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论文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

上传人:aa****6 文档编号:37614637 上传时间:2018-04-1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理论文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管理论文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管理论文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论文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是小柯论文网通过 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是篇质量 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区域 性人才市场中的企业薪酬策略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 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 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摘要 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区域性人才市场将在国内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 在区域性人才市场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企业在这里争夺人才,为此本文利用有限理性的寡 头博弈模型

2、,重点分析了在没有市场和行业薪酬水平作为参照的情况下,企业在区域性人 才市场中的薪酬策略,并结合其他情况提出了有益建议。关键词 人才争夺薪酬策略有限理性寡头博弈一、相关背景有限理性条件下的寡头博弈是近来经济学研究中的热点。自 Bischi 和 Naimzada 研 究了具有线性成本的有限理性双寡头博弈模型以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卓有成效 的工作:Ahmed 、Agiza 和 Hassan 等把 Puu 的模型修改成具非线性成本的有限理性多寡 头博弈模型和不同行为规则的寡头非线性博弈的混沌动力学,并观察到了分叉、混沌行为等 复杂现象;Yassen 和 Agiza 则研究了具有滞后效应的有限

3、理性双寡头博弈模型,并发现滞 后效应能够增加博弈达到均衡的可能性;易余胤、盛昭瀚和肖条军研究了具溢出效应的有 限理性双寡头博弈的动态演化,并指出溢出效应将增加博弈达到 Nash 均衡的可能性。然而,这些寡头博弈模型无一例外的都是企业选择产量模型,并且都是从卖方的角 度来进行研究的,而在很多市场行为中,买方同样也存在着类似的寡头竞争,如近几年春 节期间出现在广东和浙江等地的民工荒,当事企业无不祭出价格法宝来招揽人才,尤其是 在很多急需人才的企业,更是在劳动力价格(薪酬)上大做文章,以期在留住企业现有人 才的同时招徕更多的人才。这种现象在未来数年里会愈演愈烈,究其原因,是由于受到地 域和政策等的制

4、约,人才流动受到很大的限制,全国性的人才市场短期内很难完全建立起 来,区域性的人才市场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而在区域性的人才市场中,则是为数很少的 本地企业在这里争夺人才,他们所采用的竞争手段,也主要是价格战。因此,我们有必要 探讨类似寡头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的薪酬策略,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二、模型分析为方便分析,我们假设在某地区只有两家同性质的企业(双寡头) ,且人才的贡献及 所花费的成本(劳动力价格或薪酬)都能具体量化,同时假设 pi(t)是第 i 个寡头在时期 t 给 出的薪酬(i=1,2) ,t 时期的人才供给量 q 是由双方给出的薪酬决定的一个线性供给函数为 其中 a0 表示只有企业给

5、出的薪酬不低于劳动者预期时,才能招到所需人才,b0 表示两 企业是人才市场上的竞买者) ,两个企业的利润函数为非线性形式 ci(qi)= cqi2,则第 i 个企业 的利润函数为:假设每个寡头企业都是有限理性的,他们进行重复的 Bertrand 双寡头博弈,他们都不 完全清楚供给函数,只是在每一期根据对边际利润的估计来更新他们的薪酬策略:在每个时 期 t ,如果估计的边际利润是正(负) 的,那么企业将提高(降低)第 t+1 期的薪酬。 每一期的 边际利润按如下估计:其中那么描述 Bertrand 双寡头重复博弈的薪酬动态调整机制可以表示为这里函数 i(pi)0,它表示第 i 个企业相应于他所估

6、计的边际利润的人才引进量调整 幅度。有了这个动态调整机制,完全理性博弈的假设条件就可以放宽为:双寡头不需要人才供 给函数的完全信息,只需要推断人才引进量发生微小变化时市场如何反应。人才引进量的变 化由对边际利润的估计决定。显然,对边际利润的局部估计要比获得供给函数的完全信息容 易得多。这种每一期重新决定人才引进量的动态调整机制比传统经济学的瞬间调整更贴近 现实, 因为现实的市场经济中, 人才引进量决策不可能在瞬间改变。假设函数 i(pi)为线性函数,i(pi)=ipi(i = 1 ,2),即假设人才引进量的相对变化与边 际利润是成比例的,即这里 i 表示人才引进量调整速度的正常数,代表企业对每

7、单位劳动力利润信号的反 应速度。动态系统(2)可以写为如下形式按照经济学观点,必须非负均衡才有价值。可以定义这个有限理性双寡头重复博弈的 均衡点为系统(4) 的非负定点。则在系统(4) 中令 pi(t+1)=pii(t)(i=1,2) , 得到非线性系统 (4)的 4 个均衡为其中设均衡 E0、E1 和 E2 为有界均衡,均衡 E*为 Nash 均衡。在这些均衡点中,E0 不稳 定,E1 和 E2 具有对称结构,都是鞍点且均不稳定。 上述方程定义了 E*的一个稳定区域,该区域由一段双曲线与 1 和 2 的正半轴构成。 Nash 均衡 E*在这个区域内是稳定的均衡点,但 i 和 2 一旦超出这个

8、区域,E*就变得不稳定, 并在点 A1= (-2/x,0)和 A2=(0,-2/x)处开始出现分叉。显然,E*的稳定性依赖于系统参数。事实上,若增加确保 E*局部稳定的参数集中的 i 和 2 的值,使得 i 和 2 离开稳定区域, 都将引起分叉。由上述可知,人才引进量调整速度起着一个扰动作用,增加它的值可能使 Nash 均衡不 再稳定,而且还会出现更为复杂的混沌现象。人才引进量调整速度的最大值就是混沌出现的 临界值, 只要有限理性双寡头估计的人才引进量调整速度小于这个临界值, 竞争双方的人才 引进量在多次重复博弈后都会动态地趋向于均衡状态。然而, 一旦超过这个临界值, 人才引 进量调整就进入到

9、混沌状态, 市场出现不可预测性, 此时,双寡头都无法决定长期动态调整 后的人才引进量。因此,为使市场处于平衡态, 企业应当慎重选择博弈的初始条件。三、策略建议从上述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到,如果企业没有市场和行业薪酬水平可资借鉴时,企业 只要能估计劳动力的边际利润,即可通过薪酬策略的调整来引进预期数量的人才。但在薪酬策略动态调整的具体实施中,还应该适当注意薪酬调整的幅度和频率,在体现外部公平 和内部公平的同时,避免引发恶性竞争和市场混乱。如果有市场和行业薪酬水平可供参考,企业确定薪酬水则应综合考虑外部市场、企 业支付能力和员工期望这三方面因素。尽可能的通过薪酬调查,确定外部市场的薪酬水平, 然后根据

10、企业支付的能力和期望,确定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在平衡企业和员工期望的同 时,也使员工之间能相对均衡。同时,应重视薪酬结构,对于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有着重 要意义的中高层管理岗位、销售岗位和技术岗位等关键岗位,可以采用价格领导策略以加 强对这些关键员工的薪酬激励。不仅如此,企业还应通过工作制度、员工影响力、人力资 本流动等政策来实现内在报酬,让员工从工作中获得最大的满足。这样,企业就可以通过 满足和推动员工,使员工更多地依靠内在激励,从重复加薪的简单循环中摆脱出来。四、结束语企业在区域性人才市场中竞争时,可以采取如下薪酬策略:如果有市场和行业薪酬 水平可供参考,就参照相应的市场和行业薪酬水平制定具

11、有竞争力的薪酬策略;如果没有 市场和行业薪酬水平可供参考,则根据劳动力的边际利润来制定企业的薪酬策略,这对于 企业在人才争夺战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 PDF 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12、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

13、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

14、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