膨胀土隧道塌方成因及处理技术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37615158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膨胀土隧道塌方成因及处理技术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膨胀土隧道塌方成因及处理技术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膨胀土隧道塌方成因及处理技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膨胀土隧道塌方成因及处理技术(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膨胀土隧道塌方成因及处理技术摘要:结合新响沙湾隧道工程实例,通过对隧道膨胀土洞段塌方的研究,分析隧道塌方原因,详细阐述了塌方处理方案、施工注意要点,对同类围岩隧道施工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膨胀土塌方原因分析处理技术 1 工程概况 1.1 工程概况新响沙湾隧道全长 3430m,除进口 1057m,出口 129m 位于直线上,其余均位于半径为 4500m 的曲线上,纵坡 11.5。隧址区地震烈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0.20g。 1.2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 1.2.1 工程地质新响沙湾隧道为鄂尔多斯台地剥蚀丘陵区,沟谷纵横,切割强烈,地形起伏较大。围岩为白垩系下统(K1),紫红色、姜黄色、灰

2、绿色含砾泥质砂岩,砂石含量 520%左右,泥质胶结,砂状结构,薄层中厚层构造。局部夹薄层状紫红色泥岩。强风化层约 1030 米。地层产状近水平。 1.2.2 水文地质特征地下水主要为赋存在河床冲洪积砂层中的空隙潜水,水量较丰富,膨胀土地带地下水丰富,基岩裂隙水不发育。 2 塌方过程描述 2008 年 9 月 27 日早 7 时,新响沙湾隧道 GDK48+885GDK48+950 段边墙出现多条裂缝,裂缝内有水渗出,部分拱脚出现向外挤出的现象。2008 年 9 月 28日2008 年 10 月 9 日期间,GDK48+885GDK48+950 段不时出现钢筋断裂的声音,多处出现环向裂纹,多处喷射

3、混凝土面崩裂。边墙从拱脚以上 1.7 米处钢架整体被压断,拱顶边墙变形严重。掌子面已经全断面塌方封堵;缝宽 1cm 以上的裂纹有十多条,最大裂缝宽度达到 60cm;拱墙部位格栅钢架大部分挤出变形,最2大变形达 80cm;裂缝处渗漏水现象严重。2008 年 10 月 10 日下午 15 时 10 分GDK48+885GDK48+950 段出现整体坍塌,塌方过程无人员伤亡。 3 塌方原因分析 塌体段为白垩系下统灰绿色泥质砂岩,泥质胶结,砂状结构,薄层中厚层构造,水平层理极其发育,经铁四院检测后发现该种砂岩为膨胀性质,且属于中度膨胀。由于膨胀土围岩具有“吸水而膨胀,失水而收缩”的特性。塌体段为富水段

4、,围岩遇水极易软化崩解,围岩中度膨胀性加速、加大围岩应力释放,造成围岩松动圈范围大,在初期支护支撑力不够的状态下,由于围岩压力和膨胀压力的综合作用,使围岩产生局部破坏,然后逐渐牵引周围土体连续破坏。 4 塌方处理方案 处理塌体的总体方案:首先对塌体进行大管棚施工,然后在已施工完毕大管棚上方进行混凝土造壳,在混凝土壳体的掩护下,实施四台阶开挖,并且加强支护,具体措施如下: 4.1 对 GDK48+893.5GDK48+898.5 段塌方部位用塌方碴料从两侧向中间进行回填,回填至拱顶设计标高后对剩余空洞采用轻质材料进行填塞,以形成内模。 4.2 回填工作完毕之后在靠近塌方段处并排架设三榀 I22

5、工字钢作为管棚支承钢架,工字钢钢架之间焊接牢靠。 4.3 拱部 90范围内架设 108 管棚,管棚间距为 30,外插角为 15,长度为 6 米(伸入塌方部位 5 米,外露 1 米),管棚与钢架焊接牢靠。 4.4 管棚施做完毕之后,对塌方部位进行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标号为 C35,厚度为 1m,在开挖轮廓线以外形成壳体。 4.5 回填混凝土浇筑完毕且终凝之后,对塌方体按照四台阶法进行开挖,第一台阶开挖高度为 2m,第二台阶开挖高度为 2.5m,第三台阶开挖高度为 2.5m,第四台阶开挖高度为 2.71m,具体见塌方体开挖示意图 34.6 塌方体开挖完毕结束后立即进行初期支护,钢架设置为 I22 工

6、字钢钢架,间距40/榀,上台阶钢架脚部采用 40 槽钢垫底,钢架各单元连接处采用 6m 长 42钢管锁脚,每处不少于 4 根,拱脚与槽钢间的空隙采用混凝土楔块顶紧,确保钢架脚部整体稳定,各钢架间采用 100*100 角钢进行纵向连接,环向间距 40cm,钢架脚部均采用 22 槽钢焊接牢靠,确保钢架脚部整体稳定。边墙部位喷射 C25 混凝土并确保钢架后空洞喷填密实,喷射混凝土与 42 锁脚钢管及纵向槽钢形成系统稳定的脚部加固系统。第一台阶施工完成后,再依次施工第二、第三、第四台阶,左右侧马口交错开挖,循环长度不大于 80cm。 4.7GDK48+898.5GDK48+950 段塌方体处理施作三次

7、大管棚,管棚每环 42 根,外插角为 1215,长度为 15 米,管棚与钢架焊接牢靠;每环大管棚施工结束后,采用四台阶法对塌方体进行开挖,台阶尺寸与工序 5 相同;塌方体开挖结束后立即进行初期支护,支护参数与工序 6 相同; 4.8 钢架落底单侧、单榀施作,并与仰拱钢架封闭成环,仰拱与塌方体开挖掌子面距离不大于 15m,二次衬砌与塌方体开挖掌子面距离不大于 30m; 4.9 初期支护后每隔 10m 布置一检测断面,变形量测在每次开挖结束后进行,测点布置见观测点示意图 5 结论 新响沙湾隧道 GDK48+885GDK48+950 塌方段围岩属于中度膨胀,地质条件复杂,且处于富水段,因此,此次塌方

8、较大。经过我单位人员严密组织以及采取合理的处理方案新响沙湾隧道膨胀土塌方段安全顺利处理完毕。通过新响沙湾隧道膨胀土段的施工和塌方段处理,有以下几点体会: 5.1 膨胀土围岩的“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特性,特别是在富水洞段,隧道容易发生塌方,因此膨胀土隧道超前地质预报工作必须进行,以便提前预测工作面前方围4岩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情况。 5.2 膨胀土围岩隧道在开挖过程中或过程后,周边土体容易向洞内膨胀突出,所以膨胀土隧道围岩监控量测尤为重要。 5.3 膨胀土隧道围岩应力释放是导致隧道塌方的主要原因,采取合适的开挖方式最为重要。塌方处理完毕后,新响沙湾隧道膨胀土围岩洞身开挖方式为三台阶(上台阶预留核心土法)开挖,实践证明此种开挖方式能够较好的控制膨胀土开挖面的应力释放。 5.4 膨胀土围岩隧道在开挖完成之后,围岩变形一般在 34 周内发生,隧道的仰拱和二衬应及早进行封闭。尤其是仰拱施工,因为仰拱是隧道形成环向受力的关键工序,在施工中应最大程度上的缩短掌子面与仰拱之间的距离,使隧道形成环向受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