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老校区保护利用的思考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16738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院校老校区保护利用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等院校老校区保护利用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等院校老校区保护利用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等院校老校区保护利用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等院校老校区保护利用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院校老校区保护利用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院校老校区保护利用的思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等院校老校区保护利用的思考摘 要: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承载着高等院校的历史,对这些不可再生的历史信息资源,我们应倍加珍惜,延续其生命力,这成为高等院校老校区校园可持续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在整体性、发展性、可读性的原则下,对我国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老校区;文物建筑;保护;发展 Abstract:Old compus of universities are reflecting the their glorious history .Thus ,more attention and conservation should be paid o

2、n this kind ofunique resources,And what is more,it is necessary for sustained development ofa university to keep old compus alive,Through a survey and analysis on those historical buildings in old compus of universities.the differential method for protecting of this kind of building arised Key words

3、:old compus of universities; historical buildings; protect development 90 年代以来,我国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转变高等教育的思想,全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由此,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大众化教育时代。这一战略调整对高等院校的影响巨大,直接表现在办学规模和建设规模上:经过数年的扩容和扩招,2006 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的招生数为 540 万人,在校生人数达到了 1739 万人,毕业生 377 万人。高等院校的建设规模与此同步增长,仅 1999年到 2001 年的 3 年中,全国普通高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 1 亿多平

4、方米,相当于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校舍建筑面积总量的 1.1 倍。面对年年扩招,高等院校只有通过建设新校区的办法来解决校园扩容问题,仅 1998 年到 2001 年期间,高等院校的校园用地面积就增加了 80,随之,高等院校的新校区逐步变成了高等教育的主体。 与新校区蓬勃发展的态势相比,高等院校老校区呈现出“边缘化”的特征。各高等院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校的主要办学功能及管理机构大多迁往新校区,2高等院校老校区的地位、作用及意义有所下降,使老校区职能出现了向低端下滑的倾向,其职能大多调整为面向低层次的继续教育或研发、第三产业的场所。管理及维护不力使老校区建筑物出现了只用不修或只用少修的现象,高等院校

5、老校区的“边缘化”使其处于自然衰退的过程中。 高等院校老校区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真实记录了高等院校初创、发展的历程,保留有大量历史事件的信息,具有历史文物建筑的价值与意义。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今天,高等院校老校区的“边缘化”现象会加快老校区的衰退和高校文物建筑的不恰当利用,丧失文物建筑的历史信息,因此,重新准确定位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价值,合理保护、利用高等院校老校区已成为高等院校校园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渊源 在我国建筑界,通常将 1840 年1949 年间建造的建筑称为近代建筑,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纳入各地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的

6、历史建筑,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已得到普遍的认同;一类是尚未纳入保护名录,但建成时间在 30 年以上并有下列情形之一:建筑样式、施工工艺或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如上海交通大学科学馆(早期现代主义风格);反映地域建筑历史、艺术特色的建筑物,像厦门大学建南大会堂(图 1);建筑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著名建筑师的优秀作品,如杨廷宝设计的四川大学理化楼。 高等院校老校区的建筑按建造时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鸦片战争之后,晚清政府创办的学堂所遗留的建筑。这类学堂建筑主要是在一些古书院旧址或园林遗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受“门户开放”思潮的影响,建筑大都采取西方折3衷主义建筑风格,陶立克柱

7、式,半圆形拱券,在建筑局部掺入中国元素,呈现出中西建筑元素混合的特点,如京师学堂(今北京大学),北洋西学学堂(今天津大学)等。第二阶段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西方基督会出资创办的教会大学,这些建筑大力推行“中国固有式”,校舍多采用“亨利K墨菲式”的歇山重檐屋顶,像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华西协和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等;或全盘仿欧美近代校园建筑形式,如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第三阶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高校建筑融合了老校区的建设传统,尊重老校区的历史环境,像厦门大学的建南大会堂。 2 高校老校区文物建筑所面临的困境 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早期建筑物或建筑旧址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

8、单位,这不仅是对校园建筑及环境的历史价值的认同,也是对校园人文精神的彰显。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策略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等院校校园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高等院校只有通过增加其物质环境容量来应对,在老校区翻建、扩建、插建,征地建设新校区,解决连年扩招、在校生逐年攀升的实际问题。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生存条件日益困难,主要表现在: 2.1 老校区校园整体环境被肢解为了解决高等院校校园扩容问题,必须扩大高等院校的建筑容量,高校校园内新建项目的建筑规模越来越大,建筑高度越来越高,这种忽略校园整体容量、随意增加建筑容量的做法必然导致新老建筑间的对立,校园整体环境尺度的破坏,改变校园的整体形态和协调、恰当的

9、天际线,老校区的校园环境因此而变得压抑起来。 2.2 文物建筑基本功能的改变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建造年代久远,与当今的发展需求不一致,这些建筑基础设施老化,设施运行能力较低。随着当今电子4信息技术化的发展,信息化、智能化程度在不断提升,老校区文物建筑的技术缺失难以满足现代化高等教育的要求,这是高等院校文物建筑所面临的最大难题。为了适应教育现代化,对老校区文物建筑的改造在所难免,但是,随意更改其内部结构、任意改变原有格局、把原本和谐完整的文物建筑改得面目全非的事件常常发生。 2.3 文物建筑外观的破坏高等院校老校区的大量建设势必会带来校园建筑物形态与外观上的差异,为了使校园呈现出“新鲜面貌”

10、,通常会对不同时间段的建筑进行外观整理,将不同年代的建筑“修缮一新”,这一通常的改造做法未能对文物建筑的固有风格进行合理的延续,简单而粗暴地抹煞了原建筑的个性与特征。 3 高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原则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见证,它记录着其发展的历史、变迁信息,不同类型的文物建筑有不同的保护手段和利用策略。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不仅能有效保护、延续文物建筑的潜在价值,又能充分展示它的内在品质。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和改造可按不同的保护等级、建筑类型、建筑年代采用不同的保护措施,遵循以下原则: 3.1 整体性原则马丘比丘宪章指出, “新的城市化概念追求的是建成

11、环境的连续性每一座建筑都不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连续统一体中的一个单元。它们需要同其他单元对话,从而使其自身形象完整”。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同样需要寻找一种合乎情理的秩序,所以,对高等院校老校区来说,文物建筑不是孤立存在的,需要放在老校区这个特定的整体环境中才能显现出其历史价值,也就是说,不仅要保护建筑物本身,还要保护其所处的环境;只有在保护文物建筑本身的同时保护其所处的环境,才能真正体现出它的历史价值与意义。 53.2 发展性原则高校校园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处于不断发展和变更的过程中,所以,高等院校文物建筑应采取保护与利用并重的策略,在保护文物建筑的原则下,合理引入现代元素和

12、现代功能,把高等院校文物建筑融入现代校园的整体中去,通过合理设置建筑功能,提供更好品质的使用空间,提升其价值,达到新旧共存、和谐共生的目的。 3.3 可读性原则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校园建设的“年轮”,以不同的建筑风格及细部装饰记录校园发展事件,准确地反映其历史内涵,保持老校区的历史“可读性”。 “可读性”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外貌上,也体现在建筑的结构特性等诸多方面,成为人们了解和体验高等院校的历史“标本”。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应强调其整体性、发展性和可读性的原则,把高等院校的文物建筑有机融入不断发展变化的高等院校的校园中。 4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

13、用对策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既不同于文物古迹的保护,也有别于城市旧工业区的改造与再利用。由于高等院校文物建筑在高校校园中的特殊性,其保护与利用方式更具复杂性。因此,高等院校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要充分考虑到高校校园的现状,教学的实际状况以及时代的特殊要求,制定出合理的保护利用措施。 4.1 建筑群体的整体保护 高等院校老校区文物建筑的保护首先应着眼于整体保护,在可能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实现对整体环境的控制与保护,这样才能保留老校区的整体性和环境氛围,使高等院校老校区的历史沉淀得以延续与保存,对老校区范围内的改造与建设也应在整体保护与控制的前提下进行,苏州大学老校区的保护就是一个很好

14、的6例子。苏州大学的原址是东吴大学,校园规划的整体格局秉承了西方校园规划的一般模式,整个校园呈长方形,校门北向,以开敞的户外空间为中心,建筑物周边布置,井然有序,其中,规模最大,质量最好的两座教学楼是林堂(钟楼)和葛堂(精正楼)(图 2),忠实表达了欧美近代大学校舍的典型制式。 在东吴大学旧址上续建的苏州大学,以毗邻扩建的方式扩大校园的规模,完整保留了东吴大学的核心教学区,以大草坪为中心的开敞空间、林堂、葛堂及周围环境成为苏州大学的经典校园空间。2001 年苏州大学兴建王健法学院,选址于东吴大学旧址的中心大草坪南端,建筑方案充分考虑了王健法学院与校园整体环境尺度的关系(图 3)。王健法学院建筑

15、规模 16000m2,通过控制建筑高度,水平展开的设计策略削弱了巨大体量对中心草坪及环境的压迫,其主入口以巨大的圆形洞门将校园中心轴线延伸至建筑中庭,使内外空间贯通,产生了延展纵深的效果。在建筑细部的处理和传统要素的提炼上,提取了东吴大学旧址的重要建筑元素,采用无装饰线脚的简洁体形,以青红砖混砌的墙面体现了“场所”精神,以圆形洞门的中国传统语汇和北侧钟楼立面西式券廊做法巧妙呼应,与旧址建筑形成统一的整体(图 4),完好地保存了校园的历史信息,记录了校园的沧桑历史。 4.2 建筑单体的保护与利用 对于处于校园不同年代建筑混杂区的高校文物建筑,首先应对其进行质量与价值的评估,这一类型建筑的平面布局

16、形式、结构体系、外观立面等均不需进行大规模的改建并可以适应当今教育功能的要求,这不仅有利于保护文物建筑本身,更能使其所具备的隐形价值提升。南京大学北园的外事办公楼曾是何应钦公馆,经过改造赋予其新的功能,但小楼基本保留了原有的西班牙建筑风格黄色的外墙上“印”有大量竹叶状的凹凸线条;屋顶上覆盖着蓝色的琉璃瓦;门窗顶部呈圆7拱形。对于这类文物建筑不宜采取“冷冻式”保护措施,将文物建筑原封不动地保存起来,束之高阁,而应将其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使用,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让它实现自身运转。 若建筑物的原有功能对现今使用不太适应,应在保持建筑原有特色的前提下,允许对建筑物的平面布局、结构体系及有特色的室内装修做适当的改造;若建筑物的主要功能对现今使用影响较大,则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建于 1954 年的同济大学文远楼(图 5)是我国现存的、唯一具有包豪斯建筑风格的高校文物建筑。同济大学于 2005 年底,依据现今使用需求对文远楼进行了生态节能改造,将其外窗玻璃更换为双层保温隔热真空玻璃,采用阻断型外框型材和加装了可自动调节的智能内遮阳系统;改造外围护结构提高它的保温隔热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