易秩序里任何不违反国家禁止性的规定都应该是合法的

9、。第三,市场风险防范的机制。随着公司法的修改,新的公司法通过,公司制度的准入放宽了,但是和它打咬道_4的风险加大了。第四,市场退出机制。市场退出包括两方面,一是退出以后的清算机制,二是破产制度的完善也很重要。尽管我国金融法治的外部法律环境在逐步改善,但下面几个方面仍须给以足够的关注。一是“破产法)(试行)已严重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无法对债权人进行有力保护。二是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与征信立法缺失。当前,社会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提供虚假信息而进行金融诈骗和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利益骗贷的现象比较严重。加之我国征信体系建设滞后,严重制约了对失信行为的惩戒。

10、培育全社会的信用文化和加强征信立法已成为打击金融欺诈的当务急。三是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亟待修改。四是刑事法律制度对金融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五是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缺乏良好的法律环境。 对商业银行来讲,依法坚决严格实行银行退出制度是保证金融体制稳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是独立的金融企业法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商业银行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经银监会同意,由人民法院依法宣告其破产。及时关闭资不抵债的银行的主要理由下:1、商业银行影响着整个社会经济体系中的货币供给。大量资不抵债的银行存在是货币流通体系的一大隐患。2、向其他银行发出信号:政府的确把商业银行作为企业对待,从而可以有效避免由于政

11、府隐胜补贴导致的呆坏帐进一步累计,有利于银行改进经营,提高效率。 (三)优化执法环境,消除行政对司法的干预 金融监管机构要保持独立性和多元化。金融监管的要害是信息的真实性。如果金融监管机构不能够保持其独立性,那么在各级政府机构的干预下就很难保证在监管过程中取得真实信息。立法上强调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是因为:金融监管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很复杂的工作,如果不是独立性很强的专门机构,就很难有效地承担和进行这种工作;金融监管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如果监管机构没有独立性,其监管过程和目标易受各种利益集团的干扰,那就很难做到公正、公平;金融监管机构是政府系列或政府授权的机构,如果它不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12、,其监管行为及其目标就难以摆脱政治上的干预和压力而单纯化,其监管对象即金融机构也很难按商业化原则经营。金融监管体系必须多元化。单一的监管机制既不可靠,又缺乏效率。如果只有一个监管体系很_5容易出现信息渠道堵塞的问题。只有金融监管多元化才能够防范在金融监管领域出现行贿、受贿,从而保证金融信息的真实性。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 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 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 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