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19271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陕西就业市场供求分析和对策建议【论文关键词】就业供给需求产业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陕西就业市场供求现状的分析,认为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如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经济增长的模式是配置效率的增长、产业因素等,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加快城市化进程,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建议。 从近几年的情况看,陕西就业总体绝对数量是增长的,但增长速率下降,出现高增长与高失业并存的现象。具体到各个层次又有所不同,就城乡看,城市就业增长率高于乡村,第三产业就业增长率高于第一、第二产业,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就业增长率高于国有企业。 一、

2、陕西就业供求现状分析 对陕西就业市场的分析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进行,供给的分析主要包括供给总量、供给结构和供给弹性几个方面,需求的分析主要从需求总量、需求结构和就业弹性几个方面分析。 (一)就业供给分析 1供给总量。2002 年,陕西省人口总数为 36737 万人,其中劳动年龄人口约为2588 万人,1990 年2002 年间,陕西人口增长了 11,劳动年龄人口增长了 17,二者之比为 151:1。2002 年陕西实际从业人数为 1874 万人,劳动力资源利用率仅为73。如果再计算农村和城市的隐性失业人数,则可得到如下结果:农业隐性失业的测定可用国际对比法,即在农业产值比重相当的国家或历史时期中

3、,找出一般农业劳动力比重与此标准对照如果有多出来的部分就可以看作为农业隐性失业,按此方法计算的农业隐性失业率为 1016。0 城市隐性失业的测定可以从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部在1995 年联合进行的一次“企业富余劳动力调查”所得数据中看出,该数据显示城镇各类企业的综合隐蔽失业率为 188左右。据此推算,陕西省的隐性失业人数约为 230 万人,陕西的劳动力资源利用率如果按 80计算,则陕西的失业人数合计为 410 万人左右。陕西的经济发展水平在西部 12 个省市区中居第 8 位,在土地、资本等资源都比较稀缺的情况下,人口的相对充裕给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2供给结构。2002 年陕西第一产业从业

4、人数 1003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比重的535,第二产业从业人数 308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 165,第三产业从业人数563 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 30。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这是中国多年僵化的农业政策和就业制度的结果。如片面强调“以粮为纲” ,不准农民搞其他副业以及户籍制度等方面的规定限制了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的生产空间。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得到了纠正,但仍存在着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许多限制性制度措施,如农村人口的户口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子女受教育问题等,这些制度的存在,无疑加大了农村人口转移的成本。由于农业劳动力不能顺利转移也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 3供给弹性。

5、经济发展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供给具有无限的弹性。在特定的工资水平上传统部门可以向现代部门提供无穷无尽的劳动力供给。在现阶段,由于劳动力绝对数量很大,而现有的现代部门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有限,故可以近似地认为劳动力供给具有无限弹性。 (二)就业需求分析 1就业需求总量分析。从国民经济账户讲,供给恒等于需求,即 G=L*P;G 表示产出,L 表示劳动力人数,P 表示劳动生产率。由公式可推导出本期劳动力需求量 L 叶=(1+gP)k 一】;g 表示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P 表示劳动生产率增长率,k 一】表示上期劳动力需求量,k 表示本期全部劳动力需求量。2002 年陕西实际从业人数为 1874

6、 万人,与供给人数相比,失业人数为 410 万人,约占劳动年龄人口的 16。 2就业弹性系数分析。就业弹性系数是衡量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关系的最常用的指标,即在某一时期内就业数量的变化率与产值变化率之比近 20 年来,陕西的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不断的波动之中(详见表 1)。 陕西的就业弹性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就业弹性呈下降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经济增长速度总体上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从业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但就业弹性却呈下降趋势,无论是单个产业的就业弹性还是总弹性均呈不断下降趋势。200 年就业弹性系数只有0,07,而 1990 年的就业弹性系数是 0,19 这表明劳动力投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趋于

7、下降。三次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不同。1978 年2001 年第一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0,13,第二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 0,18,第三产业的平均就业弹性为 057。该数字表明第三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大,有很大吸纳就业的潜力,第二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大于第一产业但幅度降低,第一产业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最小。 3,劳动就业贡献率分析。合理有效地利用劳动力资源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一个重要途径,这里运用生产要素贡献率的方法对劳动就业贡献率进行分析,主要比较不同时期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以及它的变化,结果如表 2 所示: 从表 2 可看出,除了第三产业劳动就业贡献率略有上升外,第一、第二产

8、业劳动就业贡献率下降幅度都很大,它表明第三产业是以提供服务为主的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提高就业方面有积极的意义,而第一产业由于技术进步缓慢,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出现劳动就业贡献率下降,第二产业随着工业化的进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出现“资本深化”现象,劳动就业贡献率下降。 二、影响陕西就业的因素分析 陕西就业市场不仅存在总量的不平衡,如供过于求,也存在着结构上的不平衡,如产业就业结构的不对称,吸纳就业能力最低的第一产业却集中最多的从业人员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有: (一)城乡收入差距过大 根据托达罗的二元经济发展理论,由于城乡之间预期收入的差异导致人口流动,人口流动的速度快于工业部门创造就业的速度

9、,失业因此更为加剧。据 2000 年人口普查的结果测算,陕西城市化水平为 323,同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 lO8 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国 38 个百分点,在全国 31 个省、市、区中列第 20 位,与人口规模基本相同的福建比较,比福建低 20 个百分点。城市化的滞后严重阻碍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二元经济结构不断被强化而不是减弱。与此对应,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从 20 世纪 80 年代的 224倍增加到 90 年代的 323 倍,其结果是农村劳动力的收入明显低于城镇职工,更别提保险福利方面的保障。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高,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医疗、住房等福利制度

10、改革进程的加速,居民的不确定性增加,城镇居民消费倾向不断减少,同时农民的低收入使得消费需求受到极大制约,消费不足必然会影响投资需求不足,因为投资需求是引致需求,从而阻碍经济的增长,阻碍工业化的进程。 (二)经济增长主要是配置效率而非生产效率的增长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经济虽然是持续高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已放缓,1978 年1989 年陕西的平均增长速度是 10,3,1990 年-2002 年的增长速度是 8,7,其原因是经济增长主要是配置效率而非生产效率的增长。所谓配置效率的增长是指资源和生产要素从边际生产率低的地方流向高的地方,主要表现为沿着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移动,或者从内点向边界移动。

11、而生产效率的增长主要指随着生产成本的降低,生产可能性曲线的移动。反映到就业的增长上,随着资源的配置逐渐接近生产可能性边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就业增长速度下降,由于人口基数的庞大,就业问题日益凸显。 三)产业因素 首先产业结构变动升级不够,专业化程度低。根据卢中原(卢中原,2002)的研究结果,就全国而言,陕西的专业化程度由 1990 年的第 15 位下降到 1999 年的第 25 位。另一方面,产业结构不合理 1980 年陕西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 52,7,到 2002 年则提高到 665。而同年全国重工业所占比重约为 61;就比较优势行业而言,1997 年农业是它的比较优势行业,在第二

12、产业中,金属矿采业、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是排名前两位的优势行业,而第三产业中占主导优势的产业虽然有金融保险业、科教文卫,但行政机关在第三产业中的地位普遍比较突出。由于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行业在陕西形成比较优势的较少,结果是资本的回报率低,工业化水平降低。 其次农业发展滞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在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论在农业生产技术、农业的投入还是农民应具备的人力素质上,陕西都比较滞后,农业的滞后发展反过来又阻碍了工业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发展的瓶颈 (四)体制改革 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劳动力名义需求与劳动力有效需求差距缩小,反映在统计数字上是失业率增加,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

13、出现不一致。我国的统计数字反映的是名义就业人数,并不反映企业的有效劳动力需求,因为国有企业的目标并非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它还承担了一部分政策性负担。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一方面一部分人员失业,另一方面企业发展需要增加劳动力时,企业的人员主要来自对冗员的充分利用,从而反映在统计数字上表现为失业人数增加。 三、政策建议 解决就业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具体针对陕西而言,有以下几条具体的政策建议: (一)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从资源配置性效率增长转为生产效率型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是解决陕西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是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只有大力发展经济,实现经济平稳有力发展,才能从根本上

14、解决就业问题。而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有赖于经济增长模式的转换,即从资源配置性效率增长转变为生产效率增长。 (二)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 城镇化的本质是将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或者说城镇人口)。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现代化是城镇化的必然结果。二者互为因果,互相制约。没有城镇化,工业化的效率就会降低,而离开了工业化,城镇化就会失去发展动力,现代化也无从谈起因此,只有大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把产业聚集到大中小城市来或聚集到城镇来,才能解决人多地少,城乡差距过大的问题。城镇化应与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兴工业化道路相适应。 (三)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第三产业发

15、展 从产业类型看,三次产业内部都有潜在的就业岗位可以挖掘,其中第三产业将成为就业增长的主渠道。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是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过去的 20 年间,陕西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都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加快服务业的发展,也是促进经济结构升级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在发展第三产业时,应考虑将现代的经营方式和科技运用到商业贸易、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整体水平,同时积极发展信息、金融、咨询等现代服务业。 (四)大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斯锵的占典经济学理论提叶 LI 市场竞争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能够使社会褊利最火化;劳动分工对 f-It-产率的增进恩有积极作用。

16、这里劳动分工既包括企业内部分工也包括社会内部分工随着工业化的发展, “大而全” 、 “小而全”的企业组织与现代的市场经济出现了很多的不相容之处,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因此建立符合专业分工的大中小企业体制,实现企业组织结构的转换是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中小企业无疑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而活跃的组成部分,改革开放 20 多年来,它为经济发展、尤其是就业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由于自身缺陷和环境、体制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发展仍存在很多问题关键问题是融资困难和技术创新能力弱,中小企业板的推出为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带来了曙光,陕西应积极为中小企业创造环境,制定政策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五)加快陕西技术创新 2l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经济增长模式已转变为以科技和知识为主要要素的经济增长。发展知识经济必须有相对强大的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否则只是引进国外的高技术产业项目,谈不上发展知识经济。失业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知识结构和产业结构的问题。一方面,新技术、新行业的快速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