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赏析

上传人:ji****72 文档编号:37614755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传统文化赏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赏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正面影响:1、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例如:儒家博施济众、成己成物的仁心,道家“万物与我为一”的宽容,佛家“普渡众生”的情志,都是“天、地、人统一”观念的结晶。2、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例如:自孔子提出“人能弘道” 、 “修己以安百姓”的主张之后,“内圣外王”的思想, “治国平天下”的志向, “大同”的理想,遂成为历代士人追求的目标。他们极力要把这种思想、志向、理想实现于现实社会之中,即使并不能够实现,也仍然认为不能没有对于理想的追求。3、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人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诚明合能”中的“诚” ,是“天”

2、在“人”中之德, “明”是对于理想以及一己之“德” 、 “能”的觉悟。 “诚明合能”是要使人的心性修养与人我的和谐、对天地自然的顺应都融洽为一,以培养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把品德、精神逐层提升至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其负面影响是:其负面影响是:1、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有能够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2、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3、空想的理想主义使主观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不违心地去美化现实;4、 “心性之学”重体悟,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

3、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答:“ 天人合一”的观念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造成了中国文化中整体系统的、辨证发展的思维方式。儒家博施济众,成己成 物的仁心,道家“万物与我合一”的宽容,佛家普度众生的情志,都是天、地、人统一观 念的结晶。效法天的刚健日新与地的厚德载物,造就了中华民族专直精诚,含弘广大的秉 性与开物成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第二,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三,造成“成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 格、品格的完善。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也给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负面的影响。思维方式过分强调整体联系与 统一

4、,缺乏必要的分析和论证,致使我们没能经过近代的实验而进入现代科学过分强调社 会的和谐与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 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天人合一并不复杂,可以说这种思想和意识渗透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影 响着我们一切决择,它是我们思维中最深层的潜意识,而且是一种集体潜意识, 也就是每一个人所共有的。只不过,有一些先知先觉的人可以将此潜意识提炼 出来,并作为一种明悟时刻指引自己的生活,从而创造出惊世骇俗的杰出成就。天人合一是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核心精髓,做为一种集体潜意识,它融入到了中 国社会、文化、与组织形态、个人成长的方方面面。它首先代表的是一种

5、中国人整体把握世界的观察模式,仰观天象、俯视地理、 中察人事,而世事知;人在天中,天中有人,天人合一。 第二、是一种上谋天时,下求地利,中得人和,而后世事成的天人合一的行为 模式。 第三、是一种以诸葛亮为代表的“圣者则天、贤者法地、智者则古”的学习模式。第四指的是以“民为同胞、物我一体,四海一家,泛爱万物”,“老吾老以及人之 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世界观念,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大一统思 想,这就构成了人的社会组织模式的天人合一,也保证了中国社会的稳定与不 断发展。 第五是指由此延伸而出的“矛盾交融、集合万物优点于一身,包罗万象、融汇异 族文化以为一”的文化融合模式。这就生动体现就是集

6、合各个部落文化优点于一 身的中华“龙”图腾。 第六、是指人的个人使命与价值取向:君子修身入世八条目“格物、致知、正心、 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 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使人生价值成为穿越时空的存在。 第七,是指人在时间、空间上与天地交融合一,一如庄子的“以天地做大炉造化 作大冶,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后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于我为一的潜能激发模 式,再如孔子的“天生德于予”“五十而知天命”,孟子的“万物皆备于我”“吾善养吾 浩然之气”、墨子所言的“我有天志”荀子,“人为万物之灵,故最为天下贵”是多 么的自信、多么的发挥出来自身潜能。 第八,以鬼谷子为

7、代表的“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的沟 通模式 第九:以孙子兵法五事“道、天、地、将、法”和七计(主有道、将有能、天地 得、法令行、兵众强、士卒练、赏罚明)的天人合一式的管理与战争模式。 第十: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资源整合模式。天人合一,很大一方面就是指人如 何使用资源,并将天地间的各种资源融合并创造新的事物。火药、造纸、印刷、 指南针都是在此过程中的产生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发明创造!“智圣”诸葛 亮有言,“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故人君举措应天”。 卧龙先生“草船借箭”的气象战、“木牛流马”的仿生学等等都是天人合一的 经典案例。作为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中

8、国有着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并以“天人合一”的哲 学思想闻名世界,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中国古代的家具设计中, “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始终,构造出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家具文化。“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国很早就在探讨人和天的问题, 并追求能使天、地、人融合在一起的境界。“天人合一”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又是 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同时还是人本身的和谐统一。可以说,“天人合一”的观念突出地 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家具制作。中国古代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开始是崇拜,到后来就变成了希望与自然和 谐共处。考古发掘的最早的木制家具,是山

9、西襄汾县龙山文化陶寺遗址出土的漆木家具。 另外从已经出土的大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髹漆家具的特点, 它们造型古朴、用料粗硕、漆饰单纯、纹样拙犷。这个时期的家具图案装饰题材主要有:动物纹样:饕餮纹、蝉纹、龙凤纹等;自然纹样:水涡纹、浮雕卷云纹、云霄纹等;植物纹样:花叶纹、卷草纹等;此外还有几何纹样、云雷纹、波形纹。中华民族在早期通过这些简单的装饰纹样和家具图案显示出一种神秘、肃穆、威严的 气氛,反映出古人对日、月、星辰、山岳和动、植物等自然界万物的虔诚和崇拜,是古人 对自然的神化。同时作为人工产物的中国古代家具,是当时中国人与大自然不断进行“亲 密对话”的一种方式,中国从

10、原始的“构木为巢”开始,就和木材结下了不解之缘,它传 达出一种属于中国人所特有的人与自然相结合的思想观念。当时“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 使古人认为家具几乎等同于室内的一切生活器物的,他们希望这些带有崇拜和信仰图案的 器物能够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使他们感受到与自然的紧密结合。饕餮蝉纹俎商周时期漆案(水涡纹)战国饕餮纹云雷纹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上开始了重新定位。其中关于自然与人, 即“天人”关系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老子、庄子为 代表的道家。到了西汉初年,儒学首领董仲舒,把“天人合一”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系 统化。不过,他赋予了天以意志情感,认为“天

11、”是有意志的神,使“天人合一”变成了 “神人合一”。到了宋代,由于国力的衰退,人们开始处于一种理性思考的状态,因此宋代的家具设 计整体上都处于清淡自然的氛围之中,家具的造型和结构也显得更加简洁和理性,更加趋 近于自然。木桌宋圈椅宋明代是中国古代家具设计与生产的黄金时代。体现了“天工”与“人工”完美融合的 明式家具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家具设计的经典之作。明代文化沿袭宋代的“理学”思 想,家具设计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宋代家具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明式家具从木料的选择和利 用,到家具的造型、结构设计、装饰手段和制作工艺诸方面,无不表现出天然的工巧与人 的设计意匠和工艺巧思的浑然一体,甚至看不出任何人为造作

12、的痕迹。明式家具对于木料 的选择非常严格,为了使这些优质木料的自然质地和色泽能够完美地再现,完全放弃了传 统的髹饰工艺,而使用独到的打磨、擦蜡工艺,使自然的质地、色泽、纹理更加清晰透视、 光润细腻。明式家具的造型形式是以线形为主的,各种刚健挺劲或是柔婉流畅的线形构件, 以榫卯相连结,组合于梁柱式的框架结构之中。而恰到好处的雕刻、镶嵌和金属配件,又 给这天然的造化点缀上恰到好处的亮点、亮色。整体设计于自然天成中蕴含了设计师和能 工巧匠的创意和匠心。是中国“道”与“器”完美融合的典范,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 最好的诠释。中国传统家具既涉及工艺器具,又涉及政治人伦和礼仪纲,因此它既有功能性、技术 性

13、的“器”的问题,也有礼仪性、意识性的“道”的问题。而伟大的先人们利用他们杰出 的智慧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很好地融入了家具的设计中去,使其既能满 足人们生活的需求,又能体现出中国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其顺应自然、师法自然、美化环 境、天人共生的想法,与今天所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不谋而合,值得我们借鉴和发扬。“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 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 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

14、 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 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 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 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再 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 对应、相互联系的。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 则。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

15、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 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 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 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所以,天人合 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 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 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李

16、阳波同 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 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 改作了“人天观”。“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根本观念之一,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所谓“天”,一 种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2,天是赋予人以吉 凶祸福的存在;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 ;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 的代表。 “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 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 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马王堆出土 老子乙本)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先秦儒家亦主张“天人合一”, 礼记中庸 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 汉儒董仲舒则明确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