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全国武术之乡

上传人:ldj****22 文档编号:37619972 上传时间:2018-04-20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613.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全国武术之乡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全国武术之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全国武术之乡(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化专刊西城地2017年8月30日星期三邮箱:责编: 郭海霞美编: 苑佳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是人民的精 神家园,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 更深厚、 更持久的力量, 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进一步激 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 “西城武术之乡” 创建的宗旨就 是以传统 “武文化” 为核心, 以现代网 络科技为手段, 打造武术运动推广和 武术文化传播的专业化发展平台, 形 成北京人 “西城武术之乡” 的鲜明特 点和独有模式, 在全国 “武术之乡” 的 建设发展中争创第一品牌, 并发挥示 范和引领作用。西城历代尚武之风西城武术运动有着悠久广博的发 展历史, 从金、 元、 明

2、、 清在北京建都以 来, 北京城就有都城内的侍卫军, 保卫 皇城的护卫军等, 均设有演习武技的 校场, 习练武技乃军中必行之事。今 西城新街口、 阜成门、 护国寺、 宣武门、 报国寺等多地, 均为历代军中校场所 在地, 使京城尚武之风历代盛行。 西城在中华武术文化的发展中, 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积淀, 蕴藏着 深厚的武术文化资源。各流派逐步形 成了自身独特的武学理论和训练方 式, 并在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中著书立 说, 产生了大量的武术文献拳理拳论 和习练要诀等, 成为传统武术传承和 发展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 西城汇聚了一批著名的武术宗师 奇才, 并形成了广泛深厚的武术运动 群众基础。清末以来,

3、京城王公贵族 崇尚武艺, 尚武之风渐入社会上流阶 层, 一批武技卓越的武术英才在皇宫 王室之地传艺授技崭露头角, 使许多 武术拳种通过京师之地的独特影响力 得以名声显赫并广为传播。清末至民 国期间, 西城区武术社团兴盛, 武馆林 立, 北京市60余家武术社团组织, 一半 以上扎根西城, 北京近代第一家武术 组织 “四民武术社” 就开办在什刹海旁 边的火神庙, 由形意拳名家李存义、 尚 云翔、 孙禄堂, 八卦掌名家程有信、 刘 凤春, 太极名家吴鉴泉、 吴图南等经常 至四民武术社指导或切磋技艺。 解放后, 武术在西城得到新生, 不 仅大量武术社团得以延续, 还在各大 公园开辟了武术辅导站。目前,

4、 西城 区拥有 “非物质文化遗产” 拳种12个, 代表性传承人20多人, 区域内北京市 武术协会下属各拳种研究会、 武馆等 60余家, 大部分注册在西城, 并常年从事武术传播活动, 为西城传统武术文 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让更多西城百姓武起来目前, 区内共有武术各拳种武馆、 辅导站近400个, 习武群体29万余人, 约占户籍人口的20.5%, 在各种运动项 目的539个注册群众健身团体中, 武术 团体有160个, 占总数的30%, 是参与 团体及人数最多的运动项目。中、 小 学开展的武术操及传统武术项目, 已 基本实现全覆盖。近两年的太极拳进 机关和金融机构活动, 深受机关和金融企业的

5、好评。 近年来, 我区充分发挥街道、 社区 健身团队、 武术运动辅导站的组织带 动作用, 多渠道开展武术文化的学习 及武术运动的普及, 并不断研发和提 供简单易学、 养生健康效果明显、 趣味 性强的多种类武术运动项目及产品, 大力促进西城区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 开展, 全面提升西城区群众性武术运 动的人口参与度, 使群众性武术运动 健康、 蓬勃发展。 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区体 育局的大力推进下, 独具特色的区、 街 两级武术运动品牌赛事体系逐步形成。月坛街道的 “白云杯” , 新街口街 道的 “白塔杯” 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传 统武术赛事。各街道组织的武术交流 及赛事活动全年不断, 促进了基层

6、武 术运动的蓬勃发展。 此外, 以 “武 道论” 为核心的西城 民族、 民俗体育文化节已成为西城武 术文化传播交流的标志性品牌项目。 并在 “以武明道、 以道演武” 方针的指 导下, 培训了数千名能将武术文化理 论融入武术运动实践的骨干群体, 并 首创了以展示武术文化内涵为宗旨的 全新赛事评判标准和赛事系统。西城 区各武术团体多次代表西城区在全 国、 全市各类武术比赛中获得佳绩, 西 城武术运动在北京市乃至全国均处于 较高水准。优势资源助力武术之乡创建2016 年 12 月 28 日, 我区正式向 国家体育总局递交申请函, 申报 “全国 武术之乡” 称号。 全国武术之乡管理 办法 中指出: 武

7、术之乡是中华武术文 化的重要发源地和典范传承地, 是传 播和普及中华武术的重要载体, 是弘 扬中华武术精神和光大民族优秀文化 的重要阵地, 对中华武术的继承、 繁 荣、 创新和发展具有强大的示范带动 作用。 作为诸多武术拳种及项目的聚集 之地和推广弘扬之地, 西城武术之乡 的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和深厚的 文化底蕴。 在武术之乡的建设及发展中, 我 区建立挖掘、 研究、 整理、 阐释中华传 统武术文化的专业性研究机构, 进行 武术文化的学术研讨和交流, 汇聚武 术理论研发人才, 培养高水平武术理 论及武术运动教学师资队伍。通过武 术之乡的建设, 充分发挥武术协会在 各门派、 各拳种、 各组织广泛团结和共 同发展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通过微 信公众号、 app等 “互联网+” 的方式进 行宣传推广, 充分展示武术之乡的知 名度和影响力, 利用全新的网络化武 术运动教学和推广普及平台, 为武术 之乡的建设提供全时段、 全地域、 全空 间的新型网络学习和训练手段; 此外, 武术运动进学校、 进军营、 进社区、 进 机关、 进企业、 进金融机构的 “六进” 项 目逐步推进, 并健康发展, 武术运动群 体逐步扩大, 成为西城人健康生活的 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唐茉整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创建全国武术之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